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堂 | 记忆的环节:从“相遇”到“想起”……

发布时间:2023-08-28 2评论 1755阅读
心理课堂 | 记忆的环节:从“相遇”到“想起”……-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引子


人长大了,喜欢回忆,回忆那些似乎不会褪色的时光和画面,那些曾经陪伴自己成长的人与事。


记忆是个微妙的东西,有些细节记不得了,但点滴的历程早已汇入到生命底色中,无形中塑造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有些往事记很久,像一帧帧动态的画面在某个地方刻录与封存,鲜活地构建了我们独特的生命故事。


那些过往,如何进入大脑,又是如何被我们念起?


柏拉图曾经将人类的记忆比作一块蜡,过往的经历在上面留下了深浅不一的痕迹。可柏拉图错了,记忆并非是简单的记录与储备,而是一个主动建构与组织的过程


这,要从记忆的三个环节说起。


图片来源:www.pexels.com


01

编码


十几岁的你,喜欢骑着自行车在村头晃悠。那天下午风很大,吹在耳边呼呼作响,道旁的芙蓉树开花了,独特的香味一路往鼻子里钻,天空湛蓝空旷,云似乎都被风吹散了。

然后,一个转头,你看见了那个笑容灿烂的男孩。


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风声、花香、天蓝,没有一样东西可以直接装进你的脑袋,那么,它们是如何变成一份记忆的?


这就需要记忆的第一个环节——编码


声音、气味、色彩,这些输入感觉器官的外界刺激,通过编码转换成人脑可以加工的信息,转换成一种心理表征。


那么,什么样的编码最有利于我们的记忆呢?


图片来源:彭凯平. 清华大学公开课:心理学概论(来自学堂在线)


看完这个“龍”字,闭上眼睛,你记住什么了?


它的颜色是不是红色?它的读音是不是LONG?它是不是中国文化中虚拟的动物?


研究发现,对最后一个问题的回答要比前面两个问题快得多。聚焦于事物的意义,调动了大脑的语义编码,往往比单纯的视觉编码听觉编码更迅速。


此外,组织编码也不容小觑。比如,你需要在规定时间内记住以下词汇:


苹果,张三,樱桃,熊猫,李伟,芒果,袋鼠,王强,西瓜,牦牛,刘杰,兔子。


如果按照原始顺序,你会发现这个任务有些费力;但如果允许调整顺序,你就会自发地把它们归为三个类别——


水果:苹果、樱桃、芒果、西瓜;

人名:张三,李伟,王强,刘杰;

动物:熊猫,袋鼠,耗牛,兔子。


这样是不是容易了许多?


语义编码,我们解读事物的内涵和意义;组织编码,我们根据刺激的内在联系进行归类。


两种编码方式中,我们不仅接收到来自于感官的新信息,还充分调动了存储在记忆中的旧信息。新旧结合,强强联动,妈妈再也不用担心你的记忆。

图片来源:www.pexels.com


02

存储


十几岁的时候,匆匆一眼,就记住了相遇的画面。

若干年之后,一个恍惚的午后,你又想起了那个起风的下午。


相遇的时候,你对那个场景进行了编码,转化到了记忆中;想起的时候,这些信息再次浮现在脑海,恍惚中让你觉得青春年少的某些瞬间就发生在昨天。


“相遇”与“想起”,“编码”与“提取”,发生在两个分明而独立的时间点,那么,两者之间,在我们没有使用到这段记忆的若干天、若干月甚至若干年,记忆在哪里呢?


很显然,它会以某种形式的信息保留在你的脑中,短则一瞬,长则一生。


这就是记忆的第二个环节——存储


看到“存储”二字,容易联想到硬盘、储物柜、保险箱之类的存在,彷佛外界的东西置入其中,就不会有任何的变动与损坏。


很遗憾,记忆的存储并非如此。


人类的记忆自带滤镜和不自觉的“筛选”功能,在存储的过程中,会淡化掉一些不重要的细节,夸大一些美好或突出的情节,也会有一些遗漏或混淆。


(这个话题,下篇我们再详谈~)


所以,那天下午,天真的那么蓝,风真的那么大吗?


