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大事》:我们该怎么和孩子谈论死亡?

发布时间:2022-07-09 13评论 1861阅读
《人生大事》:我们该怎么和孩子谈论死亡?-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作者:Mindfront
来源:微信公众号:曼朗mindfront(ID:mindfront)


“人生除死无大事。”


没有人希望离别发生,但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经历失去的过程。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至亲的离去,但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这件大事还是有些过于沉重,重到所谓的「大人」都不知道怎么开口。



01

中国缺乏真正的死亡教育


有句话说,中国人最缺三种教育:性教育、爱的教育、死亡教育。而《人生大事》这部电影,也是给家长一个契机,去给孩子进行一场关于离别的教育。


电影开场,起床的小文发现怎么都叫不醒相依为命的外婆,还出现了奇怪的人把外婆搬来搬去,其中就有朱一龙饰演的殡葬师三哥。


年幼的小文不理解死亡、更看不懂眼前为老人办理后事的阵仗。她试图跑出去阻止,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装着外婆的黑匣子,被那个叫做三哥的人带走了。小文想要找回外婆,索性赖着不走,闹得殡仪馆鸡飞蛋打……


现实中和小文一样,对死亡没有概念的的孩子并不是少数。甚至有的父母本身也无法坦然接受死亡,他们害怕死亡的事实会伤害孩子,所以出于保护之心,撒一个善意的谎,告诉孩子死去的亲人只是“出一趟远门”。


这样的回答看似保护了孩子一时,但从长远看,却是一种必然的伤害。“奶奶为什么还不回来?她是不是不爱我了?”亲人的长久离去,仍然在孩子的内心留下困惑,甚至滋长更多不必要的自我怀疑、痛苦。


“如果那个时候,我能跟爷爷好好告别就好了。”当孩子长大,明白亲人的死亡后,他们会对这份未及时表达的哀伤而感到悔恨不已,甚至对当年试图保护他的家人感到愤怒。


也有父母觉得死亡意味着未知的恐惧和无法挽回的无力感,为了保护孩子不被这种阴影笼罩,总是用童话包裹:宠物死了就尽快用新的宠物代替;爷爷奶奶去世了就说是去了天堂;还总是用“爸爸妈妈会永远陪着你”这样的话来哄孩子。


慢慢地,在小朋友的世界里,吃下毒苹果的白雪公主只是昏睡了过去,王子的一个吻就可以让她重获新生;人鱼公主死后会化成五彩缤纷的泡泡,往粉红云彩的深处飞去;卖火柴的小女孩会被奶奶抱起来,搂在怀里,飞到既没有寒冷,也没有饥饿,也没有忧愁的那块地方。


当孩子长大一些进入学校之后,教育体系中死亡教育的空缺,也无法让孩子正确认识死亡,甚至会受到某些家长的反对。


曾经有老师在课堂上尝试引导孩子写下自己的墓志铭和遗嘱,以此来进行死亡教育的启蒙,但家长纷纷举报投诉,认为这是对孩子的一种诅咒。


要根除人们对死亡的偏见,仍有很长很艰辛的路要走。


02

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适应性障碍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理困扰,是指由于明显的生活改变或环境变化等生活事件,而产生的短期的、轻度的烦恼和情绪失调症状,并伴有一些行为变化的心理障碍。


几千年来,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信仰体系,“未知生,焉知死”的观点更是奠定了当今社会整体的生死观。


无论何时,我们都很避讳谈及死亡,似乎谈论死亡是极其不吉利的事情,就连与“死”谐音的数字“4”也要尽量回避。人们把绝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如何活”,却很少去思考死亡的意义和价值,甚至认为死亡是一件晦气的事,避其远之而不及。


但懵懂的孩子终有一天会以某种方式接触到“死亡”,或许是爷爷奶奶的去世,或许是宠物狗狗的死去,又或许是瞥见电视上的新闻报道……


  • 孩子也有感受悲伤的权利


许多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总是希望孩子只感受到世界的快乐与美好,不希望他们过早地意识到死亡,感受死亡带来的悲伤。


但父母应该明白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父母不应该剥夺他们感受悲伤的权利。正如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阿兰 · 沃福特所说,“Anyone old enough to love is old enough to grieve.”


电影里小文一遍又一遍地追问“外婆去哪了”,问到三哥不耐烦:你外婆被烧了,变成烟了,飘到天上去了,不见了!消失了!小女孩朦朦胧胧听懂了一点,压抑许久的感情被打开、放声痛哭。


孩子生来就有感受世界的能力,他们有权利去感受生活中的各种情感,有权利去接触世界上的美好和阴暗。


接触世界的多面让他们明白世界上不只有happy ending,学会接纳生活中的不完美。他们可以对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进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


  • 孩子越不理解死亡,对死亡就会有更多的焦虑、恐惧


研究表明孩子在两岁时就能意识到生物是会死亡的,在三到六岁,他们会意识到自己至爱的父母会离开自己,慢慢地,他们会意识到自己终有一天也会死亡。


当孩子对死亡有这样一个朦胧的认识,但却没有在父母那儿得到合理的具体化的解释时,他们就会开启强大的想象力来填补理解中的空白。不幸的是,他们对于死亡的想象常常比简单的事实更可怕。


