青春期青春期,让我往东我往西

发布时间:2023-08-30 4评论 1799阅读
青春期青春期,让我往东我往西-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作者:韦晓莹
策划:蔺秀云
编辑:李欣霏
排版:李欣霏
图源网络:侵删
来源:微信公众号: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ID:familybnu)


妈妈:“能把碗拿到厨房去吗?”

妈妈:“你能把你的碗,拿到厨房去吗?”

妈妈:“听到了吗?!请你!把这些碗!拿到厨房去!行吗?!”


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可能很熟悉这种“对话”。通常,伴随着毫无回应的“独角戏”对话,空气中的气氛也越来越紧张——此刻的父母感到无比心累,看着眼前这个正在刷手机、看电视、看书,甚至是发呆,反正就是听不到父母说话的孩子,他们觉得好陌生:小时候那个一听到喊Ta就马上跑过来的乖宝宝,怎么突然之间好像变了一个人?


01

青春期孩子为什么“听不到”


父母的声音在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例如,胎儿在子宫内就能分辨出母亲的声音,这有助于他们在出生后,迅速识别自己的主要照料者(Slegers, 1997);在婴幼儿期,孩子通过模仿身边人(尤其是父母)学习语言和掌握社交情感线索,父母的话对婴幼儿成长具有重要的生存价值。


有研究表明,青少年大脑在成长过程中会发生某种变化,导致其对不熟悉的声音表现出更强的大脑反应,而这种变化会使他们增加对陌生人的关注,降低对父母的重视程度,并有助于青少年发展社交、与家庭之外的人建立联系(Abrams et al., 2022)。 


因此,当一个青少年“听不到”家长说话时,这不是叛逆,而是一个基本的发展里程碑(Abrams et al., 2022)。换句话说,青少年可能不是“不听话”,而是他们真的“听不到”。 


02

“听不到”背后的真相


当青少年“听不到”父母说话时,他们正在开始对自我意识进行探索,这种探索更多地依靠自己,较少依靠父母的支持和指导,他们会希望通过仔细权衡同龄人和陌生人的建议,独立做决定,找到满意的自我(Berk, 2021)。


青春期孩子们转向了“新声音”,源自他们探索自我意识的三个需要:


?其一源自对自我性格、自我身份的探索需要。

 

进入青春期,原本顺从父母的他们,大脑深处关于自我意识、自我反省的部位开始被激活(活跃程度高于成年人),开始质疑父母往日对他们的定义,渴望独立并发展自己的个性(Schlesser, 2004)。新奇的声音代表着新的观点、想法和经验,有助于他们向内探索自我,向外探索世界。 


? 其二源自外部世界交往、建立联系的需要(Wilson, 2009)。 


进入青春期,与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肯定相比,他们更关注来自同龄人和陌生人的评价(Sussman et al., 2004),新奇的声音代表着新的人际关系、社交圈子,有助于他们与家庭之外的人进行互动、建立联结。 

 

? 其三源自对独立思考、自主决策的需要。


进入青春期,青少年开始质疑权威和传统观念,逐渐发展出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可能会对父母的意见持有保留态度,更愿意听取外部的意见(Jenson, 2000),独立探索人生理想、未来目标,塑造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


03

怎么说青春期孩子才能“听得到”


自我意识的觉醒,犹如为青少年打开了通向新世界的大门。这个阶段,他们充满好奇,渴望探索未知,对自身和周围的世界提出了更多的问题。然而,这种成长的蜕变也会引发他们对父母的怀疑和抵触,这是情理之中的现象。


那么,父母该如何做才能让青少年“听得到”呢?


