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情绪」不应令你痛苦,而应推动自我改变与成长

发布时间:2022-08-29 3评论 1782阅读
「负面情绪」不应令你痛苦,而应推动自我改变与成长-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作者:MatthewHLZ
来源:微信公众号:神经症疗愈(ID:Neurosis0528)


01


神经症的症状变化多端,千奇百怪——有的病友担心失眠状况,有的病友恐惧社交,有的病友对无意义问题穷思竭虑,有的病友忧虑自身的健康......但这些表面上看似大相径庭的症状,实则都包含着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对「焦虑」本身的焦虑,对「恐惧」本身的恐惧。


具体来讲,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对恐惧、焦虑无意识的抗拒、排斥。


即我们在意识层面,认为自己是在穷思竭虑,回避危险或者做出强迫行为,事实上都是因为潜意识中趋乐避苦的本性——由于无法容忍负面情绪而在想方设法将其铲除。


举个简单的例子,因为在单位与同事发生了矛盾而感到愤懑难耐,回到家中,同事令人生厌的形象与话语还总是萦绕在脑海中,迫使我们无法克制地去反刍、深究,试图在思维中为这件事情做出诠释,或者探寻出一个解决方案。


表面上看,我们是在针对这个人际关系矛盾做出处理,实质上,我们只是在排斥自己的愤怒情绪,试图寻找一个途径将其宣泄走。


换句话说,意识层面所有的思维与行为,其实都是无意识层面的情感运行规律——贪求正面的感受、厌恶负面的感受——所支配的


第二个层面是针对焦虑情绪有意识的厌恶、反感,即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恐惧焦虑的,就是恐惧焦虑情绪本身。


在这个过程中所诱发的叠加情绪,就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次级焦虑、恐惧」。


心脏怦怦直跳,内心焦灼不安,手脚麻木,皮肤发烫……很显然,任何体会过焦虑、抑郁情绪发作的病友,都会对那种无助、绝望的感受深恶痛绝。


此时,原本所焦虑的事物,显得没有那么迫在眉睫了。


但对于情绪本身的有意识抗拒,在原始的不适上,叠加了一层又一层新的焦虑与恐慌,让痛苦不断累积。


这个"焦虑→排斥→更焦虑→更排斥......"的恶性循环,也就是惊恐发作的原理。


对负面情绪的抗拒与排斥,是深深地根植于人类的本能之中的。


我们固然不可能逼迫自己坦然悦纳焦虑情绪,因为人类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但是至少可以用「中道」的态度去对待它,即克制、降低自己的排斥的冲动。


而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增进对负面情绪的认识,理解它们存在的价值、意义与所蕴含的深层次心理诉求,进而驾驭负面情绪,将其从“阻力”转换为“动力”,服务于自我的改变。


02


首先,你真的了解负面情绪吗?你明白它们的价值、意义与诉求吗?


任何负面的情绪与感受都是服务于维护生存这一目标的,它们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应对各种风险与危机而形成的一套自我保护机制


例如,在进行了大量的体力劳动之后,肌肉的酸痛感事实上就是身体在警戒我们要进行休息、放松,否则一些部位就会出现劳损。


一些患有痛性感觉缺失的病人,就是因为无法接收到来自于身体的感受讯息,而经常莫名其妙地受伤——即便皮肤被划伤,肌肉撕裂,器官发炎也不能及时发现,延误了应对与治疗的最佳时机。


同理,焦虑、恐惧情感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被设计的。


当我们的大脑识别出了内在、外在的危险时,会将神经、化学信号传送至身体的各个部位——内脏、皮肤与肌肉等等——来制造强烈的不适感,进而迫使我们去解决问题,采取战斗或者逃跑的反应,以缓解躯体上的焦灼不安


这里就不得不提及情绪感受在应对危险方面,相较于思维理智的优越性。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有一种错觉,即面对各类场景时所做出的反应、抉择都是思维与智力的结果,似乎都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


但事实恰恰相反,绝大多数时候,人类的行为都是直接由情感与本能驱动的。


比如我们看到一只狂吠的恶犬时,会认为自己是先在头脑中对它的威胁程度进行了评估——这是一条狗,它在冲我乱吠,可能会伤害到我等等——之后,才会一跃而起,赶紧往后躲闪。


