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果逆反:都是好奇惹的祸 | 心理词条

发布时间:2022-05-23 1评论 1940阅读
禁果逆反:都是好奇惹的祸 | 心理词条-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小说每章结尾都用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来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青春期的孩子们总是对性和爱情充满了好奇,家长、老师们也总是极力反对,但似乎效果并不理想,甚至会越来越糟了;


还有谣言和八卦的迅速蔓延等等,这些都与禁果逆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阐述定义

 

禁果逆反,又叫禁果效应、潘多拉效应,指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即一种“不禁不为、愈禁愈为”的怪象。

 

就像打开魔盒的潘多拉一样,虽然宙斯告诉她绝对不能打开,但她还是会不由得去想:

 

为什么不能打开?还要“绝对”?里面该不会是有什么稀世珍宝吧?

 

就这样越想越好奇,也就越想揭开真相,直到她终于憋不住了,打开了盒子:

 

可谁知里边装的是人类的全部邪恶——贪婪、虚无、诽谤、嫉妒、痛苦等。

 

背景/来源

 

“禁果”一词源于《圣经》,是伊甸园“知善恶树”上的果实。旧约创世纪记载,上帝创造了人类亚当和他的配偶夏娃,并在东方的伊甸造了一个乐园,即伊甸园,然后告诉他们:


园中除了知善恶树上的果子不能吃以外其他的都可以。

 

但夏娃受蛇(魔鬼撒旦的化身)的诱惑,得知:


知善恶树上的果子不仅香甜可口,而且人吃了后还会分别善与恶增长知识进行深刻的思考,变得跟上帝一样聪明智慧。

 

于是夏娃便偷食了禁果,还把果子分享给了亚当,上帝知道后便把他们赶出了伊甸园。

 

后来“禁果”便被用来比喻禁止触及的事物,即那些渴望得到但不能或很难得到的事物,很想做但明知不应该或做了会受到惩罚的事情。

 

相关科普

 

那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应呢?

 

  • 好奇心理

 

Curiosity killed the cat——俗话说好奇害死猫,但好奇并不止于猫。大量的经典研究表明,探究未知事物是人类普遍的行为反应,这是人类在长期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生物适应意义的稳定需要。

 

通常,事件内容越新鲜、冲突越激烈,诱发的个体好奇心理就越强烈;而事件内容越模糊,个体好奇心理持续时间则越长。

 

  • 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题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且存在着明显的年龄特征,在青少年期尤为突出。

 

当所追求的东西与实际遇到的无法成正比的时候,那么人的大脑就会产生一种驱动力,越是难以得到的就越想要得到,正所谓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 无理由的禁止

 

对一件事物不说明具体原因的简单禁止,会使这件事物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即禁果格外甜;

 

此外,对于没有得到解释的禁止也会引起各种推测和假设,内心极力渴望去解开谜底,当人们感到禁止的理由不充分时,心理上就会朝违反禁止的方面倾斜。

 

  • 未完成情结

 

人们偏向于记得那些自己“未完成”的任务然后抓耳挠腮痛苦不已,恨不得立马去补全了,因没有完成某件事情,而总是在有意、无意间去追求补偿。

 

案例分享

 

土豆的引种

 

在法国,土豆曾被称为“鬼苹果”,甚至在民间曾流传着许多现今看来非常荒谬、可笑的说法,比如:

 

它是一种靠不住的作物;在它的根系、块茎中藏匿着凶神恶煞;吃了土豆,人们会遭报应得麻疯病、肺痨病或佝偻病等等。

 

因此,农民都不愿引种。

 

但农学家帕尔曼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他受到国王的特许,在一个贫瘠的土地上种土豆,并由着军礼服、全副武装的国王卫队看守,看上去很是神秘的样子。而一到夜晚,就让卫队故意撤走。

 

结果人们受到这强烈的好奇心的驱动,每到夜深人静时就成群结队地来偷挖土豆,然后再移植到自家的菜园里,并精心照料着,就这样,没过多久家家户户就都种植了土豆。

 

帕尔曼正是抓住了人们的“禁果逆反”心理,并反其道而行之,才成功让土豆走进法国的千家万户中的,这个案例也成为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

 

个人见解

 

日常生活中,这种现象也随处可见。

 

  • 新闻媒体中

 

当新闻事件尤其是热点事件出现时,受众不可避免会以猎奇的心态对进行揣测和猜度但万物皆有双面性:这种关注一方面对事件的传播和社会认可起到了推动作用,一方面极易造成信息的偏差和误读。

 

因此,媒体一定要尊重客观事实,可以通过不同的传播手段和表达方式带动受众增加阅读量或收视率,同时也要考虑到其中可能会产生的信息偏差要注意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辟谣,努力提升自身的公信力。

 

  • 消费中

 

逛街的时候不难发现,很多商家在门上张贴“大甩卖”“最后一天”“即将售罄”等字样,因为好奇到底有多便宜;好奇这东西到底有多好竟然可以卖这么快;好奇能不能淘到物美价廉的物品;就好像是只要能够抢在最后的时间限制之前进去看看那自己就是被幸运之神眷顾的人一样。

 

还有“买缺不买余”“买涨不买落”也是同样的道理,此外商家也要尽量避免消费者的逆反心理,比如同一广告一直重复播放、反复劝说其购买产品,这样不仅起不到推销的效果还会使其更加反感。

 

  • 青少年教育中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令让无数家长、老师头疼的问题,早恋、网络成瘾、游戏成瘾等每一件都触动着家长们最敏感的神经,虽然在极力禁止了,但却收效甚微,甚至是越关心越乱、越禁止反而问题越严重了。

 

在对待青少年问题上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的使用,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能将所有隐藏的、潜在的问题或风险看成是洪水猛兽,只顾一味地禁止,却忽视了沟通以及此年龄阶段的心身发展规律和特点,要注意积极地引导和启发。

 

总之,对于一些问题和想象,不是不禁,而是要讲究“禁的艺术”,尤其是要重视禁果逆反效应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边营.从潘多拉效应看新闻受众的猎奇心理[J].新闻传播,2017(11):61-62.
[2] 董晓燚.别成为“禁果逆反”的始作俑者[J].电子竞技,2018(Z1):30-33.
[3] 刘野.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09):54-56.
[4] 欧晓霞.消费者逆反心理的表现及解决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12):51.
[5] 单学文.“禁果效应”及禁的艺术[J].内蒙古宣传,1999(07):47.


文:赶路人
责任编辑:殷水
0

回复

禁果逆反:都是好奇惹的祸 | 心理词条-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赵茹霞(赶路人)

TA在等你的回复~

(不超过200字)

提交回复
向下加载更多

私信

赵茹霞(赶路人)一条私信

取消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