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是关系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条件。而自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以来,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其列入“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对我国乃至全球民众的生命安全和生活状态都造成了巨大的的影响。在全球疫情不断蔓延和新冠疫情不断变异的大背景下,人类尚未掌握根除新冠的医疗手段,新冠疫情难以短期结束,甚至可能与人类共存,但在合适的防控措施的保障之下人类又能够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
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在本土出现了阳性病例,阳性病例的流调,会有密接和次密接人员,密接和次密接都必须按规定集中隔离,就出现孩子和主要照顾着一起被安排到集中隔离点去隔离。另外一种就是香港入境旅客和境外入境旅客中,14岁以下孩子需要成年人陪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隔离时间按规定7天,14天,21天不等,在这个不可回避的空间与时间内,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出现什么样的影响,会对亲子关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故作次本次的调查和研究。
二、理论基础
依恋理论、儿童发展理论陌生情景实验是是1973年爱因斯沃和威特提出,适用2岁以下的儿童,具体做法是实验是将被试儿童与其母亲和一个陌生人以多种组合安排在实验室中有些,来观察儿童在该情景行为反应,以确定儿童的依恋类型。
安全型约占65%,当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候,这个类型的婴儿很快的愉快的玩,当陌生人进入的时候,他们有些警惕,但继续玩,无烦躁不安的表现,当把他们留给陌生人的时候,他们停止了玩,并去探索,企图找到母亲,有的甚至哭,当母亲返回时,他们显得比一开始的时候,同陌生人更亲热,当再次把他们留给陌生人的时候,婴儿更容易被安抚。
逃避退缩型约占20%,这个类型的婴儿容易和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在与母亲分离时并不会感觉到难过,但独自在陌生陌生环境中呆一到时间会感觉到焦虑,不过很容易从陌生人获得安慰,当分离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的态度。
焦虑矛盾型约占10%,这个类型的婴儿表现出很高的分离焦虑,由于同母亲分离,他们感到强烈的不安,陌生人不能对其进行安慰。当再次同母亲团聚的时候,他们一方面试着主动接近母亲,一方面又对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
混乱型:约占5%,婴儿在实验中的表现可以用毫无规律性来形容,在母亲离开时,他们会表现出短暂的发呆,可能跳的门口盼望母亲,然后又卧倒在底部上缩成一团,或者一边哭泣,一边用力地抓。当母亲回来的时候,部分婴儿会强烈的寻求安慰,又强烈的拒绝和反抗。在陌生人出现时,虽然他们会极力反抗和排斥,但当陌生人离开时,他们又可能会大声哭泣,下午反复无常,不合时宜。
我们为什么需要安全型的依恋的孩子和安全型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儿童获得幸福感,安全感的前期,是父母亲与孩子之间充满爱和温暖,孩子心里充满爱和温暖。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发展的依恋是儿童建立安全感的关键。
安全型对儿童的发展最有利。
安全型的孩子拥有足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儿童敢于探索发现的推动力,是儿童发展人际关系交往能力的心理支柱,有利于儿童勇敢的面对挫折和 困难,建立强大的内心世界,是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部分之一。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智慧是阶段性发展的,他把这种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4岁,4-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并提出每一个阶段各有不同的表现。
感知运动阶段的表现为依靠自己的肌肉动作和感觉来应付外界的事物尚未内化到头脑中,抓握,抚摸以及其他动作和感觉有助于思维的发展。
前运算阶段又分为象征思维阶段,和直觉的半逻辑思维阶段。在象征思维阶段,已经出现符号机能因而能够凭借意义对意义所指的客观事物加以象征化,出现延迟模仿,象征性游戏,绘画等行为模仿。
直觉的半逻辑思维阶段的表现为开始从表象思维向运算阶段发展,但判断仍受直觉表象自觉调节的限制,其突出的特点是自我中心思维。