可事实上,如果单纯依靠思维每秒钟7字节的运算速度对情景进行全方位的测评,那恐怕狗已经将我们衣服扯烂了,我们也毫不自知。


之所以我们可以迅速地做出条件反射般地躲避,要归功于情绪系统的高效运算速度。


它可以迅速对危险做出识别,然后不需要经过意识(额叶皮质),直接通过恐惧的情绪(下丘脑、杏仁核回路)给心率、神经系统、肾上腺激素造成刺激,带来异样的身体感受,敦促我们立刻采取措施,跟着自己的直觉与本能行动。


所以,固然我们非常厌恶负面的感受与情绪,但它们的存在对生存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时时刻刻在警惕着周围环境与身体内部的异常,通过最迅速且令我们无法忽略的方式,推动着我们维护自己的利益,解决问题。


不仅如此,人类的任何行为,甚至连喝一口水,事实上也都是通过情绪,特别是负面情绪驱动的。


如果没有口渴的痛苦感受,与想去喝水的渴望情绪,那么单纯依靠思维去估算自己是否该喝水——一个成年人每天要喝多少水,上一次喝水是什么时候,我的肾脏是否能承受等等,恐怕我们连这种最基本的生活事项也无法完成。


03


情绪就是人类生命的燃料,离开了情绪,人的生命就会如死灰般沉寂,根本无法存续。


而负面情绪的种类,又是远远多于正面情绪的。


这是因为负面情绪对生存的价值远远大于正面情绪,因为得不到令我们感到愉悦的事物,也许不会威胁到我们的生命,但一旦没有规避应当回避的危险,那可能就会永久损害到生存的利益。


所以我们会说,恐惧是七情六欲之首,人类为了维系生存,天生就对负面的情绪更为敏感。


进一步讲,人类的本质就是恐惧、焦虑的,恐惧焦虑让我们从过往的经验中吸取经验教训,完善、发展自我,为未来的不确定提供预测,最终让我们形成了一套面对客观世界时的完备应对策略


同理,人类的一切行为、创造,追根溯源,也都是恐惧的产物。


正是为了填补内心长存的匮乏感与不满足感,我们才会不断改造客观世界,进行科学技术发明,文学艺术创造,道德法律规制,让生活更好地满足、迎合人类的需求。


也正是因为我们拥有恐惧的能力,有未被满足的欲求,才会有渴望被满足时的愉悦与欣喜,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负面情绪也是一切正面情绪的根基。


也许有的人会说,人类的最高智慧不应当是理性吗?过多的情感不会影响理性的运作吗?


然而事实上,理性本身也是要依靠情感驱动的,因为实现长远的、理性的目标,也需要对其的渴望与欲求作为基本动力。


因此,一切都离不开情感,尤其是负面的情感。


04


很多焦虑症、恐惧症患者对焦躁惊恐的情绪恨之入骨,每当焦虑、惊恐发作时,恨不得将其立刻甩开。


然而,越是将焦虑情绪视为敌对的一方,焦虑情绪反而会粘得越紧。


如果我们肯增进对焦虑情绪的理解,意识到与生活相关的一切其实都离不开焦虑情绪,即便是神经症中的焦虑发作,也只不过是一位保护欲过强、太过谨小慎微的守护者对我们的叮嘱,兴许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卸下对于焦虑情绪的防御,不再急不可耐地将其消灭。


因为相较于善于承认允许自己的负面情绪一味地只追求正面积极的情绪,反而更容易患上心理障碍。


这个观点得到了心理学实验的支持,研究显示,总是倾向于无意识回避、压抑自己负面情绪,认为生活应当是完全积极与快乐的人更容易被焦虑、抑郁障碍困扰;


而能感受到更多种类的情绪,对负面情绪本身没有强烈的反感与排斥的人,情感会更自由、流动,不容易患上精神障碍。


换句话说,焦虑本身没什么可怕的,错在我们在一直与其为敌。


05


从治愈神经症、构建幸福人生的角度来讲,与其总是在压抑、抗拒、回避负面情绪,我们应当从如下的角度,深入到负面情绪的背后,尊重、理解它,让它从阻碍转换为「自我改变」的驱动力。


首先,原封不动地承认自己的负面情绪,聆听其想表达的诉求,调动自身对生的渴望扎实行动。


每一份焦虑背后,都蕴含着神经症者的生之欲望


正如森田疗法中所述的那样,生的欲望与死的恐惧是上下、有无、共同生灭的关系,是一对孪生兄弟。


换句话说,我们所担心会失去的事物,一定也是所朝思暮想渴望获得的;焦虑情感的产生,一定意味着有未被意识挖掘到的、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


