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我?它我?本它?——弗洛伊德的Id究竟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8-04 32评论 3782阅读
本我?它我?本它?——弗洛伊德的Id究竟是什么-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作者:张竞一 
转载:微信公众号:心光谱心理(ID:HspectrumPSY)


精神分析奠基人弗洛伊德创建了两个最重要的、沿用至今的精神模型。在“地形学模型”中,弗洛伊德颠覆了西方哲学传统中意识及其背后的理性主义霸权,转而强调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无意识的支配。进一步提出的“结构模型”又把人格结构划分为由内而外的三个部分: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geo),以阐述意识和无意识的运作机制。


如果类比中国哲学体系,上面两组概念就像“阴阳”和“五行”,是整个精神分析大厦的根基和支柱。然而,最近有一些声音基于严谨的考察和分析,对其中一个支柱提出了异议:对Id这一概念,或许“本我”并非一个恰当的翻译。


在1923年发表的的著作《自我与本我》中,弗洛伊德首次系统性地阐述了他的人格结构模型。在2021年出版的中文版《拉康精神分析介绍性辞典》中的“Id”词条,作者迪伦·埃文斯考证:


弗洛伊德从最早支持精神分析的精神病学家之一格奥尔格· 格罗代克那里借来了“das Es”(《标准版》将其译作“the Id”)这一术语,尽管正如弗洛伊德所同样注意到的那样,格罗代克自己似乎又是从尼采那里借来这个术语的……格罗代克声称“我们所谓的自我在生活中的表现基本都是被动的,而且……我们也都是被那些未知且无法控制的力量所‘居住’的”, 并且用“das Es”一词来表示这些力量。


中文译者李新雨将该词条的中文翻译定为“它我”,他在注中写道:


正如本书作者所指出的那样,弗洛伊德本人使用的是德语中第三人称单数的“das Es"(斯特雷奇在《标准版》中将其译作拉丁文的“id”,相当于英语的“it”或法语的“ça”),以描述不受自我控制的某种“异己性”或“非我性”的力量。就此语境的特殊性而言,国内学界将其译作“本我”的既定译法就显得颇有问题,倘若硬要把“它”附会到“我”的结构当中,那么 “它我”似乎也是更恰当的一种译法。


显然,即使是译为“它我”,译者仍感到这是一种“附会”,因为该词原意相当于英语的it,直译就是“它”,与“我”并无关系。从它强调“异己性、非我性、被动、未知且无法控制”等特点而言,“本我”似乎是一个相去甚远的意译。


那么,在心理学/精神分析之外的领域又如何呢?作为欧洲颠覆理性主义传统的思想先锋,弗洛伊德受到他之后许多哲学家的关注,法国哲学家德勒兹的著作《差异与重复》尤其提到了弗洛伊德与尼采思想上的关联。


在2021年出版的中文版《导读德勒兹〈差异与重复〉》中,译者郑旭东同样没有采用“本我”作为Id的翻译,他在注中写道:


……ça也是法语中对弗洛伊德本它(Id)概念的翻译(这里,我们把Id翻译为“本它”而非“本我”,是因为Id是拉丁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它”,而且即使在弗洛伊德的语境中,Id也不是原本的我、真正的我,而是某种非我的驱力,因此译为“本它”更合适)。


再一次,译者指出了Id一词在弗洛伊德强调的“非我”特性的原意,而由于哲学讨论无需附会心理学圈的陈规,译者能够更加贴近本意地把它翻译为“本它”。


综上,我们可以整理得出关于Id一词的两条重要信息:


01“它”的原文是德语的第三人称单数“das Es”,相当于英文的“it”或法语的“ça”。


02“它”的原意特别强调某些异己的、未知的力量对人的影响。


由此可见,仅仅作为Id的一个翻译来使用,“本我”倒也未尝不可。然而,如果由“本我”二字滑动联想到“本性之我”、“本来的我”甚至“本真的我”,则属于对概念的误解,需要予以澄清。


如果可能的话,使用“它我”或“本它”来思考,也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得更为准确,造成更少的谬误。


作者简介:张竞一编辑:戴佳航,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心光谱心理(ID:HspectrumPSY),心光谱(H-Spectrum)心理丨Light All-用心发现你的光丨Heartful · Hopeful · Helpful-真诚 · 希望 · 助益丨预约心理咨询服务请在公众号内留言。


原作者名: 张竞一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心光谱心理(ID:HspectrumPSY)

转载原标题: 本我?它我?本它?——弗洛伊德的Id究竟是什么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

0

回复

本我?它我?本它?——弗洛伊德的Id究竟是什么-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科普

TA在等你的回复~

(不超过200字)

提交回复
向下加载更多

私信

科普一条私信

取消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