具体运算阶段:形成了初步的运算结构,获得反演可逆性与互反可逆性,但仍离不开事物表象的支持,发展了解除中心化的作用,开始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具体运算阶段:开始从具体事物中解放出来,在头脑中区分形式和内容,运用语词或符号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
依托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和依恋理论,我们设计了本次的调研,希望了解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亲子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和如何调试。
三、调查方法
个案访谈法是从总体中选取少数调查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访问调查。既可以事先设计好访谈提纲,也可以只设计一个访谈的主题和范围,由访问员与被调查者一对一围绕着访谈提纲或访谈的主题和范围,进行比较自由而深入的交谈,可获得丰富生动的资料。
四、调研环境和对象
以深圳某隔离点为研究场所,此隔离点主要接收香港入境旅客,虽然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但是香港的防疫政策和中国大陆的防疫政策的不同,所以从香港入境的人员需要集中隔离。
深圳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香港隔河相连,历史原因下,深圳两地居民均来往密切,有非常多的两地家庭,疫情之前有香港居民选择在深圳定居,在香港工作或求学,疫情之下,却是不能割舍两地的交往,虽要隔离,但是很多家庭还是选择了自愿隔离,在深圳和香港两地来回。
为满足两地居民的需求,深圳市政府在各个区,各街道了100多家隔离酒店。按照相关的防疫政策的规定,实行14天的集中隔离+7天居家健康监测,如果有的家庭不符合7天居家健康监测的,需要在隔离点住满21天,才可以回家。无论是14天还是21天,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出于安全的考虑,政策规定,14岁以下儿童前来隔离,必须有陪同人同住,为更好帮助隔离人员,心理方面需要,政府在每个隔离点配备了心理咨询师。笔者所调研的 深圳B区H店是其中之一的隔离酒店,有独立的一栋楼,一共有7层,一楼是办公区,和生活区,2楼和3楼是工作人员居住,客人居住在,5,6,7,8层,客人可使用房间是116间,床位200个。在此背景下,为此研究提供了极好的条件。隔离房间是有限的,住满一批客人,解除隔离后,才能安排另外一批,所以适用调研的家庭还是有限的。那么笔者开始调研是从2022年1月到2022年3月于入住H点的50个家庭。孩子的年龄在2-14岁之间。
五、具体实施
笔者在京师博仁网址搜索到了《与子女关系融洽性测验》,这份问卷是本次调研的主要工具。
测验共有12个陈述句项目。题目如下:
1.我对孩子在“自我寻找世界”时由于好奇心而产生的广泛兴趣,总是按照我的爱好和意志施加影响。
A、是
B、不确定
C、否
2.我对孩子的弱点缺点和失误从来没有挖苦揶揄过。
A、是
B、不确定
C、否
3.我经常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或为了消气而训斥孩子打骂孩子。
A、是
B、不确定
C、否
4.孩子有委屈能在父母面前申辩。
A、是
B、不确定
C、否
5.我认为孩子对父母讲不同意见就是“犟嘴”,这是不能允许的。
A、是
B、不确定
C、否
6.我对孩子的缺点错误进行恰如其分的批评,又采取孩子能接受的形式。一旦发现错怪了孩子,即使孩子不在意也能用适当方式道歉。
A、是
B、不确定
C、否
7.孩子有什么事宁肯同别人讲也不向我倾诉。
A、是
B、不确定
C、否
8.我一有空就同孩子一起参加娱乐活动,而玩起来无拘无束。
A、是
B、不确定
C、否
9.我是望子成龙恨铁不成钢,经常给孩子的学习提要求,可他不争气,使我的要求每次都落空。
A、是
B、不确定
C、否
10.孩子能在我面前自然流畅地讲述一个故事或事情的经过。
A、是
B、不确定
C、否
11.干家务,孩子总是拙手笨脚,还给我帮倒忙,为这个我没少指责他。
A、是
B、不确定
C、否
12.当孩子做错了事自己又发现了的情况下,我能以沉默方式表示宽容,从不絮絮叨叨的。
A、是
B、不确定
C、否
【检测记分方法及答案】
第1-4题,选择A=1分;选B=5分;选C=3分。
第5-8题, 选A=3分;选B=1分;选C=5分。
第9~12题,选A=5分;选B=3分;选C=1分。将所有分数相加,算出总成绩。
分数在47分或47分以上,表明你与子女相处的十分融洽,你既是他们的长辈,又是他们的良师益友。
若得分为23~46分,表明你与子女的关系较为融洽,你有时可能会受到情绪的影响,但是只要情绪稳定,就可以使你们的关系进一步融洽。
分数在22分或以下,表明你们的关系比较僵硬,你在孩子面前是一个威严的长辈,他们也许不敢对你说真话,对你讲的话虽然在听,但也是由于你的权威,使他们不得不听。你应该及时改进方法,更多地考虑孩子的感受,这样能够改变这种状态。
因访问对象在隔离期间,按照防控需要,不适合面谈,故心理咨询师采取电话访问,按照流程恰当的提问,捕捉信息,收集资料,做出恰当的回应,做好访谈记录。
访谈结构大体如下:
对访谈对象解释调查内容,取得信任和同意,开始访谈:
文案:你好,我是隔离点的心理咨询师,现在需要了解在隔离期间,你和孩子的相处情况,请方便回答一下关于亲子关系的几个问题吗?
