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奸犯科的哥哥们.doc

发布时间:2022-09-22 19评论 1653阅读
作奸犯科的哥哥们.doc-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作者:阿某 伯翰 奕君
编辑:硬糖酸梅
美编:Zene
来源: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各位观众好,欢迎收看《今日说心理》栏目,这里是主持人学堂君。


相信最近的某明星嫖娼事件各位观众都有所耳闻——


  • 吃瓜群众的愤怒从何而来?

  • 粉丝的回应背后又隐藏着什么?

  • 这一切,究竟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接下来便让我们跟随两位记者的镜头,去看看事情背后的真相。


吃瓜群众:让我来看看是谁又塌房了


对于吃瓜群众而言,明星和粉丝之间的爱恨纠葛并不重要,我们只在乎:吃瓜!


什么?又有明星塌房了?


快让我去浅吃一口瓜。


在网络舆论场中,每逢公共事件发生,都会有一大群人自发地聚集起来,对事件进行围观、讨论,这种现象被戏称为“吃瓜现象”,围观的人群则被称为“吃瓜群众”[1]。


“内娱完了”


相信这次的某明星嫖娼事件很容易让大家联想到前不久的几起同类型事件。对于吃瓜人而言,在经历接二连三的塌房事件后,我们只想感叹一句:贵圈真乱。


然后就有人说了:你这是对娱乐圈的刻板印象,其实娱乐圈里遵纪守法讲道德的明星还是很多的啦,比如我们家xxx(趁机安利)


不好意思,请各位粉丝原谅一下吃瓜人吧,天天在瓜田里上蹿下跳,很难不觉得娱乐圈要完了诶。


这种刻板印象的本质是“图式”,又叫做“基模”,是一种由过去的经验和信息构成的系统的认知结构[2]。当新事物出现时,我们可以通过将其与原来的图式进行对比,从而快速地理解新事物。


而当我们理解新事物并试图从中做出判断的时候,往往会有以下两点特征[3]:


1、易得性:人们倾向于根据事物从记忆中提取出来的容易程度,来判断该事件发生的概率;

2、代表性:人们在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时,受该事件与其所属总体基本特征相似性程度的影响;


简单来讲就是:娱乐圈明星的接连塌房让我们从记忆中迅速提取出了相关事件,再加上“娱乐圈”、“男明星”、“嫖娼”等共同标签增强了几者的代表性,因此我们从中得出了一个结论:贵圈真乱。


此后,每塌一个明星,我们便只用从图式中提取出这么一句话:内娱完了。


为什么大家都在吃瓜


首先,微博热搜在吃瓜这件事中可谓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就是说,哪位吃瓜人看见#xxx嫖娼「爆」的话题能忍住不点开的?


在传播学中,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体的报道赋予了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程度的判断[4]。比如,热搜排行榜就在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哪条新闻最“重要”。


而微博热搜之所以可以聚集起吃瓜群众,背后更是因为满足了人们「群体归属感」的需要。为了加入某一群体,我们需要先获得该群体的信息[4]。因此,对于吃瓜群众来说,但凡漏吃了一个瓜,接下来冲浪的时候你可能就不知道网友们在说什么了。


吃瓜不仅是简单的围观,背后隐藏着的是广大吃瓜群众的情感需求


对于某明星这种无论从道德还是法律上都被禁止的嫖娼行为,吃瓜群众纷纷在网络上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在这种愤怒情绪的刺激和驱动下,独自吃瓜的网友逐渐汇聚成“吃瓜群众”,凝聚成为“情感共同体”


也就是说,吃瓜其实是一种情感行为,我们在吃瓜的过程中表达着自己的情感和态度,也从其他吃瓜群众中获得情感共振,产生道义认同和情感认同[1]。


尤其是在充斥着社会焦虑和不确定性的今天,人们急需为自己的情绪寻找一个发泄口,而网络热点事件便是自觉站出来的“靶子”,让吃瓜群众的情绪得以宣泄。


换句话说,网络热点事件早已不单单是事件本身,能够成为「爆」话题的事件往往折射了现实社会关系,反映了当下社会情绪。而吃瓜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疏通和化解社会负面情绪的载体,虽无力改变现实,却在一定程度上排解了心中的郁闷。


所以都不准笑话我们吃瓜人像瓜田里上蹿下跳的猹了,我们明明是在调节情绪!