因此,所有的神经质者都不是对生活彻底丧失了希望,愿意任凭自己颓废消沉而内心无所触动,毫无意志的厌世者。


他们对于生命都有着美好的期待与愿景,都渴望自己可以拥有良好的睡眠、健康的身体、优质的人际关系、卓越的成就等等。


换言之,你焦虑,是因为你还未对生命彻底失望,你还是对自己、对世界心怀希冀的。


我们应当珍惜内心这股原始、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即便它是通过恐惧、焦虑的形式展现出来的。


因为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心中最纯真质朴的一面——渴望自己可以出人头地、向上发展的情感是人性的共通之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是生命的全部意义。


那么,我们需要做的,也就不是对焦虑、恐惧进行否认与排斥,而是在痛苦发生时,纹丝不动地对其进行观察,聆听它背后真正的诉求,明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渴望,然后愿意为了朝着心中的目标付出踏踏实实的努力,而不是一味地寻求捷径,自欺欺人。


举个例子,当因为一场公开演讲感到烦闷不安时,神经症者会出于本能地试图将负面情绪一蹴而就地排除在外——要么干脆逃避演讲,要么对头脑中的灾难化联想进行自我劝慰,穷思竭虑。


然而,这些行为在客观上并不会增加演讲成功的概率,反而耽误了准备工作;且无论在主观思维上多么用力,只不过是暂时麻痹了内心的惶恐,最终即使面对了演讲,也会愈加局促不安,更容易发挥失常。


而如果我们肯暂缓这些徒劳无益的挣扎,冷静地审视一下隐藏在焦虑情绪中的真实渴望——想在演讲中正常发挥,博得观众的认可与喜爱,然后朝着这个目标去做出客观上的努力——把注意力放置在打磨演讲稿的内容,为舞台表现做出适当的预演上,并且允许适当的恐惧情绪,停止思维反刍,这样最终便会如愿在舞台上顺利完成演讲。


在这个专注于过程而不过分顾及最终成败的过程中,负面的情绪反而会呈现逐渐缓和的趋势,痛苦也就从阻力转化为了驱动我们前进的动力。


因此,以正确的方式驾驭焦虑情感,不仅仅可以摆脱神经症的束缚,还可以在不断地在人生中创造价值,实现自我。


其次,敬畏在神经症中所经受的所有痛苦,因为没有一点痛苦是白承受的,它们不仅为我们实现「心机一转」的顿悟提供了铺垫与契机,也是心灵成长心智成熟的丰沃土壤与养料。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我有时会对一些难以戒除症状的心瘾的顽固型神经症来访者说,之所以做出改变对你来说如此困难,有时候是因为你痛得还不够


任何一个下定决心要直面焦虑的苦痛,要矫正自己的性格,不再贪恋短暂且虚幻的安全感,不再用先前一贯的逃避、走捷径的方式神经症者,都是饱尝了神经症的辛酸苦辣的


如果还未能遭受足够多来自神经症本身的折磨,那么这种心灵的蜕变也许很难发生。


换言之,只有当你不再一味地只想舒缓当下的痛苦,而更愿意为了治愈自己的神经症、矫正自己的固有情感模式、促进人格的完善与发展去做出努力、承受不安时,真正的改变才会发生。


同时,每一份痛苦,都是促进心智发展的契机,只要我们肯原原本本地承受、经历情绪的跌宕,那么今后面临挑战时,内心一定会多一分厚重与坚韧,我们也会更勇敢地做真实的自己,不会再像昔日般畏首畏尾,飘忽不定。


佛法上曾用「烦恼即菩提,贪嗔痴即戒定慧」来形容俗世烦恼对于心灵修炼的重要意义;任何一段看似残酷的痛苦体验,一定有着智慧、解脱的隐意。


因此,神经症患者,请不要再妄想将痛苦即刻驱逐出内心,而应尊重、理解且珍惜它的存在,并在它的谆谆教导与鞭策下,一步步成长为真实的自我。


作者简介:MatthewHLZ,专职心理咨询师、兼职律师、兼职英语老师。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神经症疗愈(ID:Neurosis0528),全网同名:神经症疗愈|专注于失眠、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的治愈|咨询V:15954124028。


0

回复

「负面情绪」不应令你痛苦,而应推动自我改变与成长-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简存心理

TA在等你的回复~

(不超过200字)

提交回复
向下加载更多

私信

简存心理一条私信

取消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