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窗
loading...

胡鑫宇事件丨预防青少年自杀,普通人可以做些什么?

发布时间:2023-02-07 4评论 2047阅读
胡鑫宇事件丨预防青少年自杀,普通人可以做些什么?-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作者:Mindfront
来源:微信公众号:曼朗mindfront(ID:mindfront


2021年,成都49中河南虞城的两位16岁少年相继跳楼自杀年3月底,广东一名17岁高三学生跳楼自杀;同年4月初,四川达州两名六年级少女坠楼身亡据称因学习压力过大......


无论何时,只要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学生跳楼”,便会有大量学生轻生事件映入眼帘,每一个花季少年少女的逝去都令人心痛万分。


而最近,胡某宇事件的尘埃落定,又一次给广大家长敲响了警钟,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安全,我们多小心翼翼都不为过。


作为青少年成长环境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亲子关系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息息相关。但真的要开口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开展生命教育时,一些问题就会盘亘在不少家长心中,其中最大的犹疑便是,我们可以和青少年讨论自杀吗?


01

危机干预是一件系统工程


早些年有一份涉及上海多所中小学的调查问卷,包含诸多与自杀相关的题目。问卷一经传播,就引发了家长们广泛的关注,有家长认为问卷设计不够妥当,甚至质疑这些题目会诱导学生的自杀行为。


事实上,那次引发争论的问卷并非出自某个非专业人员的胡编乱造,而是出自国际上比较成熟的心理测量工具Beck自杀意念量表 (Scale for Suicide Ideation)。


大量针对此类量表的实证研究的结论是:谈论自杀和自杀风险评估并不会导致自杀意念的提高。但这次事件涉及到的大部分都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学生,所以家长们对于问卷内容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


并且临床上的测评量表,并不是大众所熟知的“心理测评”,对于使用和评估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像次引发争议的Beck自杀意念量表使用人群建议是17岁及以上,提供给专业的心理治疗师评估使用的。


完整、专业的自杀预防应该是一个系统,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分层级、分对象地去执行。可以说,此次以测评的方式给学生答题的筛查方式十分粗暴,缺少专业性。



自杀除了是个人心理生理问题之外,还是个“公共卫生问题”。自杀是全球青少年群体(15-29岁)的第二位死亡原因,而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居全球第一。


最近几年,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开始重视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相关政策在不断增多,这是进步的一方面。但另一方面也要意识到现状还有很多不足,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有大量科学性和技术上的挑战。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理科医生韩博士认为:“国内需要建立起一个科学系统的筛查体系,并建立起医校家合作的模式。除了普遍性的筛查、高危人群的评估干预,学校和医院之间的转介合作之外,家长的教育,校园和社会层面的心理治疗人员,在岗老师的心理支持都需要重视起来。”


02

青少年自杀,一个都太多


有些家长觉得青少年自杀是小概率事件,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概率微乎其微,针对青少年的自杀行为筛查没有必要。


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据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公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每5个中小学生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


并且青少年自杀事件的发生并不只是简单的“心理脆弱”,和生理、心理发育程度息息相关。青春期是每个个体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大脑负责抑制行为的前额皮质要到25岁左右才会成熟。


因此青少年虽然和成年人一样能够感知情绪、情感,但却没有成年人那种控制情绪和行为的能力。当他们内心累积的负面情绪达到一个临界点时,不当的行为就能轻易引爆,冲动瞬间胜过对死亡的恐惧。


03

那些重要的求救信号


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发生并非完全突然和不可预测的,大多存在一些征兆。他们往往会表现出各种严重的消极表现,如情绪极度低落,不与家人说话,躲避朋友等。


具有代表性的迹象表现为:


● 赠送私人物件

● 跟所爱的人告别

● 购买凶器或藏匿药片

● 抑郁过后变得平静

● 制定结束自己生命的计划

● 发表声明说他们会结束自己的生命(包括社交平台)



低龄儿童所表现的问题行为更难被识别出来,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NIMH)建议家长留意以下情况:


● 经常发脾气

● 抱怨头痛和胃痛却找不到身体问题

● 经常谈论恐惧和忧虑

● 学习出现困难

● 经常做噩梦


一个人表现出自杀的征兆时,往往也是一种求救的信号。当你得知朋友或家人正在被自杀的念头困扰时,可以采取行动来预防自杀的发生,包括帮助TA找到当下困境可行的解决方案、向TA表达你的关心和在乎。


理想情况下,让有自杀倾向的朋友直接寻求专业帮助是最为有效且可靠的方式,我们可以尝试遵循Q.P.R原则进行劝说。


Question询问


当对方谈及与自杀有关内容,直接询问对方是否真的在考虑自杀,这并不会导致TA变得想自杀。坦诚交流反而可以建立两者间的信任,更容易提供给对方需要的帮助。


当TA开始坦率自己问题的时候,也就给了我们评估TA的自杀风险的机会,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下一步如何提供帮助。


Persuade说服


在建立信任的基础之上,鼓励对方向外求助。同时,也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需要真正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的是TA自己。


你也需要联络包括专业人士在内的其他人来一起说服对方寻求帮助。如果对方执意拒绝来自周围人的帮助,也要确保有恰当的人知道TA目前的状况。


如果个体当下自杀风险较高,需要通知青少年的家人、老师等,并说服家人尽快送其到精神科就诊,接受积极的治疗。


Refer转介


如果在沟通和观察后,发现确实有具体的自杀计划,请立刻带病人到最近的医院或者联系警方和医护团队介入。


发现自杀风险到送至医院就诊的这段“窗口期”,要特别注意预防自杀,应24小时专人看护,去除环境中所有可能用于自杀的工具,并注意安抚其情绪。


此外,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来获得心理援助:


北京热线:010-82951332

天津热线:022-96051199

上海热线:021-12320-5

甘肃热线:0931-4638858

福建热线:0592-5395159

广东热线:020-81899120

浙江热线:0571-85029595

江苏热线:0512-65791001

吉林热线:0431-89685000

湖南热线:4001619995

河北热线:0311-6799116

山东热线:0532-85659516

四川热线:028-87577510 / 87528604

湖北热线 :027—85844666 / 51826188


04

家长是最重要的防线


父母通常会认为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但残酷的现实是,很多有自杀想法的青少年,往往不会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告诉父母,他们宁愿和自己的小伙伴沟通。


“太痛苦了,我坚持不下去了”

“我想退学,哪怕最后变成一个废人”

“为什么要逼我上学,一定要逼出事才好是吗”

“初中就退学,又能有什么出路,但我真的读不下去了”

“重度抑郁症可以休学吗,我真的不想上了,可医生却不建议我休学”

“不知道我要怎么面对学校,我一想到我这个假休完就要去上学我就受不了,我好难受”


这是一位13岁女孩乐乐的微博。确诊抑郁症后,她开始用40多条动态记录完自己的心路,最后吞下了100余粒药物试图自杀。

 

据乐乐的父亲蒋先生描述,乐乐确诊住院治疗一周后,她和女儿商量返校的事情,乐乐突然问他能否退学。蒋先生看出女儿不想去学校,但怕她落下课程,还是拒绝了。每当他回想起那天的对话,就懊恼不已。

 

无数像乐乐的儿童抑郁症患者,他们也曾怀疑着、迷茫着、愧疚着、害怕着却又无从倾诉。甚至和家长认真沟通后被无视拒绝。


说到底,孩子毕竟还是孩子,面对潜在的自杀风险,家长应该成为他们的第一道防线。


对于家长而言,更加密切地关注孩子,与孩子建立良性的沟通机制,是在 日常生活中预防悲剧的最好方法。


首先,家长最应该注意的是自己和孩子沟通的态度。


支持和鼓励的态度对于孩子建立与家长沟通的意愿,发展良性的自我形象,建立面对挫折的心理韧性都是至关重要的。


家长对孩子的态度越支持越正面,孩子就越有可能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来到父母身边;反之,假如孩子知道自己会面对的是责难与评判,他们就更有可能把事情憋在心里,造成更大的伤害。


多一些支持和鼓励,少一些责难和评判,这样在孩子的生活中能创造更多好的可能性。


其次,家长应该多跟学校和老师沟通。


而不是怀着一种“孩子去了学校就不再是我的责任了”的心态。不管是出于和老师保持沟通更好的支持教育工作的目的,还是着眼于监督学校的教育进度及时给予反馈的目的,与学校的沟通都是必须的。


孩子在家的样子应该被老师知道,在学校里的样子也应该被家长知道,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教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最后,家长可以提高自己对于孩子情绪的觉察。


多观察,多询问。即使孩子们会选择隐藏自己的情绪,但家长们也应该更好地察觉和识别孩子潜在的真正的需求。尤其是自己的孩子,因为熟悉所以理解起来更容易。


去发现和关注孩子的情绪与心理健康,是家长应该承担起的责任,最终也只能是家长才能承担起的责任。


我们相信,每一只伸出的手,都给立在悬崖边上的人带来了一丝希望的光。


希望正在看文章的你,永远没有用到上述建议机会。但同时,也希望每个接受到求助信号的人,都能知道怎么做。


References:
Hui Xie,Pei-Wen Chen,Long Zhao,Xuan Sun & Xian-Jie Jia.(2018).Relationship betwee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nd depression among older adults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of family caregivers. Frontiers of Nursing(02),97-104. doi:.
Cui, N., Xue, J., Connolly, C. A., & Liu, J. (2016). Does the gender of parent or child matter in child maltreatment in China?. Child abuse & neglect, 54, 1-9.
苏七年/艺家/张怡. (2021, November 19). 询问小学生“你已着手写自杀遗言了吗”,这根本不是死亡教育. Retrieved from https://mp.weixin.qq.com/s/LAce2OQmPsQgfmSNm5x0AA
奚小鹿. (2021, October 11). 关于青少年抑郁与自杀危机干预. Retrieved from https://mp.weixin.qq.com/s/bdn6zHb57HTZMGx3iZk-rQ

Medical Review:
Mindfront Psychotherapist Sophie Deng

作者简介:Mindfront,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曼朗mindfront(ID:mindfront),曼朗医疗(mindfront)是绿叶医疗集团旗下专注精神心理健康的服务品牌,依托绿叶医疗在澳拥有的18家精神心理专科机构的临床服务产品和运营体系,目前在国内核心城市开设了7家心理医疗机构,打造适合中国人群的个性化精神心理整合循证治疗体系。


0

回复

胡鑫宇事件丨预防青少年自杀,普通人可以做些什么?-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曼朗mindfront

TA在等你的回复~

(不超过200字)

提交回复
胡鑫宇事件丨预防青少年自杀,普通人可以做些什么?-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曼朗mindfront

曼朗医疗(mindfront)是全球领先的精神心理医疗集团,在澳洲拥有18家提供精神心理服务的专科和综合医院,2019开始布局中国,在核心城市开设精神心理医疗机构和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提供整合循证的精神心理专业服务和优质医疗体验。

私信

曼朗mindfront一条私信

取消

问题反馈

每一种付出,都值得被鼓励
  • 1元
  • 2元
  • 5元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
打赏是什么?如何开通
请根据你的付款情况点击以下按钮
已付款未付款
Error: Network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