上蹿下跳的猹也是会累的


srds,上蹿下跳久了,猹也是会觉得累的好吧。


似乎现在的吃瓜群众对于明星塌房事件的热情已经没有那么高涨了,面对天降大瓜也只是淡定地说一句:啊,又有人塌房了啊,浅吃一下瓜算了。


这种吃瓜热情衰减的背后是一种「情绪疲劳」「信息疲劳」[5]。


如前所说,吃瓜不仅是简单的围观,更是在表达自己的情绪态度。而在明星塌房事件中,吃瓜群众产生的往往是愤怒、失望等等负面情绪,这让吃瓜群众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了“心累”。


再加上这种瓜一般都会来回反转,吃瓜群众还要花费不少的时间精力去了解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关注事情的最新进展……瓜太多了,猹实在吃不完了啊!


于是,很多吃瓜群众开始对此前发生过同类事情的“瓜”感到麻木,只是简单了解相关词条,对具体发生的原因、过程和最终结果并不留心[5]。


就好像,如果让猹在瓜田里吃到吐,那它想必也没那么爱了。


此外,吃瓜群众对某一问题的关注,本质上是希望背后的社会问题能够得到解决,某种程度上反映着吃瓜群众自身需要尚未满足的现实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6]。


但在信息爆炸的网络环境下,网络热点事件不断更迭,上一秒还在澄清,下一秒就被销号。


吃瓜群众被满大街溜,四处打听盘问、各种愤怒感慨,结果到头来,不过是自己拿着2800的月薪操心别人日薪208万的生活,还得不到一个事情解决的最终结果,往往是不了了之。


(图源网络,侵删)


唉,这就是被嫌弃的穷苦吃瓜群众的一生吗?


狂热粉丝:当然是选择原谅他?


你和他只能在网上相见,为什么会为他深深着迷?


在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为什么执迷不悟?


明明无法接受,为什么还要随波逐流?


如果你也对此感到好奇的话,请继续收看《今日说心理》——


为什么会爱上一个从未真正见过的人


你正在刷视频——对他影视作品的剪辑。


一开始,只是觉得自己暂时被他的外表所吸引。


但在看了很多他的作品、关注他在微博、小红书上的日常后,觉得他的每一条动态都像在对你倾诉……


你发现,自己好像迷上他了。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喜欢上一个在实际生活中从来没有见过的人呢?


社会心理学研究者Donald Horton和Richard Wohl在1956年提出了「拟社会关系」这一概念。他们观察到,随着电视等大众媒体的普遍化,人们与屏幕中的明星产生了互动的感觉,不少人感到自己与他们之间存在着真实的社会关系[7]。


时间不断流逝,你觉得,自己越来越喜欢他了。


哪怕你们在现实生活中完全没有接触,但是只要你看他的新动态、看手机锁屏和壁纸上他的照片、看他出演的影视作品,你的心就暖洋洋的。


因此,你无论难过还是喜悦,都会去他的微博下面评论,在超话中分享。在你看来,他就像是你的避风港一样。


拟社会关系的三个阶段,在你的变化中也能体现出来:刚接触时短期的拟社会互动,有一定了解之后较为长期的拟社会关系,以及之后程度更深的拟社会依恋 (parasocial attachment) [8]。


一开始,你只是觉得“他在对你说话”;然后是“我喜欢他,我要支持他”;接着,在第三个阶段中,观众(也就是“你”)与偶像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类似于实际生活中的依恋[9]。


不需要理智,反正我就是喜欢他


“有人做了违法犯罪的事情?赶紧抓起来,这怎么能忍!”


“是个明星?好啊,社会负面影响那么大,更该逮捕他了。”


“等等,你说这是谁,是我家哥哥?”


“......但是他比大多数睡粉的劣质艺人好多了!就算塌房了我也喜欢他!”


认知失调,由心理学家Festinger于1957年的《认知失调论》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们有维持自己对某件事的态度与所采取行为之间协调性的倾向。也就是说,人们会通过种种方式来减少自己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协调,努力达到统一、协调的和谐状态[10]。


我们再来看一下,你刚刚的心路历程是怎么体现认知失调的:


  • 你对违法乱纪的事情表示出了反感;

  • 你意识到这件事情发生在你迷恋的偶像身上;

  • 你沉默了一会儿;

  • 你改变了自己的口径——“哪怕他xx,我还是喜欢他”。


这里你解除自己认知失调的方式是改变自己的行为。本来自己深恶痛绝的事情,因为发生在偶像身上,就不得不变成“就算这样,我也要喜欢他“。在沉默的那一会儿,为了实现认知上的和谐,你将对自己偶像本应有的厌恶强行转变成了“即使这样,我也会喜欢他”的说法。


姐妹们都愿意原谅他,那我也……


你在超话里看见一个人说要原谅他,你想:开什么玩笑,这也能原谅?


