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堂 | 思维,一朵地球上最美的花

发布时间:2023-08-28 2评论 1972阅读
心理课堂 | 思维,一朵地球上最美的花-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恩格斯曾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假如,认知过程可以拟人化的话,感觉、知觉、记忆这个时候估计会一起嘟着小嘴,娇羞而又不满地问一句:难道人家不美吗?



同为认知过程的一部分,思维和感觉、知觉、记忆有何不同,为何得到了如此之高的赞誉?让我们且从思维的特性说起。



01

概括性


场景①


一个外星人在地球物品展览销售馆中,打量和把玩着“笔”专柜的东西——

轻巧的铅笔、便利的中性笔、沉甸甸的钢笔、古朴的毛笔、白色的粉笔、缤纷的水彩笔、小巧的蜡笔、精致的眉笔……

这个外星人感叹:地球上这些名为“笔”的东西,虽然形状、材质、颜色、使用场景各有不同,但它们都能用来写字啊。

(PS,这里需要告诉外星人的是,眉笔的确也可以写字,只是没有必要……)


场景②


几千面前的中国土地上,有位古人晚间正在田野上散步,偶然抬头看见月亮笼罩上一圈光晕,甚是朦胧和美丽。第二天,古人出门时,发现刮风了。

当这事儿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这位古人开始琢磨了,这难道并非偶然?“月晕”和“刮风”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关联?

多次观测之后,他确认了这种关联,并为后人记录下了这个关键的“天象”——月晕而风。


第一个场景中,借用“外星人”的视角,还原了我们人类对外部事物的一个认识过程。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不同的情境中用过各式各样的笔,当被问到“什么是笔?”这个问题时,我们不会一一去列举这些外部特征和局部细节,因为对笔而言,形态、颜色、样式不重要,最关键的核心、本质特征就是它们都能够写字。


找到一种事物的本质属性,根据这种本质属性来认识它,这就是一种概括性的认识。


第二个场景中,“月晕”和“刮风”本是两个独立的事件,但在细心观察基础之上,古人发觉到了两者之间的关联,只要存在月晕,第二天就会刮风。


在纷杂且多变的世界中,很多事物存在着某些内在的关联,但却被隐藏在生活的表面之下。在经验积累或科学探索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试着拨开表层的迷雾,找到并确认两个事件的规律性和关联,这也是一种概括性的认识


所以思维的概括性是在大量感性材料基础上,寻找并确定同类事物共有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


概括性依托于感知体验的收集、记忆信息的提取,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感知和记忆,而是透过这个层面,向内生成了一种更为本质和关键的认识。正是由于这种概括性,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可以不仅仅局限于表面认识和孤立事件,而是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看到关联。




02

间接性


场景③


清晨,你伸了个懒腰慢悠悠地从床上爬起,晃到窗边想看看初升的太阳,突然发现路上的行人都穿上了厚厚的羽绒服,戴着帽子裹着围巾快步前行。

这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大概是,天好冷,我也要翻出最厚的羽绒服。


场景④


20世纪初,天文学家和宇宙学家首次提出了“宇宙大爆炸(Big Bang)”的假设,大约在150亿年前,宇宙由于物质都高度密集在一点上,有着极高的温度,因而发生了巨大的爆炸,物质向外膨胀,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宇宙。


第三个场景中,屋内的你并未直接感知到外界的温度,但通过对路上行人衣着、行为的观察,你做出这样的推断,获取了感知之外的信息。第四个场景中,关于宇宙如何形成与演变,没有任何生命体曾亲眼见证,但科学家可以依据现有宇宙的观测和相关理论模型,对宇宙的发生与发展做出一种间接的推演。


生活中,这种间接性的认识无处不在——考古学家根据古迹和文物,还原人类过去真正的历史;医生根据手上的检查单,推测病人体内的变化和病灶;你根据生活中的种种细节,做出相应的反应和预估……


这些遗留过去的片段和深藏内部的细节,我们无从用当下的感知去获取信息,也无从直接提取任何记忆,但是可以借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其进行间接的认识,这就是思维的间接性


