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更自私吗?

发布时间:2022-10-15 35评论 2400阅读
独生子女更自私吗?-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作者:番茄锅搭配麻酱
编辑:水金z
美编:Zene
来源: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在知乎上搜索“独生子女”关键词,出来的词条包括但不限于:


“有哪些特征一眼就会被看出是独生子女?”

“真的不能和独生子女结婚吗?”

“独生子女是不是有些冷漠和自私?”

“独生子女被剥夺了什么?”


即便到了2022年,关于独生子女的负面刻板印象仍然存在[1]。


独生子女被认为比非独生子女更自恋、抑郁和冲动[1][2][3],他们被描述为“小皇帝”,十分霸道,喜欢争吵,以自我为中心[4]。


对独生子女的刻板印象


在非独生子女眼里,独生子女可能是更特殊的群体。


在2022年的一项新研究中[5],研究者在网络上发布了一项公众对独生和非独生子女看法的问卷,共收集了337名参与者的回答,结果发现:非独生子女倾向于认为独生子女的亲社会性不如非独生子女,然而独生子女却认为他们和非独生子女同样无私。


这与Dufner等人[1]的研究结果一致——当评分者是非独生子女时,刻板印象变得更加突出。


这样的答案也可以用心理学来解释:在通过社会比较评估行为时,内群体将追求优于外群体的优势[6]。也就是说,非独生子女将独生子女视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当他们非常认同自己的非独生子女群体身份时,就更容易出现群体外刻板印象[7]。


另一个合理的解释是,非独生过分强调家庭因素对独生利他行为发展的影响。事实上,许多因素影响着个体的发展,然而非独生可能更容易从单一的角度来看待独生,仅关注了特定的环境因素或特征,比如:没有兄弟姐妹可能不懂得分享,缺少一个有同伴陪伴的童年……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孩子的出生顺序对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持久的影响。通常认为,孩子想要健康成长就得有兄弟姐妹。1898年,心理学家G. Stanley Hall甚至宣称:“独生子女本身就是一种疾病”[8] 。


一方面,独生子女可能会受到更多的来自父母的关注和保护,从而导致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9]。


另一方面,没有兄弟姐妹可能意味着独生子女学习社会行为的机会更少[10]。他们与同龄人相处的经验更少,可能难以学会分享、合作。


这些说法似乎很有道理,也非常符合我们的直觉,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独生与非独生的利他行为


上述例子告诉我们,有关独生子女的负面刻板印象似乎是普遍存在的。


那么,独生和非独生之间的利他行为真的存在差异吗?


研究者让独生和非独生分别填写问卷,结果发现:独生的利他性不低于非独生[5],这个结果也与之前的研究一致[4][11]。


Cameron等人运用了多项经济学实验来研究中国独生子女政策对社会的影响。他们发现,独生和非独生对陌生人的利他主义行为,没有差异[4]。


社会距离的调节作用


鉴于利他主义行为中没有发现独生和非独生之间的差异,大家可能怀疑独生与否和利他行为之间是不是受到了其他变量的调节呢?


社会距离就是这样一个可能影响利他行为的潜在变量之一,因为个人更愿意与他们更亲密的人分享[12]。


(图源CAREER PROTOCOL,侵删)


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育方式可能形成更积极、更紧密的亲子关系,这可能导致独生子女对与自己亲密的人更利他,而不是更自私。


累积的证据也表明,独生与其父母的关系更密切也更积极[11];与非独生相比,独生也从父母那里获得了更多的情感温暖。最近使用中国样本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特点[13]。


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设计了一个社会折扣任务来调查独生和非独生对不同社会距离的人的利他行为[5]——


现在假设你是其中一个被试Y,要求你列出与你社会距离为1、2.5、10和20的人的名字,以及你和这些人的关系。社交距离50和100的人被定义为学校中的随机路人。


在每次试验中,你必须决定:是为自己保留一笔钱(自私的选择),还是与他人分享(慷慨的选择)。如果选择了慷慨的选择,你和你的伙伴将通过“支付宝”或“微信支付”收到这笔钱,


结果发现,无论社会距离远近,独生和非独生的慷慨选择没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独生子女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自私。


但就像其他刻板印象的出现一样,我们在生活中更倾向于寻找能证实自己信念的例子,这些信念不会因为有了这些相反的证据而被削弱,这便导致刻板印象依然在我们心中难以抹去。


打破刻板印象的意义


其实,对独生子女的刻板印象还有很多,比如认为独生子女更自恋——因为他们的父母从小到大一直溺爱他们;或者独生子女更爱竞争、爱出风头——因为他们从小便认为父母的就是他们的,全世界也应该属于他们,他们习惯了获得关注……