然后按照他们的回答进行记分和整理。
六、整理分析
通过记分和整理归纳,笔者总结到了以下5个方面的结论和思考:
6.1亲子关系平稳
70%被采访对象反馈集中隔离对亲子关系并没有多大的影响。
这一类家庭是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平时父母和孩子的沟通也是良好的,所以集中隔离期的长短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个问题。父母在来隔离之前,对隔离政策已经有充分的了解,他们总是把孩子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会根据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准备零食,玩具,书籍,也给孩子做心理建设,比如对孩子说,我们准备要去隔离,都住在一个房间里,大概要14天,妈妈会给你们准备一些玩具。
比较大的孩子也会自己准备好自己的东西。在隔离期间,孩子上网课,自己做功课,家长也是忙自己的事情,各自安好。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是一种祥和的氛围。
6.2亲子关系恶化
20%被采访对象反馈有很大影响。
家长很烦躁,孩子也很烦躁。主要是本身孩子是有基础疾病的,比如孩子患多动症或抑郁症。或者家长有慢性基础疾病,比如抑郁症,焦虑症,高血压,甲亢等。有基础疾病的一方表现出很难适应新的环境,情绪上不容易调整,表现出烦闷,焦虑,暴躁,生理上表现为睡眠不佳,食欲不振,肠胃不好。家长对情绪的耐受窗变窄,孩子的情绪比如淘气,适应不良,和孩子的危险动作,在床上跳来跳去的,容易激惹怒家长,而家长的简单粗暴的沟通方式,训斥,罚站,不给零食等方式,加重了孩子的不满情绪,亲子关系陷入恶性循环。
这时候,隔离期的长短对于这样的家庭是一个挑战,需要外力的支援帮助,我们采用以下的措施来帮助此类家庭顺利的度过法定的隔离期。
1:在人文关怀方面。我们尽量安排安静,舒适,比较宽敞的房间,让有基础疾病的一方得到充分的休息。
2:在符合政策的前提下,联合多方资源,申请柔性居家隔离,缩短集中隔离期。
3:心理咨询师的介入,让父母理解到该孩子的生理心理的需要,比如学龄前期孩子的需要就是大运动为主,空间里要满足孩子的生理心理需要,需要和孩子一起玩闹,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做一些躲猫猫和玩皮球,运动操,跳舞等大动作的活动。学龄期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比如说成语接龙,讲故事,陪伴督促写作业等。
6.3亲子关系改善
10%说反而改善了亲子关系。
主要是因为平时爸爸妈妈忙于工作,亲子关系比较疏离,而现在呢,不得不在一起,反而多了一个和孩子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父母愿意靠近孩子,愿意理解和倾听孩子,孩子愿意表达。刚刚开始几天会是磨合期,亲子矛盾也是会有的,父母的积极面对,对孩子更多的耐心。亲子关系由疏离型向安全型转化。
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案例是,本来是一家人,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过来的,但是,妈妈在期间,被查出阳性去医院隔离,就再剩下了爸爸照顾四岁的小孩。爸爸措手不及,爸爸平时也不是主要照顾者,孩子突然离开妈妈,对于孩子来说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出现分离焦虑,哭闹,烦躁,心理咨询的干预下,孩子知道了妈妈是去医院看病,不是因为他不乖,等妈妈治疗好了,就会回来,孩子需要和爸爸相处一段时间。爸爸改掉训斥,责怪,孩子的方式,爸爸马上去查找四岁小孩的心理需求知识,一方面买玩具和零食,还有陪伴孩子玩躲猫猫,小皮球游戏等等,帮助孩子在隔离期间调整情绪。
6.4同理心的作用
笔者观察到一个现象,在集中隔离点,游戏产品,并没有成为亲子关系之间的问题。
跟孩子上完网课,或无聊的时候会拿父母的手机玩游戏,父母对孩子的这个行为表现的极为宽容。
