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乐瑶
播音:Enya
排版:小颖
责编:宠露
来源:微信公众号:白岛岩心(ID:whiteisland_2017)
From:
暗恋高中同学三年,每天看见她就好开心,但是临到毕业也没有鼓起勇气表白。现在我们在不同城市上大学,平时偶尔会在网上聊天,算是朋友关系吧。我感觉自己不配和她谈恋爱,她那么优秀,身边肯定许多男生追她。可能在她心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高中同学而已。有时候我会想着不如打直球算了,成功了当然好,失败了也能从此断了这个念头。每次和她聊天我都感觉好快乐,但又害怕表白以后连朋友都没得做,不过我也不甘心只做朋友。现在我一想到她就没法专心做别的事情,好想要个结果。我到底该怎么办呢?
——阿强
TO:
你好阿强,感谢你的信任!
阅读你的来信,岩心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心里藏着一个人,一想到他就像吃下一块黑巧克力,又甜蜜又苦涩。想让他知道自己的情意,盼望着对方心意相通,能修成正果,却又心存忐忑,害怕被拒绝后的难堪。
恋爱中都有苦有甜,更何况是一个人的暗恋呢?然而这是一段我们都必经的人生情感历程,对一个人的怦然心动是无法控制的,就连开车的时候要刹车也需要一段时间缓冲,感情更不可能说停就停。
但岩心理解,有的时候这段单方面的情感太折磨,影响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茶饭不思,寝食难安,进退两难。岩心不愿也无法对你们之间的感情横加干涉,只希望接下来这段文字可以让你减少内心的焦虑与不安,消除暗恋对日常生活的负面影响。
01
#晕轮效应与理想化投射#
阿兰·德波顿在《无聊的魅力》一书中写道:“爱情的反讽之一,你越不喜欢一个人,你越能够信心百倍、轻而易举地吸引她,强烈的欲望使人丧失了爱情游戏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漫不经心,你如被人吸引,就会产生自卑情结,因为我们总是把最完美的品质赋予我们深爱的人。”
真正爱上一个人,心中难免升腾出自卑感,觉得对方样样都好,再优秀的人都无法避免在深爱的人面前觉得自己不够好。但是事实往往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忽略了自己的优点并无限放大暗恋对象的优点,这类思维错误就是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因为我们对暗恋对象的评判大多是出于主观感受而并非客观资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是我们的爱太过闪耀,使我们看不见对方身上的缺点,由此产生晕轮效应(halo effect):对方身上某一优点被我们无限放大,由此影响了我们对对方其他品质的客观判断。因此当我们坠入爱河时(单方面也算)常常并没有全面了解对方,而是将其理想化,浮想联翩。而往往我们爱上的并非那个真实的Ta,而是我们自身对于伴侣理想化的投射(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02
#你比自己想象中的更好#
正是我们的认知偏差与理想化投射使心中的那个Ta千好万好,真实的Ta早就被我们一层层塑造的“金身”掩盖。在这样的“造神计划”下,本应与Ta“平起平坐”的我们无可避免地认为自己不够好,配不上那么优秀的人。
我们认为只有当自己形象好、温柔懂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变成完美的人才能配上Ta。然而没有人会是完美的,纠结苦恼因此而生:我还没有变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我不配和Ta在一起!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当我们否定自己的时候,往往对自己太过苛刻。适度反省能给予动力让我们成长,过度反省带来的压力很可能会使心态失调。岩心想用认知治疗(cognitive therapy)的一些理论改变消极的思维方式,提供情绪调节的策略。
改变思维方式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认识到自己的认知扭曲(cognitive distortion),以下是几种在亲密关系中常见的不良思考方式:
1.心理过滤(mental filter)
我们会下意识只关注自己的短处并无限放大,开始自怨自艾,却没有意识到生活中其实有更多的事情是我们所擅长的。
2.读心术(mind reading)
我们认为自己的想法就是对方的想法。阿强感觉在她心里,这段关系仅仅是高中同学之间的友谊,自己对她来说并不重要。但是这些都仅仅是猜测,并没有实际的证据。
3.非黑即白(all or not thinking)
“如果我不是完美的,那我就是一个失败者”。但正如我们先前所说,没有人会是完美的。我们在人际交往中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人们各自有各自的优势和短处,才会形成丰富多彩的世界。
我们大脑里形成的想法是主观的,并不代表事实就是如此。你的想法只是对于以前或未来事情的猜测,因此当负面想法来袭时,只要我们形成新的、更切合实际的想法与感受,来替代不理智的想法,就可以帮助我们看到事情的另一面。
—主创说—
世界是一本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方式,
或快乐或悲伤,
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滤镜。
作者简介:乐瑶,播音:Enya,排版:小颖,责编:宠露。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白岛岩心(ID:whiteisland_2017),由上海交大、复旦、哥大、纽大等全球高校心理/精神医学硕博、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注册心理师、Google资深工程师联合创立,聚焦以「高校学生」「青年教师」「职场新人」为核心的年轻群体,致力于将心理服务普惠化、大众化,让更多年轻人触手可及。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独家文章转载,请联系邮箱:content@xinli001.com
举报
作者未开启鲸币认证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