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MatthewHLZ
来源:微信公众号:神经症疗愈(ID:Neurosis0528)
01
心理学的一项大数据统计研究表明:焦虑症、抑郁症患者在日常的言语交流与表达中,使用“我”这一人称代词的频率远远高于不受神经症困扰的正常人。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我发现来访者发泄情绪、倾诉抱怨时,也总是使用第一人称视角。
“我就是不喜欢他们!”
“凭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我已经很惨了,为什么世界还是不放过我?”
.“.....”
语言是我们潜意识情感最直白、最真实的表征与解释者。
对“我”这一代词的高频使用,并不意味着神经症患者是完全自私自利的,只是从一个角度证明了神经症者对自我的执着、以自我感受为中心的世界观。
可以说,每一位神经症患者的「自我」都很强,都十分关注与爱惜自己。
一部分会直接通过外在的行为展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主义」。
例如凡事只为自己考虑,较少顾及他人的感受与换位思考;遇到困难,总是倾向于逃避责任,怨天尤人,不愿意反躬自省,从自身寻找缺陷与不足。
通俗地来讲,就是比较「自私」。
还有一部分表面上看来与虽然与自私不沾边,甚至过于「无私」,以至于「没有自我」。
比如十分在意他人的看法、感受,对人际的冲突感到恐惧,时常为了满足他人的需求而刻意讨好、牺牲自我,忽略内心真实的诉求。
但这种行为模式与心理倾向本质上依然是「利己」的。
换言之,是为了满足内心对于「良好感受」的需求——与他人发生冲突的恐惧感,未能照顾好他人的愧疚感与表达真实愿望所带来的不安全感是令自己无法承受的,过度压抑自我、顺从他人背后的动机依然是为了维护自身舒适、愉悦的心理感受,不想让自己遭受分毫的伤害。
所以,与自私一样,这么做也只不过是为了让一切顺随自己偏执的意愿,不加克制地满足一己私欲。
因此,无论是过于自恋、自私,还是过分讨好、软弱,都是逾越了「中道」的不成熟情感,最终都指向了满足以自我为中心的控制欲、完美欲,本质上都是对自身感受过分执着与注重的体现。
02
佛教的理论认为,人类一切痛苦,根源于「我执」。
所谓「我执」,是我们依据知觉、感受、语言所形成的记忆、经验,构建起来的对「自我」的身份认同。
例如在被问及“你是谁”时,我们都会用一些外在的形象、符号、身份、生理特征等等来作答——“我叫XX,我的职业是XX,我身高XX,体重XX,在XX上班,家住XX,拥有XX资产”。
但事实上,无论是姓名,职业,居住地,还是外貌特征,性格特点,财富,都只不过是我们生命经验的一部分。
我们通过这些碎片化的经验,拼凑出了一个作为主体的「自我感」,也就是那个在经历、体验、感受这一切的「我」。
佛法认为,我们混淆了生命经验的「客体」与「主体」,过分执着于这些外在的事物——权势、地位、工作、外表等等,认定其就是自我的组成部分。
外在的事物永远都是处于不间断地变化之中的——肉体、容颜在衰老,工作岗位会来回转换,社会地位、财富状况会起起伏伏......
因此,并没有一个恒常存在的「我」,就像一个洋葱一样,剥去一层外皮,整个状态就发生了变化,最终的内核其实是「空」的。
所以在佛教看来,依据个人的经验、外在的事物建立的虚假「自我感」,即「我执」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且不仅仅是人类,万事万物的本质都是「无我」的。
只有认同了「我」的存在,才会有痛苦。
就像一名孩童认定了玩具是属于自己的,那么当这个玩具破损、丢失或者被别人拿走时,就会忍不住嚎啕大哭;
也就像一个认定了「自己必须是卓越的、不能遭遇任何失败」的成年人,一旦面对挫折时感受到了劣等感,这个「理想自我」的意象被损毁,就会激发强烈的苦痛。
神经症的发作,就是强烈的「我执」在作祟。
强迫性思考的本质就是在千方百计地维护着「自我」的意象、巩固虚假的「自我感」——我必须安全,我必须干净,我不能失眠,我一定要受到他人的尊重与喜欢......
而削弱「我执」,意识到「我」是流动的,变化的,甚至是不存在的,那么就会明白没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最终坦然悦纳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
03
依据我在心理咨询中的经验,一个神经症者的「自我」越是强大与顽固,在个人的蜕变与成长上,就越会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在「自我意识过剩」的人眼中,自己所有的诉求,无论合理与否,都应得到即时的回应;
整个世界都应当围绕着自己的忧虑和烦恼团团转,他人应当随时充当合格的倾听者与陪伴者;
周遭的一切,都应无条件顺应自己的心意,一丝一毫的瑕疵与不称心都不应当存在......
