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2318 字
阅读时间约:3 分钟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里解释过,在精神医学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少有的病因学诊断。
PTSD的病因非常明确,就是对患者造成了精神创伤的事件。
可问题来了,很多人都经历过相似的严重事件,但为什么有的人会得PTSD,有的人就不会呢?有的人甚至变得更加坚强呢?
可见,创伤事件本身没法解释PTSD的所有病因。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详细分析一下PTSD更深层次的根源。
01
创伤事件
不是PTSD的全部病因
研究人员很早就发现,即使经历了同样的严重事件后,也不是所有人都会得PTSD。
比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有调查显示,在地震后3年随机抽取的幸存者中,PTSD的发病率为10%。也就是说,90%的幸存者没有明显的PTSD症状。
所以,严重事件只是PTSD的直接因素,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虽然大多数人在经历创伤事件后,都会出现一些与平常不同的反应,或者是精神心理症状,甚至是急性应激障碍(ASD)。但最终成为PTSD患者的,只是其中的部分人,而且往往是较少数人。
说白了就是,PTSD的发病不仅与创伤事件、创伤事件的严重程度有关,还跟每个人对创伤事件的主观感受有关。
图片来源于网络
研究人员将不同的主观感受分为几个阶段的因素:创伤前变量、围创伤期变量、创伤后事件变量。
创伤前变量,包括个体的性别、年龄、性格特征、文化背景、经济条件等等。比如,研究发现女性和年龄较小的人,都相对更容易罹患PTSD。
但研究发现,影响更大的是个人性格,比较胆小、自卑、敏感、情绪不稳定的人,更容易得PTSD。
还有,创伤事件前有没有刚好经历过其它负性事件,这也是一个影响因素。
围创伤期变量,主要指创伤事件的严重程度,以及个体在创伤中的暴露程度和时间。
这个很好理解,如果事件越严重,个体的生命安全、生活受影响越大,遭受创伤事件的时间越长,那自然就更容易得PTSD。
创伤后事件变量,包括有没有及时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有没有好的社会支持,创伤后又经历了什么相关事件,这些都会影响个体会不会得PTSD。
当然,还有一些研究着眼于生物学层面因素,认为部分激素受体、基因表达对PTSD有一定的预测性。但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大部分学者还是认为PTSD的发生主要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02
PTSD的心理根源
也是叠加性心理创伤
上面说的变量很多,其实,如果从叠加性心理创伤的角度去理解,这些心理社会因素都能串起来。
如果一个人从小就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比如父母的不当教育,在学校、社会、互联网上遇到很多负性事件,看了大量不良的影视书籍,那性格自然容易变得比较敏感多疑,胆小自卑,情绪不稳定,甚至可能人格都会发生异常,比如出现了偏执型人格改变。
而且,因为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他们有不少扭曲的认知,容易从负面角度去看待自身际遇和外界事物。
这类人群如果遭遇严重的创伤事件,罹患PTSD的风险就会更高。
而创伤事件发生后,这个人所处的家庭、社会环境中,是否能给予足够理解、包容和积极引导,还是说继续形成叠加性心理创伤?
像最近的刷屏文章《我的天才儿子》中的金晓宇,他6岁被射瞎了一只眼睛,这是个重大的心身创伤。后续他可能在学校遭到歧视、嘲笑、排挤,父母也可能因此而焦虑,发生争吵,导致家庭气氛压抑。
有的孩子在校园、社会上遭遇了创伤,父母不懂得科学处理,总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要求孩子学会放下、原谅、大度,孩子感到更加委屈、愤怒和无助……
这些都是后续可能会发生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令患者无法真正地从创伤事件中走出来,从急性应激障碍(ASD)发展为PTSD。
如果问题还是得不到缓解,他们的症状越来越严重,变得更加偏执,与人相处时容易发生冲突,学习、工作处处受挫,这又会继续形成新的心理创伤,进入恶性循环,最终很可能出现继发性的抑郁症、双相障碍。
那如果情况相反,个体遭遇创伤事件后,其社会支持系统良好,尤其是父母做得比较好,那将会是另一种走向。
我们之前分享过一个真实的励志故事,出生于云南农村的杨孟衡也在6岁时遭遇了一场重大意外,他失去了两只手臂。
从剑桥毕业的杨孟衡,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父母非常痛心,也曾无比担忧孩子的前途,但他们打起精神,采取了理性而积极的态度。
尤其是杨孟衡的母亲,不断给身残的儿子找现实中的榜样,跟儿子一起学习用脚写字,鼓励他即使没了两只手臂,也一样可以自立自强、活出价值和成就。
杨孟衡一度也是很受打击的,也被同学取笑过。但他用功学习,成绩进步很快,尤其是在母亲的引导下,字写得非常好,老师、同学很快就对他刮目相看。
再加上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下,他的性格中有不服输、坚毅、乐观的一面,会主动与人社交,获得别人的认可。
正因为父母的尊重、包容和积极引导,杨孟衡没有因为失去双臂而形成明显的精神心理障碍,更加没有罹患PTSD。他考上了剑桥大学,毕业回国后创业,还结了婚,成为了一名父亲。
所以,如果一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良好,其父母懂得科学教育,性格比较积极、乐观的话,他们遇到创伤事件时,受到的心理冲击本来就会相对较小。
再加上创伤事件后,其父母懂得尊重、理解,积极地解决创伤导致的现实难题,积极地引导孩子客观、理性地看待创伤事件,加强自我反省的话,那这个人不但罹患PTSD的可能性很低,还会明显提升越挫越勇的逆商,变得更加勇敢、豁达。
所以,归根到底,如果从叠加性心理创伤的角度出发,是否会形成PTSD最主要是这2个因素:
第一,创伤事件本身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第二,创伤发生的前后,个体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否良好,是否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及其程度如何。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虽然难以预料人生中会遇到什么意外的创伤事件,但在一定程度上,PTSD是可以预防的。
这提醒广大的父母一定要主动学习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从孩子出生后,父母就要有意识地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培养孩子积极、乐观、自信、抗压能力强的性格。
至于孩子遭遇创伤事件后,父母具体应该如何应对?进一步减少孩子罹患PTSD的风险?我们后续还会详细分析。
参考文献:
1、沈渔邨精神病学,陆林主编,2018年
2、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进展,马宏筠,2017年
3、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研究新进展(DSM-5新标准),邓明昱,2016年
4、10 年来国内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综述,杨景惠,2015年等
文:晴日心理何日辉
责任编辑:殷水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独家文章转载,请联系邮箱:content@xinli001.com
举报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