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家庭中的“黑线”:从症状到关系的解构

发布时间:2022-06-11 2评论 1685阅读
问题家庭中的“黑线”:从症状到关系的解构-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作者:陈发展
来源:微信公众号:心理科陈博士(develop0909


我们常说个体的问题与家庭有关,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的情绪行为问题更是强调家庭治疗,旨在从家庭系统的整体视角来理解和解决孩子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将问题的理解从个体过度到家庭关系,是家庭治疗的关键起效因子。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家庭治疗。这也是我在家庭治疗督导中,咨询师最常碰到的棘手议题。

 

如果一个家庭在治疗三次以上,依然围绕个人的议题在讨论,我们说治疗尚未进入到家庭系统层面。家庭治疗不在于你和家庭中的哪位成员工作,一个人也可以进行家庭治疗,而在于您是否在家庭系统层面进行扰动和建构。

 

如何将问题拓展至关系呢?作为咨询师,您自己需要有坚定不移的系统观。

 

系统观是什么?

 

请随着我做一个小实验。

 

下面这张图片中,您看到了什么?

 

凝视5秒钟……



你问问自己,这是什么?确定吗?

 

可以在内心重复一遍,甚至写下来。

 

是一个黑点吗?一个眼珠子?(有点吓人)……

 

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再往下看,下面这张图片中,你又看到了什么?

 

凝视5秒钟……



你问问自己,我看到了什么?确定吗?

 

可以在内心重复几遍,可以写下来。

 

一群黑点?还是一群眼睛?(非常吓人,甚至有生理反应了)

 

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相信你自己!

 

再往下看,如果我问您,这个最初的“黑点”,就是用红色虚线圈起来的部分,是什么?



你再仔细看看,是什么?确定吗?

 

再看下面这张图片,用红色虚线圈子来的“黑点”是什么?



你可能看到一个立方体的角(黑点具有了意义),当然,你也可以有其他的理解。

 

无论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同一个黑点(其实已经不是同一个黑点了),随着周围黑点的数量和十二条黑线的出现,它的意义和性质在发生变化。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对事物的理解依赖于情境,心理状态更是如此。

 

上图中的“十二条黑线”就是系统观,咨询师的贡献就是和家庭一起探索错综复杂的信息背后的“十二条黑线”。


咨询师必须要看得见这些别人看不见的黑线,才能产生对不同黑点意义的理解。

 

例如,一个不想上学的孩子(黑点),他的家庭中可能存在一个焦虑无助的母亲和脾气暴躁的父亲(其他黑点)

 

母亲对父亲非常抱怨,常常有冲突,她就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培养孩子上,父亲对母亲过分宠爱孩子十分不满,但是无能为力,常常借口工作忙很少回家(十二条黑线)

 

孩子成为家庭的希望,也承载了家庭的失望,转移了家庭在其他层面解决不了的困境(黑点的意义)

 

孩子到青春期后,不想再成为家庭的“替罪羊”,便开始用症状迫使家庭关系改变,来发展自我(症状的功能)

 

母亲此时会更加绝望和痛心,父亲指责母亲没有带好孩子,家庭矛盾更加激烈,全家开始聚焦解决孩子的症状(十二条黑线被加粗)

 

每一个令父母头痛的孩子,都在努力地创造适应自己发展的家庭关系。如果家庭关系比较僵化,不具有弹性和适应性,症状就会被维持下来。

 

家庭的改变,从咨询师和家庭探索症状背后的“十二条黑线”开始。

 

如何探索呢?

 

咨询师带着这些只有自己看得见的“黑线”(专业术语叫假设)和家庭解构围绕症状行为的互动模式,并呈现给家庭。

 

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步骤:

 

█ 症状的行为模式是什么?

 

咨询师和家人一起澄清,被定义为症状和问题的行为表现模式。反复出现的才能成为模式。

 

例如,孩子总是拒绝上学,几乎每天躺在床上打游戏10多个小时,已经有一个多月了。

 

 围绕症状行为的互动有哪些?

 

当问题行为出现时,周围人的行为反应是什么。

 

例如,孩子一说不上学,妈妈就特别的着急、伤心。或者,父亲严厉呵斥,甚至打骂。也或许,父母变的特别温柔,不再争吵,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买什么。

 

 这些互动形成一个典型的序列吗?

 

在众多的互动行为中,寻找围绕症状的有序的典型的行为模式。

 

例如,母亲对父亲表达需要帮助,希望父亲将外地工作减少一些,多照顾一些家庭,父亲便抱怨母亲不理解自己的辛苦,甚至指责她没有管好这个家。孩子此时会反对父亲,指责他每天都不在家,回来就给大家压力。父亲听到儿子的指责,愤怒地离开了房间。母亲过来拥抱孩子。

 

 反复存在的互动序列中,某个成员的行为具有了什么意义?

 

当行为模式不断重复出现,可以将某个成员的行动看做“一种需要在情境中观察的角色”,便具有了意义。

 

例如:一名男孩在学校总是用刀片划伤自己的手臂(行为模式),同学发现后报告了老师,老师叫来了家长,母亲对孩子的行为感到痛心和难过,父亲严厉斥责了儿子,儿子对父亲的态度表达不满(互动和序列)。母亲指责父亲不关心儿子,不关心家庭,总是给家里带来压力,与丈夫发生激烈冲突,并要离婚(互动和序列)。儿子认为这个家很糟糕,对父母的行为感到不满,又用刀划伤自己,父母停止了冲突,带儿子来看心理医生(孩子的角色:替罪羊、调解人、攻击者)

 

家庭中,常常被裹挟进家庭冲突的孩子,一般都扮演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角色。这些角色会随着孩子的自我成长发生改变,小时候很乖的“小太阳”,青春期后可能会成为“问题儿童”,让父母头疼不已。这些角色都提示家庭功能失代偿。



无论是咨询师,还是家长,当家庭成员出现问题时,一定要学会寻找家庭中的“十二条黑线”。否则成员间很难达成理解性的一致,问题就会持续存在并且加重。未成年人的家庭更是如此,父母是“黑线”的主要制造者,同样,也是优化“黑线”的主要贡献者。

 

家庭中的“黑线”被呈现,才有机会理解成员的症状,才可能创造解决问题的机会。

 

此时,解决问题就不那么困难了。


作者简介:陈发展,医学博士,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专业方向:心理咨询与治疗、家庭治疗、青少年行为心理问题干预、精神障碍的早期识别和干预、焦虑抑郁失眠等的药物和心理综合干预。微信公众号:心理科陈博士(develop0909)

原作者名: 陈发展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心理科陈博士(develop0909)

转载原标题: 问题家庭中的“黑线”:从症状到关系的解构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

0

回复

问题家庭中的“黑线”:从症状到关系的解构-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科普

TA在等你的回复~

(不超过200字)

提交回复
向下加载更多

私信

科普一条私信

取消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