没人知道答案。


图片来源:www.pexels.com


03

提取


设想你有一个保险箱,你源源不断地将重要资料存入其中,突然有一天,这个保险箱坏掉了,密码作废,打、锤、砸、烧也撼动不了半分。保险箱里面哐哐作响,你清楚你要找的一切都在里面,但却永远也打不开它了。


这感觉,是不是懊恼又绝望?


如果记忆就像一份永远被上锁的资料,存在那里却难以取出,那存储还有何意义呢?


所以,提取是记忆的最后一个环节,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我们以为的“提取”,就像头脑中开始播放许久之前经历的画面,自动涌出曾经背诵的诗词和原理,其实,记忆并不是简单的往事重现,而是重新搜集的结果。其中,提取线索作出了莫大的贡献。


一项研究中,邀请一些老人去回忆高中同学,起初他们想不起几个名字。接下来,研究者不停地追问,再想想,再想想,你的老师是谁?你加入了什么社团?参加了什么运动?你怎么上学?午餐时间你都做什么?……


几个问题之后,他们想起了更多的名字和细节。


可见,遗忘的确会发生,但有的遗忘是因为我们没有努力找到更多的提取线索。


所以,什么让你又想起了那个下午?

是风吹在脸上的感觉?是空气中的一阵花香?还是看见了一群穿着校服的少年?



图片来源:www.pexels.com


此外,编码和提取之间有一种微妙的“相容性原则”……


这起源于心理学史上一次怪怪的实验——研究者邀请被试登上一条船,举行了一场宴会,哦,错了,是一场考试。


被试在船上或潜入水下进行单词学习,随后在两种不同的情境下进行测试,结果发现,“船上学习,船上测试”与“水下学习,水下测试”的成绩很优秀,但“船上学习,水下测试”和“水下学习,船上测试”的学习效果却很一般。


很明显,测试情境与学习情境相同,提取效果更好


所以,如果能提前得知期末考试的考场,可以平日就去那个教室复习,因为环境也是一种提取线索哦。

并且,不仅是环境,状态和情绪也有类似的效果。


比如,大考前夕,你多喝了几杯,在微醺的状态下背了两个通宵,建议进考场之前,先来两罐啤酒;

比如,失恋不久,你强忍着悲痛,一边哭泣一边复习,建议考试之时,保持低落,边哭边答也无妨。


当然,从更日常的角度,建议您在清醒与愉快的状态下进行学习。


结语


记忆并不像一块蜡板,在上面简单的划下几道痕迹,我们需要通过编码对外界刺激进行转化与建构;记忆也不像一个沉寂的保险箱,存储的过程中,信息会发生动态而微妙的变化;记忆也不像一张CD,摁下播放键就能自动还原过去,信息的提取更像是一场借由各路线索对大脑资讯的检索。


感谢记忆的三个环节,让我们既曾“相遇”,也会“想起”。


图片来源:www.pexels.com



参考资料:
[1] 丹尼尔·夏克特, 丹尼尔·吉尔伯特, 丹尼尔·韦格纳等. 心理学(第三版)[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2] Paul Bloom. 耶鲁大学公开课:心理学导论(来自网易公开课)
[3] 格尔德·米策尔. 心理学入门(修订版)[M].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
[4] 菲利普·津巴多. 探索心理学(视频),2001.
[5] 彭凯平. 清华大学公开课:心理学概论(来自学堂在线).
[6] T.洛夫迪,J.A.格林. 心理学十六讲[M]. 新世界出版社, 2017.
[7] 理查德·格里格, 菲利普·津巴多. 心理学与生活(第十六版)[M].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


文:于格  (来源:于格的格子铺  ID: yg_gezipu)


责任编辑:婙莛
0

回复

心理课堂 | 记忆的环节:从“相遇”到“想起”……-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于格

TA在等你的回复~

(不超过200字)

提交回复
向下加载更多

私信

于格一条私信

取消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