心理咨询师询问父母的时候,父母都是说那在房间里那么无聊,那不玩游戏还能干什么呢?这个时候,父母对孩子的这个玩游戏行为是非常的理解的。同一个空间里,他们看到孩子在上网课以后,父母理解到孩子上网课累了,做完功课以后,在这个空间也没有其他活动,也不能去外面活动,游戏玩电子产品是一个很好的打发时间的或放松心情工具,在这个相同的环境下,父母能够很好的同理到孩子的情绪。在父母的眼皮底下,知道孩子玩的是何种游戏,父母这时候是会比较放心的。
还有关键点就是,隔离点孩子不会无节制的玩游戏。隔离的房间通常就是一个大房间就而已,父母孩子都在一个房间里。因为父母也要休息,洗澡,关灯睡觉,电子游戏就会有一个结束的时间。这个年龄短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水平较低,这时候无论是被动的停止游戏还是能够理解到父母需要休息了,也不会蛮横无理的,没日没夜,一直玩下去。所以大家休息的时间,共同关灯休息。亲子关系在游戏上就会有一个平衡。
延伸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什么电子游戏成为我们亲子关系的一个破坏因素?存在着一个约束和反抗约束的因素在里。
亲子关系的沟通不畅,要么是父母对孩子是极度的不信任,觉得游戏就是洪水猛兽,劫杜绝孩子跟电子产品的一切接触。要么是平时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和陪伴孩子,把孩子丢给手机,都是极端的做法。
平时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意愿来做,比如说只能好好学习,按照父母的喜好安排,孩子的业余时间排满各种兴趣班或补习班。学习是唯一出路,听不到,看不见孩子平时的一些在学校里人际关系和老师,同学相处里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内心孤独的孩子,只能躲在游戏里寻找慰籍。在游戏运营商都会有目的不断地引诱孩子在游戏里,从低级到高级的进阶中,寻找到成就感,团体融入感,被接纳感,荣誉感,价值感。
这些是孩子沉迷于游戏里面不能自拔的原因,就是很可悲的是,本来这些感觉是在现实当中可以寻找到的,真实可靠的感觉由被游戏控制。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管控非常的严厉,不允许孩子做这个那个的,比如孩子交什么样的朋友都要干涉,孩子的兴趣爱好也得随着父母的意愿,比如孩子喜欢画画,音乐,家长觉得没有出息,加以阻止。孩子的房间门不能关上,父母可以随意进出。孩子是没有话语权的,有一句话是妈妈觉得你冷。穿多少件衣服是由妈妈决定的,不是孩子的感觉。孩子在现实世界里得不到自由,就会躲到游戏世界里,如果一旦游戏成为了孩子反抗父母的一个工具,很容易孩子就会沉迷在游戏当中。
由此可见,同理心对亲子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父母要是尝试着理解孩子从早上7点就开始学习一直到晚上10点还要写作业,一周5天,周六日也不停。而孩子要是也可以体会一下父母工作压力,生活压力,柴米油盐酱醋茶,上又老,下有小的各种苦恼,那么亲子关系是会和谐的,那么父母多创造沟通的场景,比如一周一次的家庭会谈,家庭成员畅所欲言,比如多点亲子活动,亲子游玩等。
6.5共同目标
在集中隔离观察点,父母和家长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要解除隔离:回家。具备了具体抽象思维七岁以上的学龄期儿童已经知道冠状病毒是一种可怕的病毒,他们不得不来集中隔离,防控的需要,孩子凭个人闹情绪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所以说这个目标,他也是要想回家的,回到正常生活中,能够去和小伙伴一起玩,那孩子必须要努力克服困难。
延伸到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去,如果说亲子关系要融洽,那么,我们父母正确的引导孩子来一个需要大家共同完成的目标,一起积极向上的就是非常融洽的状态。
举个例子,妈妈们觉得喂饭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小孩子有时候吃饭很慢,一会吃几口饭,又出去玩,又下来玩一下玩具。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说,你赶紧吃饭,妈妈就洗碗,洗完碗的就可以和你一起到楼下小区找你的小朋友玩。
