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yuki
排版:yy
审核:心理中心
来源:微信公众号:清华小清心(ID:THUxinli)
上课过程中看到微信消息,回复结束后,额,老师讲到哪里了??
打开手机打算看下今日课表,刷了10分钟微博后,额,我刚刚是打算干什么来着??
边写作业边听课,老师怎么提问了,额,这东西他刚才说过吗??
进入大学后,伴随着评判标准多样化,我们不得不承受多任务的压力:学习、社工、科研、情感,一项项任务纷至沓来,驱赶着我们不断向前。为了适应多任务,我们似乎习得了多线程运转的能力——一边上课、赶作业、还得时刻查看微信消息。
但这真的意味着我们是好的多任务执行者吗?实际上,‘高效’的多任务处理可能才是我们浪费时光的元凶。
任务转换,而非多任务
多任务执行实际上并不存在,研究发现大脑无法同时分配注意力给两件事,我们无法同时执行多个任务,我们只是在不断地进行任务转换。
但任务转换是需要成本的。当你不断的进行任务转换时,在一天中你可能会丢失40%的生产力。一项研究发现,当一个人每5分钟查看一次邮箱时,他平均需要花费64秒来重新开始之前的工作。同理,当我们频繁的查看社交媒体时,很容易变得低效,难以专注于当前的任务。
在任务转换时,我们也更加不容易集中注意力,更容易犯错。这也就是为什么司机被禁止在驾驶时拨打电话——一小点注意力的分散可能会让你丧命。
同时,多任务切换还可能导致我们没有办法长时间聚焦于复杂任务,但恰恰是这些需要极高专注力的复杂任务,帮助我们提升综合能力,实现自我价值。
回想你的一天,你有多频繁的查看自己的手机?会不会在上课时处理一条社工的消息,当回过神来已经不知道老师在说些什么?你有多久没办法全神贯注于单个任务?你到底是因为多任务切换变得高效,还是相反?
那么,如果任务转换只会让我们变得更低效的话,我们到底应该如何面对多任务带来的压力?
01
认识到多任务切换的低效
首先,认识到你在频繁的切换任务,而这是低效的,我们要做的是专注在每一件事上。认识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多任务切换带来的虚假的充实很容易让我们上瘾,我们要做的就是打破错觉,接受自己同一时间只能做好一件事情。
下一次,当你本想查资料,但却又打开了视频网站时,提醒自己:“这不是我想要的,我现在只想先把这件事情做好!”
02
清晰目标
我们频繁进行多任务切换的很重要的原因是,太多的任务很容易让我们感到焦虑,我们想要把每一件事都做得又快又好。但实际上,我们无需对自己太过严苛,我们要做的只是清晰目标,确认我们到底想做什么,并努力将它做好。
其中,目标分为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我们的长期目标可能是在课程上拿到好成绩、做好社工、提高科研水平,根据不同的目标,我们决定不同的时间分配。
长期目标可能是你这一年的计划,而短期目标有效期可能是一个月、一周甚至一天。这一周我有什么想做的事情?有什么必须要做的事情?我们可以根据重要紧急四象限原则将自己的任务划分为重要紧急、重要但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不重要也不紧急四类,并优先去做重要的事。
03
将时间分块
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时间分块,固定任务的处理时段。频繁地检查消息会让我们容易分神,那我们可以固定几个时间段去集中地回复信息,减少对其他任务的干扰。同样,我们也可以固定某个时间段完成复杂任务,处理时关掉所有其他的软件,让自己完全沉浸其中。
固定时段的方法对处理重要但不紧急的任务尤其有效——记得你曾认真立下要读书、画画、锻炼的flag,但总是有很多其他事情挤占了你的时间吗?设定一个具体时段,去完成它吧!
04
允许拥有空白时间
最后,允许自己拥有空白时间。
沉重的社会压力让我们觉得休息似乎是可耻的,我们不配享有集中的、大块的休闲时间,只能在工作的间隙摸鱼,但摸鱼也没有让我们感到轻松,因为我们仍在频繁的切换任务,精神始终处于紧张状态。我们需要无所事事,需要停止,需要给自己空白时间。
事实上,正是这些空白、无用的时光,丰富了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可以更自由的奔向前方。
在繁忙的生活中,尝试放慢脚步,不再追求虚假的高效,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参考:
1.优秀的人是如何处理工作学习中多任务的压力的?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844805
2.The True Cost of Multi-Tasking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brain-ise/201209/the-true-cost-multi-tasking
作者简介:yuki,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清华小清心(ID:THUxinli),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官方公众号~面向清华在校生提供咨询预约入口,兼顾活动招募、心理科普~偶尔抖机灵,专业不保守,有爱不鸡汤~
原作者名: yuki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清华小清心(ID:THUxinli)
原文标题 边听课边回微信边写作业?你可能被多任务骗了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独家文章转载,请联系邮箱:content@xinli001.com
举报
作者未开启鲸币认证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