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故事|你面前的熊孩子,可能只是病了

发布时间:2022-12-24 21评论 1784阅读
患者故事|你面前的熊孩子,可能只是病了-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作者:Doctor Zhou
来源:微信公众号:曼朗mindfront(ID:mindfront)


你见过熊孩子吗?


熊孩子们可能会删掉你的存档,摔坏你的模型,划烂你的屏幕,把你的家搞得一团糟,甚至还要抢走你心爱的漫画、游戏、玩偶。他们的叫喊声回荡在每一家饭馆和每一节车厢里。


熊孩子的出现,大多数时候是因为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每一位熊孩子背后,都有两位熊家长”。


但并不是所有多动、调皮、难以专心、令人讨厌的孩子都是缺乏家庭教育的。有时候真的不是他们不用心,只是他们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想法……


今天我们分享的是一个令人十分心疼,但每个人都可能听到过类似的故事。

01

从可爱到可厌


这是一个8岁男孩,叫小山,他睫毛长长的,平时眼睛眨巴眨巴的,脑袋瓜里装满了想法,一不留神就蹦出来一个。所以,他从来都坐不住,做作业也不能专心投入。你总能看到他在做不同的事,听他在说不同话题。


最开始的时候,小山像其他的孩子一样,每一个举手投足都被家长加上了粉色滤镜;每一次调皮捣蛋都会被充满爱意地解读。因为小山的开朗,活泼,给整个家都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家似乎对小山的行为的态度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原本的可爱,现在成了幼稚;原本的爱探索,变成了瞎捣鼓;原本的热情好客,变成了招人烦;原本的童言无忌,变成了管不住嘴巴!


随着小山的的年纪增长,在旁人眼里就越发地调皮:吃饭的时候站起来跳舞;刚穿一只袜子就要跑去玩滑滑梯;去公园像脱缰的野马一样乱跑;在图书馆大喊大叫;招猫逗狗;玩火玩电;莫名其妙地把手机扔到鱼缸里;没有征兆地打人;做事毛糙没长性;无意间伤害到别人……


小山父母坚信那句老话“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但即便是三天一小顿、五天一大顿,小山依然不见长进,你能想到的和想不到的所有淘气行为他都干过,而且屡教不改。


家长们为此也做了很多的反思和努力,小山也很配合,犯错也会承认,认错悔错态度也很诚恳,但就是不改!到了下次,小山依旧是我行我素!


家长们慢慢也就放弃了努力,权当小山是天生顽劣,把希望放在了上学!认为孩子上了学就好了,老师肯定管得住他,毕竟老师们都是专业的,什么样的学生没见过?管教小山也绝对是手拿把掐的事情!


从此之后,小山每每犯错,家长便用“老师”来吓唬他,小山对老师也是谈之色变,对“老师”打心底里生出了畏惧!但真的上了小学,小山却并没有迎来大家期待的好转,他依旧是一块“朽木”。


而且,在学习上也遇到了更多的困难,比如左右不分、b/d不分、6/9不分、上课坐不住、学习爱跑神、爱做白日梦、与同学关系不好、爱动手,最后被同学们孤立!


老师和家长也沟通过很多次,也联合对小山进行过深入地教育。小山每次都是嘴上诚恳地答应,行动上去见不到什么效果。有时候也会哭着表示下不为例,但事到临头,依然我行我素!几经周折,家长、老师和小山似乎都精疲力尽了……


直到两个月前,小山再次因为和同学动手而被家长老师教育,几个人都疲了,妈妈哭了很久,也说了很多,像是在教育小山、又好像在表达自己的为难;小山也哭了很久,但大家已经不再相信他的眼泪了,小山的哭也变得无声了……


这次之后,小山依然没有变得更乖,而且没过多久,还出现了很多怪异的抽动的动作:他会不由自主地耸动肩膀,抽动鼻子,舔嘴唇,甩手和眨眼睛,甚至有几次在课堂上发出了怪异的喊声。


老师和家长意识到小山可能出了问题,赶紧送到了医院。


02

不是不改,是生病了


经过医生诊断,小山患上了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伴发抽动障碍,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多动症伴发抽动症。


这就解释了小山上述的行为,他不是不听话或者故意捣乱,而是生病了。


其中,抽动症好理解,就是不由自主地抽动;


抽动障碍是儿童青少年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神经和精神障碍,患有抽动障碍的儿童在青春期容易出现强迫障碍、抑郁和品行障碍,所以一旦出现运动性抽动(如眨眼、皱鼻、摇头、甩手等)或是发声性抽动(吸鼻、清嗓等)类似的症状马上带孩子来医院进行就诊。


心理压力也会导致抽动症状频发,对于患有抽动障碍的儿童,反反复复是很正常的,需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当抽动症症状明显的时候,对儿童的自尊和自信产生严重的影响,抽动症状除了使儿童受到同伴的嘲笑和谴责外,还让患者感受到无法控制自己身体和想法的困扰,这对儿童自信和自尊以及对积极地适应环境带来明显的困难。


孩子一方面要克制自己的抽动症状以免被同学嘲笑,一方面要承受学习的压力,所以孩子的情绪很容易爆炸,心理咨询在很大程度上能缓解孩子在学业上的焦虑和情绪问题。


多动症的学名叫做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除了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患者通常会面临一些执行功能的问题,也就是失去了部分控制自己的能力,使患者像一台失控的汽车,无法控制自己要去到哪里,或者停在哪里。


执行功能的不足具体体现在小山身上表现为:


①在需要安静的场合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上课爱跑神,这跟抑制能力缺陷有关;
②出现情绪没有征兆的打人可能跟情感调节困难有关;
③总是记不住上次的错误,下次还会再犯,可能跟工作记忆缺陷有关。


另外,b、d不分跟视觉空间概念有关。因为小山正好介于8岁这个临界点,可以等一阵再做判断。如果你的孩子8岁之后还有字母认反或写反的情况,那么家长也要引起注意,可能还伴有阅读障碍等神经发展障碍。


03

“坏孩子”拯救计划


由此可见,小山之前的“不听话”和“屡教不改”,大多是受疾病的影响,他不是不想听话,而是他控制不了自己!小山的眼泪中,或许只有一分是后悔,剩余的九分都是无助、委屈、恐惧和疑惑!因为,ADHD让他被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让他承受了太多的曲解和心理伤害。


所以,对小山的治疗,医生决定治疗采用个体化的、循证的综合治疗模式,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对于小山的药物治疗,医生选用了盐酸托莫西汀胶囊和利培酮口服液。同时进行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电针治疗、电子生物反馈疗法。



除了疾病本身,家长和老师的训斥,对小山的内心也造成了伤害。所以,让小山在一段安全的关系中进行情绪的表达很重要;还有抽动带来的不自信同样需要重视。医生结合小山的个体情况,选用执行功能训练(and父母课堂)+个体咨询的结合治疗方案进行。


首先,刚开始咨询主要以跟小山建立关系为重点,建立基本的信任与默契在咨询关系中是非常重要的。合理的共情小山,让小山感觉到被珍视、被理解。给予小山倾听和关注,让小山感受到咨询关系的安全性,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提高自尊、感受咨询中被认可的感觉,增强自我改变的动力和自信心。


当建立好咨询关系之后,小山觉得自己即使有缺点但也是可以被人接纳喜爱的。这时小山会在自己觉得安全的环境里,更加有意愿跟治疗师讲出自己的想法和困难。治疗师同时结合跟家长沟通,梳理关于小山的背景信息。


在了解小山的背景信息之后,治疗师跟父母科普了ADHD的常见行为表现和抽动障碍的临床表现,让父母接纳并理解小山的行为,改变以往呵斥、责备的教养方式,用新的方式让小山感受到家庭带给他的安全和支持。


小山的情绪和创伤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药物治疗已经见到效果的情况下,治疗师开始执行功能的训练。执行功能训练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协作:在每次跟孩子1小时执行功能训练后,还需要跟家长沟通30分钟,以让家长明确本周的学习内容和需要在家配合孩子去做的练习,做到家医联合。


比如:第一节我们学习如何合理的提出请求,引导鼓励孩子在行动之前能够先说出来,从而训练孩子对自己接下来产生的行为有所意识的能力。正因为小山之前都没有合理的提出请求,所以才会在正式的场合做出一些不太合理的举动。

这不是一个礼貌的训练或是单纯克服冲动的训练,而是训练孩子对自己言语行为具备自我控制力,能够在行动之前对自己即将产生的言语行动有所内省,从而达到自控力的训练。


更加需要家长的介入和配合,在家长配合孩子在家的训练中,还采用代币制来强化孩子好行为的出现。通过在课堂上以及在家的反复练习,逐渐建立“说出-思考-行动”之间的联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山已经出院了,后来,在回访时得知:小山回到学校适应很好,各方面改善得都不错。在上课时也不再像之前一样身体不停地扭动,一跑神就是一节课了;在商场里、在图书馆需要安静的场合也不会大喊大叫了;自己的书桌和书包也都整理的井井有条;自己还会计划每天的写作业时间,并在计划时间内按时完成,有了更强的时间观念,上学也不迟到了。


或许,你觉得经历了这些的小山很不幸,但他又是很幸运的!因为他“幸运”的出现了抽动的症状,大家才有机会知道:他是多动症患者。大家会慢慢理解:他的所谓不听话、所谓顽劣,都是疾病的影响!


但生活中的多动症患者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我国儿童多动症的总体发病率为5.7%,但就诊率却只有1%!也就是说:有超过82%的多动症患者是一直没有接受系统治疗、甚至会被贴上“坏孩子”标签,一直在承受着来自外界的曲解和伤害!


希望小山能够放下过去的包袱,面向未来拥抱阳光!我更希望所有家长们能加强与医院的联系,让所有的多动症儿童都能够被看见、都能够接受系统治疗,都能够不被误解!


References:(2006).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疗建议. 中华儿科杂志(10),758-759. 

Medical Review:Mindfront Psychiatrist Ping Zhou

作者简介:Doctor Zhou,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曼朗mindfront(ID:mindfront),曼朗医疗(mindfront)是绿叶医疗集团旗下专注精神心理健康的服务品牌,依托绿叶医疗在澳拥有的18家精神心理专科机构的临床服务产品和运营体系,目前在国内核心城市开设了7家心理医疗机构,打造适合中国人群的个性化精神心理整合循证治疗体系。

0

回复

患者故事|你面前的熊孩子,可能只是病了-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曼朗mindfront

TA在等你的回复~

(不超过200字)

提交回复
向下加载更多
患者故事|你面前的熊孩子,可能只是病了-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曼朗mindfront

曼朗医疗(mindfront)是全球领先的精神心理医疗集团,在澳洲拥有18家提供精神心理服务的专科和综合医院,2019开始布局中国,在核心城市开设精神心理医疗机构和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提供整合循证的精神心理专业服务和优质医疗体验。

私信

曼朗mindfront一条私信

取消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