鉴于思维的间接性,在感知信息和知识经验的帮助下,我们可以通过对当下的观测,理解或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或根本不可能感知过的东西,推演事物过去发展的历程,认识事物现实的本质,甚至预测未来发展的趋向。


所以,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从不局限于眼前,更不局限于过去。




03 

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场景⑤


十年前,我们质疑宛瑜,觉得她从爱情公寓的出走仿佛是对爱情的背弃;

十年后,我们理解宛瑜继而想要成为宛瑜,认同自我的探索与爱情的追寻同等重要,并且,自我本就应该在爱情之前。


当下,“质疑+理解+成为”文本的大热,折射出人的想法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这也契合了思维的第三个特点,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思维是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过程,它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


没有人会持有幼年时代看待世界的眼光和观念,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一点点吸收和内化新的知识,不断重建对世界的认识与看法;时间的推移下,多数人也会不断调适生活的态度和理念,变得更加成熟与世故。


思维改组的过程就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我们一点点添砖加瓦,并舍弃一些不适宜或不成熟的“边角料”,在动态变化中不断向前发展。


个人层面如此,人类层面亦是如此。两千年前,我们认定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随后,哥白尼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再随着天文学的探索,我们发现在浩瀚的宇宙中,整个银河系都是渺小且平凡的存在。


纵观历史发展的脉络,人类总是在不断探究新的领域,得到新的结论,更新或者推翻原有的“真理”。


霍金和加州理工学院的一位理论物理学家曾合写过一篇文章,文章开头描述了这样一幅场景:一群金鱼被养在圆形玻璃鱼缸里,它们看到的世界和我们所处的世界,哪个更真实?


由于光进入鱼缸时会发生折射,房间中一个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到了金鱼的眼中,就变成了沿着曲线运动。如果这些金鱼足够聪明的话,它们可以总结出一套物体如何运动的物理学定律,这套定律在鱼缸内部是成立的,但在鱼缸外的世界却是一派胡言。


那么人类,你怎么知道,你没有活在一个更大的、看不见的鱼缸里呢?


何为科学?科学并不是盲目地信奉现有的真理,而是用一种好奇与客观的态度,去探求外在的世界,并且对未知怀有一颗敬畏之心。




结语


这就是思维,一种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相对于当下的感知、过往的记忆,思维是一个更为高级和复杂的存在,它依托于感知和记忆提供的信息,却又远远超越了感知、记忆层面,让人类“透视”到更为内在的本质和规律,并在探索中不断进行改组和完善。


那么,思维这朵地球上最美的花是人类独有的吗?


答案并不尽然。纵然黑格尔说过,人之异于动物就因为他有思维,但心理学研究证实,高等脊椎动物有了思维的萌芽,小白鼠走迷宫的时候可以在头脑中形成“认知地图”,大猩猩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发生“顿悟”,还可以在引导下学会使用人类的手势语……这些案例说明,动物是有思维的。


那植物有思维吗?这个问题看似有些无稽之谈,但现代科学同样证明,当受到昆虫或病菌侵害时,植物会做出反应以求“自保”;一些植物似乎还有记忆能力,会“记”住外部无害的刺激;树根之间可以形成“树联网”,自发交换养料与信息,随着季节和境遇的不同进行针对性的帮扶……所以,如果将思维视作解决问题、沟通交互、团队合作能力,那么植物不仅有思维,还相当聪明呢。


因此,思维不限于人类,但只有人才能达到以词语逻辑为基础的抽象思维水平。人类可以从具体感知和抽象逻辑两个层面,形成各式各样的概念,进行推理与决策,更为深入地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思维,是人类独一份的美。


参考文献:
[1] 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第四版)[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 黄希庭, 郑涌. 心理学十五讲[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3] 黄希庭,苏彦捷. 心理学与人生(第二版)[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0.
[4] 彭凯平. 清华大学公开课:心理学概论(来自学堂在线).
[5] 视频:[煎蛋小课堂]植物有“思想”吗?


文:于格  (来源:于格的格子铺 )


责任编辑:婙莛
0

回复

心理课堂 | 思维,一朵地球上最美的花-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于格

TA在等你的回复~

(不超过200字)

提交回复
向下加载更多

私信

于格一条私信

取消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