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办法做到与他人共情,这正常吗?

发布时间:2022-04-21 2评论 1021阅读
没有办法做到与他人共情,这正常吗?-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这里是壹心理互助社区出品的音频解惑节目,听一个心理锦囊,解决一个心理问题我是咨询师孙希同。

 

在生活中,在亲密关系里,当他人经历了开心或者痛苦的事,我们想要安慰却说不出口,往往感受到的是语言的苍白,同时也可能会给对方留下冷漠无情的印象。

 

你有关于无法共情的体验么?

 

今天的心理锦囊,我们就谈谈共情那些事儿。

 

什么是共情?

 

首先我们先来说说,什么是共情?


共情的出现是与另一个词相对应的——同情,二者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同情是我们对他人的不幸遭遇产生的悲伤情感,其中更多的是上位者对下位者的情感反应,会有居高临下之感。

 

共情的情感体验更平等,共情的概念是由人本主义心理学率先当做核心理念提出的,是人本主义的三大基本原则之一,强调平等性。共情更接近同理心,不是共情者自己的情感,而是神入到体验者本人的内在,是他在此时此刻的情绪情感。可能是悲伤,也可能是愉悦的心理体验。

 

共情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让我们走进他人的世界。而对于当事人而言,有人能够共情自己,也是自己的内在被看见的过程,这种被看见的体验也是充满疗愈性的。

 

共情从哪里来?

 

共情的能力从哪里来,是如何形成的?


在心理咨询理论中,我们非常重视一个人的早期经历,而在早期经历中非常重要的关系就是——母婴关系。对于婴儿而言,母亲就是孩子的全世界,提供生存所需,同时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很大一部分也是来源于母亲。在婴儿期,对世界的感知是情绪化的,我们此时的记忆也往往是情绪记忆。

 

共情就是妈妈是如何看见这个婴儿的。妈妈通过观察孩子的身体、表情,甚至是哭声,来判断孩子当下的状态,是愉悦的,还是不舒服的。在很多家庭中,只有妈妈能分别孩子哭声中的含义,孩子是渴了、饿了,还是要睡觉了。

 

共情就像一面镜子,通过妈妈对孩子的情绪进行命名,孩子才能知道我的感受是什么。达成成就时的开心、兴奋、渴望认可,受挫时的气馁、失望、悲伤,亦或是关系里的思念、忧伤和依赖。

 

所以说,如果一个人拥有一个充分共情的妈妈,他会对自己的感受充满觉察与分辨;反之,一个压抑情感、冷漠麻木的妈妈可能会培养出情感隔离的孩子,而一个情绪化表达,但不会表达情感的妈妈,可能会养育出一样情绪混乱的孩子。

 

为何无法共情?

 

母婴关系的质量关系到我们是否可以共情,这是形成过程的原因。还有些是自我发展的功能性原因。

 

1)自恋性需要


当别人和我们分享烦恼时,比如说:我最近一直加班,我好累啊!


我们内在可能就会有个声音说:谁不累啊!我最近也很忙啊,都没人关心我,我还没说累呢,凭什么你先说累?!

 

在这样表达的背后有很多不满、愤怒和委屈,这是对方的言语唤起了我们对自我的关注。我们只有先满足自己才能给予他人,这就是自恋性需要。我们先得看见自己,否则就会有存在危机。

 

当对方说自己累时,我们一般的共情性回应会是你好辛苦!当这样说时,我们内在的辛苦就无形中忽略掉了。所以给予他人共情的前提就是先共情自己的内在需要。

 

2)情感隔离


这里的情感隔离也是具有功能的,在充满负面情绪的环境中生存,需要拥有情感隔离的功能,否则自己也极容易创伤。比如医生的职业,好多人认为医生的服务态度不好,但殊不知,如果医生去共情每个患者的经历、病痛,这会带来心理消耗,进而没办法进行专业工作。

 

又比如警察的职业,如果每个警察都是充满善意且温和的,对于打击犯罪不仅没有帮助,很可能在执行命令时充满了内在冲突。情感隔离能够保证警察们,一方面不会因对犯罪分子的愤怒而过度执法,另一方面也不是过度同情而姑息纵容。

 

适度的情感隔离也是种保护,共情不是滥情,有节制且自在也非常重要。

 

3)共情无力


共情无力说明已经到了耗竭的程度,没办法在给出更多的共情了,尤其是一些服务类工作和疗愈性工作。很多心理咨询师也会抑郁,就是因为长期与来访者的负面情绪工作,过度共情导致共情无力。

 

这里面有咨询师自己对于有限性接纳的不足,我们无法替代另一个生命个体去承受他所承受的苦痛。共情不等同于完全替代性的生活,当过度同情时,也丧失了对生命力量的相信,缺少了对资源的挖掘与看见。

 

永远不要忘记,荒漠也可以盛开荆棘之花。

 

怎么才能实现共情?

 

你可以想象下,在林间散步时,突然遇到一只小狗呜咽蜷缩在树脚下,而当你靠近它时,它却对你狂吠不止;当我们再走进一点时,我们会看见它其实被陷阱中的夹子勾住了双脚。

 

当我们共情一个人时,他可能带着很多的情绪,可能是悲伤的,或者是愤怒的。我们还要看到在那个悲伤和愤怒下面的感受,他的无力、痛苦和挣扎。

 

就像那只小狗一样,靠近它、看见它,共情才会真实的发生。要想共情,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接纳情绪,看到情绪背后的人。

 

在儿童心理学领域我们有个小故事,当伙伴的玩具熊丢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去帮他寻找,更重要的是帮他哭。

 

回到前文的例子,当他人和你说,他最近很累时,我们可以回应:



  • 你辛苦了!

  • 你一直很努力,但也要照顾好自己!

  • 能和我分享下你最近的事情么?是不是压力太大了?

  • 如果希望我做些什么,你也可以和我说,我就在这里!


 

听到这些感受怎么样?

 

我们要让对方知道:有人关心你飞得高不高,我只关心你飞得累不累!

 

感谢收听本期「心理锦囊」,想听更多心理学内容,欢迎加入壹心理互助社区。

0

回复

没有办法做到与他人共情,这正常吗?-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孙希同

TA在等你的回复~

(不超过200字)

提交回复
向下加载更多

私信

孙希同一条私信

取消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