之所以「改变」对其来说如此艰难,是因为任何心灵的成熟与转变,背后都需要某个明确的、强有力的价值来驱动。
而这个价值,一定是脱离了对「自我」的过分执着,尽可能「利他」的;一定是避免了短视,尽可能立足长远的。
举个例子,在咨询中,我发现在生活中责任心很强,有适当的生活压力、明确的人生目标的人,神经症与其往往是绝缘的。即便因为一些烦恼陷入了焦虑、抑郁障碍之中,在捋顺了问题的底层逻辑与解决路径后,也很快能从中脱身。
但若一名深陷神经症病友的生活状态过于养尊处优,不需要担待任何压力与责任,家人对其的态度也是百般呵护、宠溺,没有任何苛责与督促,那么Ta很可能如温水中的青蛙一般,一边沉溺于痛苦,一边又怠于跳出舒适圈、承受痛苦、做出改变。
这是因为前者在面对神经症时,内心对于家人、工作学习、生活目标本身的牵挂,会敦促其迎着症状的痛苦前进,迫使其不能选择逃避姑息、自暴自弃的生活方式,停止对自身痛苦的过分强调与埋天怨地的人生态度。
换句话说,在他的眼中,有远比“自己”更重要的人或者事值得照顾、关注,远比暂时的舒适与安全更有意义的目标值得追求。
所以,在面对神经症的病痛与人生路途中的挫折时,意志品质会更为坚毅、强韧,不容易退缩、逃脱。
而后者全部的注意力都聚焦在了自身的苦痛与不适上,一旦症状发作,就想丢掉手头一切事务,弃置所有本该承担的责任,对周边的环境、他人的痛苦置若罔闻,一心沉浸在缓解自身痛苦、追求即时满足的徒劳努力之中。
若没有什么比自己更重要,那就不会焕发出克服私欲、迎难而上的勇气与动机;若一心只顾及眼前暂时的安危,那么长远的目标——神经症的痊愈、性格的矫正与人生价值的实现——就会被忽视、遗忘。
04
因此,能够拯救我们于神经症的疾苦的,就是找寻到一些比「自我」更重要的事情,并投身进去。
人生最高的境界,或者说一切精神痛苦的解药,就在于「忘我」与「利他」。
当一个人全神贯注于自己手头的事务,醉心于事业、创作或者学习之中时,是无暇顾及自己一时的舒适或痛楚的。
就像专心致志于练习书法的王羲之,即便用馒头蘸了墨水,依然吞咽了下去,毫不知情,内心的情感依然是兴致盎然的;
一门心思只想发明创造的爱迪生,即便通宵达旦,一整日不进食,依然是心满意足,体会不到困倦与饥饿的;
我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当我们躲进小楼成一统时,春夏、秋冬都不再重要,自己的琐碎情感、细枝末节的烦闷都会变得无关紧要。
因为此时,我们放下了对「自我」的执着,全然忘记了自己,进入了「心流」之中。
这也就是「回到当下」的应有之义——完全沉浸于当下此刻、身心临在时,一个人会忘却自我的存在,自身的安危、利益、烦扰便会显得无足轻重,甚至整个宇宙都不复存在。
同时,如果我们可以将自身的努力与服务于他人、为外界奉献付出的事业链接在一起,那么势必会体验到更强烈的幸福与意义感。
因为一个被「利他」动机驱动的人,绝不会被眼前的蝇头小利蛊惑,也不会优先考虑自身的辛劳,而是愿意将他人、社会甚至全人类的福祉置于最优先的地位。
因此,无论此时此刻正在承担多么沉重的苦痛,内心仍会笃定这一切奋斗的价值与意义,从而忘却疲倦与辛酸,内心被成就感、满足感填补。
就像我们绝大多数凡夫俗子读书的目的都是为了自身的功名利禄,于是在学习时,功利心很强,很难平心静气地享受阅读过程本身,难以被求知欲驱动着探索、吸收知识,最终不免为了一时的享乐,半途而废;
而像周总理这样的伟人,肯为了国家的崛起,民族的兴旺读书,因此即便面对多么艰辛、繁重的工作安排,也能不过分顾及自身的逸乐与享受,内心在源源不断的动力驱使下坚持不懈地进取,最终在学习、创造中忘却了疲惫,获得了心流的高峰体验。
可以这么说,对他人的给予与帮助,就是对自身的救赎。
就神经症的治愈过程而言,虽然我们的确正在受苦,但不应以「受害者」的视角看待自己的生活、遭遇。
如果肯怀着慈悲、关怀的目光,察觉到家人对自己照顾、付出,以及期待着自己早日康复的急切心情;
对在生活、工作中本应承担的责任——养育孩子,赡养老人,完成项目任务的进度——选择面对而非逃避;
甚至可以意识到众生皆苦,每个人都是在应对挑战、解决困难中生活,那么也就不会怨天尤人地停滞不前,颓废消沉了。
在「舍弃自我」、「利他」动机的驱使下,我们反而可以更快地从痛苦中抽身。
作者简介:MatthewHLZ,专职心理咨询师、兼职律师、兼职英语老师。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神经症疗愈(ID:Neurosis0528),全网同名:神经症疗愈|专注于失眠、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的治愈。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独家文章转载,请联系邮箱:content@xinli001.com
举报
作者未开启鲸币认证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