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匹马,头朝东站立着,后来又向左转了270度,问:这时它的尾巴指向哪个方向?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此刻看到问题的你已经在草稿纸上(或头脑里)开始画了:
先画一个可以当作马的东西(或是箭头);然后向左旋转90度,接着再旋转90度,然后再旋转90度,或许聪明的你直接朝右旋转了90度;最后再看看马头转到了哪个方向,进而推算出马尾在东南西北的哪个方向上。
但你却不曾想过不管马头怎么旋转,马的尾巴始终都是朝下的呀!
而你之所以会按照上述步骤操作是因为之前看到过类似题目(又有方向又有旋转度数),都是这样子解决的,因此会不自觉地画起来。
人们总是用之前的惯用方式来解决问题,这就是思维定势。
阐述定义
思维定势,又叫心理定势、惯性思维、习惯效应,指人们在过去已有知识的影响下,总是倾向于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也就是说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
可能现在的你依然沉浸在第一个问题中,心理多少还是有点不服的,感觉问题更像是个脑筋急转弯,那不妨再来两道看看:
如何将10枚硬币放在同样的3个玻璃杯中,并使每个杯中的硬币数都是奇数?
塞着软木塞的瓶里装着橘子水,在既不打碎瓶子,又不弄碎木塞,还不拔出木塞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喝到瓶里的水?
绞尽脑汁后还是放弃了:是呀,这怎么可能做到呢?
不管怎样都会有偶数出现,不管啥法子都会碰到瓶子和木塞,那被破坏也是不可避免的。
这都是因为你的思维被定势给限制住了,如果可以跳出这种思维怪圈,那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比如:可以再增加一枚硬币;可以将软木塞塞进瓶里去。
背景/来源
思维定势的概念最初是由格式塔心理学家缪勒及其学生舒曼提出的,他们在1899年概括重量错觉实验时使用了“心向”这一术语,被认为是一种“盲目的习惯效应”。
1942年心理学家陆钦斯等人对这一奇妙的现象进行了实验研究,即陆钦斯量水实验:
要求被试用大小不同的容器量出一定量的水,实验分两组:
实验组从第一题做到第8题;控制组只做6,7,8三题。
具体如下:
结果显示:
可见,思维定势确实影响着问题的解决。
相关科普
那具体又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着思维定势呢?
过去经验
其实从定义上就可以看出思维定势与过去的经验有着很大的关系,不同的经验就会有不同的解决方式
如果之前看过文章开头问题的人就不会陷入思维定势的陷阱,但是没有看过这个问题的人就会陷入思维定势;
再如,同样的问题——曲别针的用途:
对于办公室文员来说曲别针可以用来夹文件,起固定的作用;对于钓鱼爱好者来说曲别针可以做成鱼钩;而对于锁匠来说则可以代替钥匙开锁。
问题情境
问题还是文章开头的问题,但如果在问之前就提示被问的人:注意哦,这是一个脑筋急转弯!
或许你就会优先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是看看题目哪里有什么陷阱(比如马头的方向和旋转的角度都是误导信息),而不是一听到问题就开始动手画图。
个性特征
如果一个人的思维很活跃则不容易陷入思维定势,遇到问题总是会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去解决,但是如果一个人的思维比较保守则相反,总是会拘泥于一种方法或者是拘泥于过去的经验而没有新的尝试。
案例分享
不仅普通人会有思维定势,连数学系的高材生——爱迪生的助手也会有:
一次,爱迪生让助手去测量一个鸭梨形的玻璃容器的容积,可过了很长时间助手也没有告诉他结果。爱迪生觉得奇怪,过去一看发现助手还在忙活着:
他按常规的方法对容器的长宽高进行反复测量,在纸上也画了很多图,并写满了高等数学中计算体积的各种公式。
实在是容器形状不太规则,折腾了大半天也没有算出来。爱迪生笑着拿起容器装满水,然后将水倒入量杯,告诉助手:“看看它的刻度,那就是容积。”
并不是由于助手太笨,而是因为这位数学系的高材生受过严格的训练,接到任务的第一反应就是运用高等数学中的各种高深公式来解决,却不曾想忽略了最简单的方法。
个人见解
思维定势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迅速地解决问题,但另一方面思维定势又会阻碍我们创新,使思维失去活性,在某些情况下也会成为问题解决的一种障碍。
因此,会不由得想问——
该如何打破思维定势呢?
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
遇到一样的问题,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比如工作中经常会用到的头脑风暴;当然也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比如数学应用题的一题多解,语文的一词多组等
放下偏见,消除刻板印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会对某一事物或某一类人产生比较固定、片面、笼统的看法,比如总认为凡是跟明星有关的就都是好的;看到农民工总是会联想到衣服脏、文化低、素质差等一些不好的词汇,而事实上个别明星却成了反面教材,农民工往往心地善良、忠厚质朴
打破常规,逆向思维
历史上被传为佳话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就是典型的逆向思维的例子,按照常规思维是“救人离缸”但比较困难,而司马光选择“砸缸救人”就使问题变简单了许多
敢于质疑,勇于求异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的是问号”,狄德罗也曾说过“质疑是迈向哲理的第一步”,只有敢于提出质疑,不盲目从众,不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才能让思维更开阔,让科学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边玉芳,董奇.习惯的危害——陆钦斯的心理定势实验[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05):29-30.
[2]李接君,徐一峰.突破思维定势 施展思维变招[J].地理教学,2013(19):36-38+33.
[3蕨代霜蛟.跳出思维定势的陷阱[J].政工学刊,2016(06):91.DOI:10.16296/j.cnki.zgxk1979.2016.06.057.
文:赶路人
责任编辑:殷水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独家文章转载,请联系邮箱:content@xinli001.com
举报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