但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在自恋和竞争两方面的得分甚至低于非独生子女,这与人们对独生子女的刻板印象背道而驰。

人们刻板印象与客观评估之间的差距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比如,自恋被认为是一种“黑暗”的人格特征,同龄人不喜欢他们认为具有自恋特征的人。更可怕的是,独生子女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也存在自私自恋等消极的信念[14],精神卫生临床医生在诊治时也持有关于独生子女的刻板印象[15]。因此,莫名其妙被视为高度自恋,是一种歧视,可能会给独生子女带来不好的影响[1]。


此外,独生子女很有可能内化了这些针对独生群体的消极印象,这会对他们的自尊和自我概念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克服这些陈规观念是当务之急。媒体工作者们应避免将独生子女描绘成自私自恋的形象。社会学家或政策制定者讨论低生育率的负面影响时,也应该放弃没有兄弟姐妹的成长会导致自私加剧的想法。


心理学家苏珊·纽曼指出:“在过去的30年里,许多研究都驳斥了这样的观点:孩子有兄弟姐妹更好,甚至是必要的。兄弟姐妹并不是解决行为问题的灵丹妙药,也不一定能为我们在情感和社交成长方面提供跳板,也不能保证我们能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童年。”[16]


投票:做个小调查,你将来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独生子女吗?(单选)


  • 我是独生子女,我也只想生一个(实在养不起/自己作为独生子女觉得很好

  • 我是独生子女,有条件的话还是愿意多生几个(独生子女太孤单了

  • 我非独生子女,以后只打算生一个(养不起/家长很难不偏心害怕自己做不到

  • 我非独生子女,有条件也愿意多生(兄弟姐妹带给我的快乐也想传递下去

  • 其他,欢迎留言评论!


-学堂君-


生子女有可能因为父母的溺爱而变得自私,非独生子女也有可能因为父母的偏心而变得自卑——说到底,还是家长的教育在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难道父母教不好,还要让兄弟姐妹来教吗


参考文献:
[1]Dufner, M., Back, M. D., Oehme, F. F., & Schmukle, S. C. (2020). The end of a stereotype: Only children are not more narcissistic than people with siblings.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11(3), 416-424.
[2]Mancillas, A. (2006). Challenging the stereotypes about only childre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84(3), 268-275.
[3]Mõttus, R., Indus, K., & Allik, J. (2008). Accuracy of only children stereotyp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2(4), 1047-1052.
[4]Cameron, L., Erkal, N., Gangadharan, L., & Meng, X. (2013). Little emperors: behavioral impacts of China's One-Child Policy. Science, 339(6122), 953-957.
[5]Zheng, X., Su, Q., Jing, C., & Zhang, Y. Y. (2022). They Are Not Little Emperors: Only Children Are Just as Altruistic as Non-Only Children.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13(2), 543-552.
[6]Tajfel, H., & Turner, J. C. (2004). 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 In Political psychology (pp. 276-293). Psychology Press.
[7]Wilder, D. A., & Shapiro, P. (1991). Facilitation of outgroup stereotypes by enhanced ingroup identit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7(5), 431-452.
[8]Fenton, N. (1928). The only child. The Pedagogical Seminary and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35(4), 546-556.
[9]Fan, C., Wan, C., Lin, G., & Jin, Q. (199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only and nononly children in primary schools in Xia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7(2), 70-74.
[10]Kitzmann, K. M., Cohen, R., & Lockwood, R. L. (2002). Are only children missing out? Comparison of the peer-related social competence of only children and sibling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9(3), 299-316.
[11]Polit, D. F., & Falbo, T. (1987). Only children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 quantitative review.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309-325.
[12]Harrison, F., Sciberras, J., & James, R. (2011). Strength of social tie predicts cooperative investment in a human social network. PLoS One, 6(3), e18338.
[13]Liu, Y., & Jiang, Q. (2021). Who benefits from being an only child? A study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mong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1, 608995.
[14]Musun-Miller, L. (1993). Sibling status effects: Parents' perceptions of their own children.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54(2), 189-198.
[15]Stewart, A. E. (2004). Can knowledge of client birth order bias clinical judg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82(2), 167-176.
[16]Susan Newman.(2011).The case for the Only Child: Your essential guide.Deerfield Beach:Health Communications.

作者简介:番茄锅搭配麻酱,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0

回复

独生子女更自私吗?-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京师心理大学堂

TA在等你的回复~

(不超过200字)

提交回复
向下加载更多

私信

京师心理大学堂一条私信

取消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