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火遍全网的盲盒,俘获了不少粉丝的心。不断迭代更新的盲盒,究竟为什么能受到年轻人狂热的追捧。这后面是什么心理机制呢?
不管是高中还是大学,课堂还是网络教学,老师们费尽心思搞出来的花式点名方法,真的达到了长久让学生好好听课,不要缺勤,认真听讲的作用了么?
组织管理中,如何把奖励机制和惩罚机制的合理搭配使用,才能产生最佳且持久的管理效果呢?
这些事件的背后,其实都藏着一个心理学理论,就是“斯金纳箱”。如果我们对它有了透彻的了解,就会在某些时候,利用这个心理原理引发人的行为发生改变,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当然,我们也要知道它存在的局限性,因为它只注重描述行为,不注重解释行为;只注重外部反应和外部行为结果.而不探讨内部心理机制。这也是我们在应用的时候,需要注意并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加以弥补避免的。
基本概念
“斯金纳箱”是一个为了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而设计出来的一个实验设备。如果在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
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对不同物种的动物,其设计稍有不同。该装置实际是对桑代克迷箱的改进,后被用于研究动物学习能力和自我刺激与合作行为等心理学研究。
其发明者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1938年,他创制了研究动物学习活动的仪器――斯金纳箱。1950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8年获美国总统颁发的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奖。
背景
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
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与应答性行为相应的是应答性反射,称为S(刺激)型名称来自英文Stimulation。与操作性行为相应的是操作性反射,称为R(反应)型名称来自英文Reaction。S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刺激直接关联,R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反应直接关联。
斯金纳认为,人类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构成的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是作用于环境而产生结果的行为。在学习情境中,操作性行为更有代表性。斯金纳很重视R型条件反射,因为这种反射可以塑造新行为,在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
为了验证这个理论,斯金纳设计了可以考察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动物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金纳箱实验。斯金纳的实验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的不同在于:
1、在斯金纳箱中的被试动物可自由活动,而不是被绑在架子上;
2、被试动物的反应不是由已知的某种刺激物引起的,操作性行为(压杠杆或啄键)是获得强化刺激(食物)的手段;
3、反应不是唾液腺活动,而是骨骼肌活动;
4、实验的目的不是揭示大脑皮层活动的规律,而是为了表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从而有效地控制有机体的行为。
斯金纳通过实验发现,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他认为可以推广到人类的学习行为上,只要做到强化刺激既不与反应同时发生,也不先于反应,而是随着反应发生,即可以达成。人们也可以通过强化作用的影响去改变别人的反应。尤其在教学方面。
案例分享
很多领域引进了“斯金纳箱”实验理论,在商品营销,产品设计,组织管理,还有教学培训等方面都取得了效果。
举几个例子吧。
1、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强化知识点的落实。就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当学生行为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把学习目标分解成很多小任务并且一个一个地予以强化,学生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逐步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不断强化学生的行为。
采取奖励还是惩罚的措施来强化,哪个效果更好呢?
斯金纳把强化分成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两种。他通过系统的实验观察得出了一条重要结论:惩罚就是企图呈现消极强化物或排除积极强化物去刺激某个反应,仅是一种治标的方法,它对被惩罚者和惩罚者都是不利的。
他的实验证明,惩罚只能暂时降低反应率,而不能减少消退过程中反应的总次数。此项科学研究结果引起教育界的认可,最终对改变当时美国和欧洲盛行的体罚教育起了一定作用。
2、在网络游戏沉迷的游戏玩家身上,“斯金纳箱”的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强化作用理论再次得到验证。游戏设计者的奖励时间表模型的设计,就是为了让玩家在游戏早已经失去新鲜感的同时,还愿意进行重复的操作。
会员机制也是非常典型的强化设计:用户在游戏中进行对应的操作(消费,充值),系统奖励积分,提升会员等级,以此换取更多的利益。当你获得了积分,便可以提升会员等级,更高级别的会员(第二层刺激源)给你带来虚荣心满足(第一层刺激源)的同时,还会获得更多特权,这些特权会直接给你带来更多欲望的满足(第一层刺激源),这便是用户激励系统。
3、在组织管理中,有些人的行为是需要管理者按照组织的需求去塑造的。有的组织一味的使用惩罚的强化,想达成员工的行为向好的期待的方向走,其实恰恰导致了员工行为和情绪上的抵触。所谓管理出效益,也就是用好的企业文化理念不断强化、员工的正向自我主动提升价值的理念,才能让组织不断进步。
相关科普
最近几年,随着心理学的逐渐推广,人们渐渐意识到神秘,神奇的心理学实际早就进入到了你生活的各个地方。比如训练、情感pua、市场营销、疾病治疗等等,可以说在你没意识到的时候,你可能享受了它也可能进入它的坑里。
就好比文章开头提到的盲盒销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因为不确定性恰恰是提高了销售的吸引力,不断固化了粉丝购买的行为,这一现象被称为奖赏不确定性(reward uncertainty)。
正如“斯金纳箱实验”中的小白鼠对信号时机的把握、和它学会按杆子的这个动作,在不确定的奖励规则下,不断被强化。所以说,我们的行为是可以根据外界的环境进行调整,也是可以被外界的环境所操控的。
总之,斯金纳箱实验就是看似比较简单,但是实际上内涵相当丰富的心理实验。我觉得更多深入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受到引诱掉进消费陷阱;同时也避免因某些强化作用产生的迷恋和依赖行为。当然,我们更应该学会使用这个理论在生活和工作中,用正强化来取得好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许芳.组织行为学原理与实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7
文:维尼.熊
责任编辑:殷水、微青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独家文章转载,请联系邮箱:content@xinli001.com
举报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