例如,当他们不理解“埋葬”的概念时,他们可能会创造死去的亲人被活埋、大口喘气并试图从地下爬出的图像。当他们不理解“火葬”的概念时,他们可能会想象自己的亲人被活活烧死并遭受可怕的痛苦。


  • 死亡教育,归根到底是生命的教育、爱的教育


「湖南六年级男生,因为座位摆放和同学发生争执,从4楼教室跳下。

  舟山五年级男孩,不满老师春游分组,从教室跳楼摔成重伤。

  4岁男孩周末贪睡,被母亲掀被子,一气之下从12楼跳下。」


青少年轻生的事件不停地在上演,在他们眼里,死亡是发泄不满的手段,是威胁家长的武器。他们对生命有不满,有愤怒,有不屑,但唯独没有敬畏。


“死亡教育不仅在教导死亡和濒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为生命的过程添加意义。”就像电影《寻梦环游记》里说的:“人生的终点不是死亡,而是被遗忘”。正是因为生命有终点,才更能显出生命和时间的珍贵。



乔布斯说,死亡是最伟大的发明。


17岁时,乔布斯接受了死亡教育,明白了生命的意义,而后的33年,他每天都“向死而生”,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里的最后一天,用尽全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他才能一次又一次创造科技的奇迹。


每个家长的孩子不必成为像乔布斯一样改变世界,但他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活出生命的意义。


03

如何对孩子进行期望教育?


  • 正视死亡


几乎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每个人都会死吗?死了会怎么样呢?”


面对这些问题,首先我们不能表现出避讳和恐惧,因为父母如果表现出避讳或恐惧,孩子就会觉得这是一个不受欢迎的问题。同时,我们要赞许、鼓励孩子的思考。



其次,不要回避孩子的问题,更不能想着随意搪塞过去。


我们要努力提供孩子能理解的事实: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用自然界的四季轮回、花开花谢解释死亡的过程,还可以让孩子观察一些腐烂的蔬菜水果,帮助孩子理解生命体死亡的途径,先让孩子形成一个粗浅的认识,借此来消除幼儿对死亡的猜测和由此带来的恐惧;


对于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看关于死亡的绘本,例如《当鸭子遇见死神》《奶奶的护身符》《爷爷的天使》《爷爷变成了幽灵》等。


还可以适当地讲一些科普知识,让孩子了解到人体就像是一个精密的机器,呼吸、心跳、思考都是我们活着的外在表现,其背后是身体内各种器官零件的配合,当这些零件老化、破损时,我们就开始走向死亡了。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孩子明白死亡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并不是睡着了还能再醒来的过程。要让孩子对死亡有敬畏之心,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要轻易踏入这个禁区。


  • 好好告别


心理学教授华尔顿认为,对死亡的哀悼过程要完成四项任务:接受丧失的事实,承认事情已经发生,明白逝者不会再回来,经历悲伤痛苦。


没有人希望离别发生,但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经历丧失。


要让孩子学会接纳身边人的死亡,面对死亡的当下如果选择逃避和压抑,只会使痛苦延长,甚至会在日后引发心理上的一系列问题。


要陪伴孩子一起感受丧失带来的哀伤情绪以及伴随而来的哀伤反应。不刻意给孩子的情绪施压,让他慢慢接受痛苦并走出悲伤。


比如,当一直陪伴孩子的爷爷奶奶去世的时候,可以告诉他们“爷爷奶奶已经回不来了,我们都非常想念他们,你要永远地记住他们”,并耐心地安慰他们,帮助孩子疏解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让孩子一个人胡思乱想。



死亡可以说是生活的一部分。


《人生大事》选择武汉作为取景地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一座生命力旺盛的城市,却并不避讳死亡。武汉的很多殡葬店就开在胡同里、餐馆旁边,甚至有的店还兼营卖烤肠、冰糕,老头老太太坐在一旁喝茶聊天打麻将,热闹又寻常。


哲学家萨瓦特尔说:“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


唯有正视我们活在有限的寿命中,对“死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心理准备,我们才能意识到“拥有”的珍贵,才能促使我们去最重要的事情,减少有限生命中的遗憾,并过得更有意义。


References:
Bradley-Geist, J. C., & Olson-Buchanan, J. B. (2014). Helicopter parents: An examination of the correlates of over-parenting of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Training.
Marcia, J. E. (2002). Identity and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in adulthood. Ident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ory and research, 2(1), 7-28.
Medical Review:Mindfront Psychotherapist Mengmeng HanMindfront Psychitherapist Sophie Deng

作者简介:Mindfront,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曼朗mindfront(ID:mindfront),曼朗医疗(mindfront)是绿叶医疗集团旗下专注精神心理健康的服务品牌,依托绿叶医疗在澳拥有的18家精神心理专科机构的临床服务产品和运营体系,目前在国内核心城市开设了7家心理医疗机构,打造适合中国人群的个性化精神心理整合循证治疗体系。

原作者名: Mindfront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曼朗mindfront(ID:mindfront)

转载原标题: 《人生大事》:我们该怎么和孩子谈论死亡?

授权说明: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回复

《人生大事》:我们该怎么和孩子谈论死亡?-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成长

TA在等你的回复~

(不超过200字)

提交回复
向下加载更多

私信

成长一条私信

取消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