家庭作业也是很多妈妈的噩梦,都说学习是孩子的事情,挣钱养家是父母的事情,再近一些的目标有,可以定周末计划,可以试试和孩子讨论计划周末去哪里玩,游乐园,郊外,主要是孩子想去玩的地方。那么孩子想去玩,必须完成家庭作业才可以去玩,那么孩子就必须想办法完成作业。
又比如上补习班的问题,我们都知道补习班是一笔不菲的开销,如果孩子没有内在的动力去学习,家长一味追求学习成绩,赶鸭子上架,孩子学得辛苦,家长又花冤枉钱。家长和孩子商量:你的功课最近不怎么样,好像有点拖后腿,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吗?学不会,如果上校外辅导班,这要花一笔钱,如果说你自己克服困难,那怎么去做?上课认真一点听,或者不懂得问一下老师,问一下同学,那么我们把去上补习班的钱存下来,我们一起去游乐园玩,一起去远方旅游,这样你觉得好吗?
省钱不是主要目的,而是引导孩子克服困难,而孩子在学习找到成就感,愉悦感那么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学龄期的孩子的主要发展任务就是学习,学习的动力要被激发,是个很关键的事情。
七、研究结论
集中隔离是并不会破坏亲子关系,而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让家长学会去理解孩子,帮助孩子的成长,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健全的人格,更有利于建立和谐家庭,和谐社会。
但是对于那些不能很好理解孩子的家长或者家庭功能有缺陷的,那么对于孩子来说,隔离对孩子来说一个挑战,处理不当,容易给孩子留下心理创伤。集中隔离点的工作人员,比如相关的人文关怀组或者心理咨询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依恋类型,熟悉掌握,就可以更好的引导家长,把孩子的心理特点,发展需要告知家长,帮助他们顺利的度过隔离期。
后期的研究如能加入随访或更完善的调查问卷,得出更多的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就更好了。
参考文献
[1]刘燕平、王晶、王长远等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常态防控形势下对急诊就诊流程改进的评估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2021年11月第16卷第11期.1215
[2]孔起英.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与学前儿童绘画的发展和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1996年第四期.18
[3]许晓童.家庭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家庭教育策略[J].爱情婚姻家庭:上旬.2021年第8期. 5
[4]叶晓丹、林光耀.新冠疫情常态防控下社区老年人抑郁与焦虑状况调查[J].浙江临床医学.2021年6月第23卷第6期.903-904
[5]曾钢、严夏舒、肖爱祥、桂荣等.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住院精神分裂症女病人家属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J].循证护理.2022年1月第8卷第2期.235-238
[6]王争艳、刘迎泽、杨叶.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的研究概述及探讨[J].心理科学进展.629-632
[7]熊莲君、田澜.儿童混乱型依恋的表现和成因[J].太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第2期.57-59
致谢
感谢接受访谈的家庭(2022年4月-5月入住的家庭),感谢指导老师:邢强教授
感谢深圳宝安区维也纳会展湾中心店医学观察组心理组的同事的协助
责任编辑:婙莛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独家文章转载,请联系邮箱:content@xinli001.com
举报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