你在超话里看见十个人说要原谅他,你想:这些人都愿意原谅他,是他真的值得原谅,还是这些人太偏激了……?


你在超话里刷刷刷,刷到的大部分人都愿意原谅他。于是你想:“姐妹们都愿意原谅他,那我也……”


来,让我们又看看发生了什么。


从众行为(herd behavior),是指个人在群体的压力下,倾向于做多数人做的事情[11]。赵玲等人对微博用户从众行为的分析表明,无论人们做出什么选择,在不确定心态的影响下,往往都会综合参考来自他人的很多因素,进而在思想与行动上产生从众行为[12]。


从众对你来说可能并不陌生,但意识到自己正在作出从众行为,可能没那么容易。就像上面举的那个例子:


  • 第一个人出现的时候,你觉得原谅他简直不可思议;

  • 第十个人出现的时候,你有点动摇;

  • 而当你被另一种声音淹没的时候,你还能坚持一开始的想法吗?


总而言之,无论吃瓜群众和狂热粉丝如何看待这次事件,事情的关键仍然在于:嫖娼违法,也违背道德。


此次的某明星嫖娼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尤其是各位男明星们),无论是明星名流,还是普罗大众,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做出合法合理的选择。紧守道德法律底线,才能拥有光明的未来。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今日说心理》,感谢您的关注,明天同一时间,不会再见(挥手)


投票:魔镜魔镜,可以告诉我,自己在吃瓜的时候,哪种感觉最常有?(单选)


  • 寻找情感共同体,上班学习太无聊,看个八卦讨论发泄一下

  • 吃瓜好累,文字太多不想看、粉丝吵架不想看,求求主页别再推相关新闻了。

  • 其实也不感兴趣,但这个话题爆诶!本冲浪弄潮儿不允许错过任何爆炸新闻

  • 当然是选择原谅啊!现在ta什么都没有了,只有我们了!

  • 其他,欢迎留言评论~


-学堂君-


多了解一分心理知识,在吃瓜时也能多一分客观性,从而保持一份淡定从容:不以“对家塌方”喜,不以“墙头失格”悲。


参考文献:
[1] 杜智涛.(2020).从围观到失序 “吃瓜”舆论场的“次生舆情”形成与演化. 人民论坛(27),108-111.
[2] Bartlett, F.C.(1932). Remember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彭聃龄(2019). 普通心理学(第5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 McCombs, M. 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5] 孙旭培,吴麟.(2006).“信息疲劳”与传播控制. 新闻大学(03),34-38.
[6] 陶友生.(2017).对受众网络话语权的反思. 新闻世界(08),52-54. doi:10.19497/j.cnki.1005-5932.2017.08.018.
[7] 刁莲娜,吴娟娟,柯静.(2019).追星背后的拟社会关系. 产业与科技论坛(04),103-104.
[8] Stever, G. S. (2017). Evolutionary theory and reactions to mass media: Understanding parasocial attachment. Psychology of Popular Media Culture., 6(2), 95-102.
[9] 晏青,付森会.(2021).粉丝-明星关系感知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基于混合方法的研究. 国际新闻界(10),6-28.
[10] 徐小勇,王桂安,李海虹.(2022).从认知失调理论看互联网中社会心理的变化. 心理月刊(01),226-229.
[11] 曹芬芳,张晋朝,李力,王文韬,张坤.(2022).施引文献视角下国外从众行为研究述评. 情报科学(03),183-192. doi:10.13833/j.issn.1007-7634.2022.03.023.
[12] 赵玲,张静.(2013).基于复杂网络的微博用户行为特性分析. 现代情报(09),35-43.

作者简介:阿某 伯翰 奕君,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0

回复

作奸犯科的哥哥们.doc-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京师心理大学堂

TA在等你的回复~

(不超过200字)

提交回复
向下加载更多

私信

京师心理大学堂一条私信

取消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