调整预期,增进理解和包容


父母不要因为孩子的变化,而武断地认为是孩子“不听话”,并不再支持他们。向外探索世界和向内体察自己,是成长的必经阶段。


但是,只有与家庭、父母建立安全的情感联结,青少年才能勇敢向外探索,温暖、安全、稳定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完成成长任务的必要支撑(Murphey et al., 2013)。


减少重复性“唠叨”等无效的沟通方式


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家长应尽量做到有求必应,不问不应,当他们需要时给予支持,独自探索时给予空间,情绪不好时暂缓谈话(Coleman, 2020),不要以为重复多次就是强调。在敏感的青少年看来,重复的唠叨只能证明父母不信任、不理解自己;当孩子真实的自我身份不值得被接纳时,孩子可能转向封闭自己,沉迷游戏甚至不良社交关系。 


尝试使用青少年同辈语言和非语言沟通


打不过就加入也适用于父母与青少年的沟通。当家长放下架子,尝试使用青少年同辈语言,也许会带来意外的惊喜。孩子更可能会感受到家长想要理解他们的努力,感觉到被重视和被尊重,这有助于孩子打开心扉。


非语言沟通则更多地体现在行为、行动中,共情孩子此时此刻的情感需要。


电影《茶啊二中》里,王强是个特别在意自己发型的初三学生,当班主任石老师把王强的发型弄坏导致剃光时,他伤心欲绝。


此时几位室友都戴上头巾去教室,无声表达对他的支持,而石老师对此也感到深深地内疚,默默为王强买了一顶帽子,虽然不那么时尚,但是王强却感受到了石老师的用心。这就是非语言沟通的魅力,一个行动胜过千言万语


04

写在最后


对于那些看起来总是忽略父母话语的青少年们,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来理解他们,或许他们正在经历一种叫做“反父母引力”的神秘现象——这就像是一个看不见的力量,把他们推向远离父母的方向。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不必垂头丧气,认为自己的话语都成了无人问津的“遥远星球”广播,我们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频道内容,用温暖和包容,让沟通变得像是亲子频道的独家直播。


在这个既需要依靠,又向往独立的矛盾重重 “青春星球”上,父母是他们最可靠的保障,陪伴他们驶向成长的方向,而他们终将在探索与归属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航向。


参考文献
Abrams, D. A. , Mistry, P. K. , Baker, A. E. , Padmanabhan, A. , & Menon, V. . (2022). A neurodevelopmental shift in reward circuitry from mother's to nonfamilial voices in adolescence.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 42(20), 4164-4173.
Abrams, D. A. , Mistry, P. K. , Baker, A. E. , Padmanabhan, A. , & Menon, V. . (2022). A neurodevelopmental shift in reward circuitry from mother's to nonfamilial voices in adolescence.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 42(20), 4164-4173.
Brenda Slegers. (1997). Brain development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EDEL seminar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Long Beach, CA. .
Carl E. Schlesser. (2004).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Grade Point Averag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硕士论文). University of Wisconsin-Stout
Nikki Wilson. (2009). Impac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on Students. (硕士论文). University of Wisconsin-Stout
Steve Sussman, Jennifer B. Unger, & Clyde W. Dent. (2004). Peer group self-identification among alternative high school youth: A predictor of their psychosocial functioning five years lat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Health Psychology, 80(5),249-258.
Eric Jenson. (2000). Brain-Based Learning: A Reality Check.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7(7), 76-80.
David Murphey, Tawana Bandy, Hannah Schmitz, & Kristin A. Moore. (2013). Caring Adults: Important for Positive Child Well-being. from www.childtrends.org/publications/caring-adults-important-for-positive-child-well-being
劳拉⦁E伯克. (2021).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第7版) (陈会昌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约翰⦁科尔曼. (2020). 为什么我的青春期孩子不和我说话 (蔺秀云, 王晓菁, 刘胜男 译). 化学工业出版社.


作者简介:韦晓莹一个不断克服拖延症的理想主义者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ID:familybnu),北师大家庭与儿童发展实验室,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1、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官方微信平台(预约电话:010-58804477) 2、首期中美联合家庭治疗系列培训官方微信。





原作者名: 韦晓莹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ID:familybnu)

转载原标题: 青春期青春期,让我往东我往西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

0

回复

青春期青春期,让我往东我往西-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成长

TA在等你的回复~

(不超过200字)

提交回复
向下加载更多

私信

成长一条私信

取消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