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玩偶实验:你也曾经被伤害过吗?|心理词条

发布时间:2021-12-13 2评论 4159阅读
波波玩偶实验:你也曾经被伤害过吗?|心理词条-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当你看到别人做出一些很过激地行为,比如人身攻击他人或出轨,更甚至是虐待,你也会学习和模仿他们吗?




01

阐述定义


波波玩偶实验,又名充气娃娃实验,是由新行为主义的阿尔伯特·班杜拉进行的关于“儿童是如何学会攻击性行为”的研究。由此,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提出,学习是通过观察,还有与其他人交往之中形成的。



02

背景/来源


1961年,美国心理学大师阿尔伯特·班杜拉通过实验,进行了一个关于攻击性暴力行为研究的重要实验。波波玩偶是与儿童身形相近的一种充气玩具。波波玩偶实验对于班杜拉研究观察学习、创建其社会学习理论起着关键作用。


这个著名的心理实验,至今仍然对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治疗以及教育、管理、大众传播等社会生活领域产生着很重大地影响。1963年和1965年期间,他又对此专题继续进行更为深入地研究,被大家称之波波玩偶实验2.0版本。



03

案例分享


1关于父与子


海灵格老先生曾经说过:


孩子会通过和父母同样的遭遇来表达自己的忠诚,哪怕那是错的。因为对孩子来说,父母做的一切都是对的。


比如,一个爸爸一边打孩子的屁股,一边骂孩子,让你不听话让你不听话。回头看到爷爷很愤怒地边打这个爸爸,并且边骂他,让你不要打孩子让你不要打孩子。这让网友们感叹,这是何其相似地父与子啊。


2关于母女俩


我的妈妈最近热衷于玩某团优选,同时成为了里面的团长,看到她找到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做,我也为她感到高兴。当她让我教她怎么邀请新人的时候,在我进行第一遍讲述的时候,我们的之间的空气氛围还是比较平和的。结果她开始进行自我攻击,说自己真是笨,别人明明也教过她。


于是,在我进行第二遍演示的时候,我的情绪就升起了。很快,我便觉察到妈妈曾经对年幼的我,也是那么地不耐烦和愤怒,以及想起了她无情地把我的作业本丢在马路上,还让我去捡的场景。瞬间,气氛降低到冰点。


在演示完之后,我便很快速并且僵硬地道:你会了,那我就走了。此时此刻,我觉察到我再不立刻动身走,我很有可能会同样不耐烦和愤怒地对待妈妈,就像她曾经这么对待过我一样。这得益于我后来的成长和学习,通过书写疗愈,我很清晰地认识到,我们作为孩子,在非常早期的时候就开始了对母亲的言行进行观察和模仿。


3关于熊孩子


相信大家都对熊孩子深恶痛绝,同时也看到熊孩子的背后肯定有一对熊父母。曾经在新闻里看到一位女医生在泳池时,被一个13岁的男童摸屁股,在女医生作出自我保护的举动时,该熊孩子的妈妈对女医生进行了人身攻击。最终,女医生迫于压力选择了自杀。


以上例子,都在告诉我们,人类的孩子是一种学习和模仿能力很强的生物。在小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很强的是非善恶观,因此很容易就会对身边榜样进行观察,以及模仿。


04

相关科普


阿尔伯特·班杜拉在相关著作中,对波波玩偶实验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在实验开始之前,班杜拉事先提出了预设,即:


1观察到成人榜样攻击性行为的实验组儿童,即便没有成人榜样在场,也会出现攻击性行为。

2观察到非攻击性行为榜样的对照组儿童,其攻击性要比观察到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少得多。

3儿童模仿同性行为比模仿异性行为要多得多,且男孩的攻击性要比女孩强。


实验方法:


在斯坦福幼儿园参与实验的是36位男孩和36位女孩,年龄在3~6岁,这些孩子被分为三组。第一组和第二组各为24人,观察非攻击性成人模特。第三组24人,去观察攻击性行为的成人模特。


最后这些孩子又被分为男孩36人和女孩36人的两个组,在每一组中有一半是观察过同性成人榜样的,另ー半是观察过异性成人榜样的。在试验之前,班杜拉会对孩子们的攻击性做评估,每个组所参与实验的孩子的攻击性平均是大体相等的。


实验过程:


在实验前,确保每个儿童都不会受到其他儿童的影响。随后孩子们被带进一个游戏室,在那里成人榜样展示出了不同的行为。


实验开始时,在第一组实验中,实验员把一个成人榜样带进房间,让他或她坐在凳子上,然后参与孩子们的活动。


第二组实验中,成人榜样进入房间后,在整个过程中只是摆弄其他玩具,不与孩子们产生交流。


第三组实验中,在攻击性一组,成人榜样则猛烈地攻击波波玩偶。他或她把波波玩偶放倒在地上,骑在上面,猛击它的鼻子,把波波玩偶举起来,拿起锤子敲打它的头部。敲完之后,猛烈地在空中摔打玩偶,在房间内把它踢来踢去。


以上行为基本上重复三次,其间还夹杂着攻击性的语言。”比如踢死它、怂包软蛋。10分钟过后,孩子们被带进另一个房间。很明显,作为观察非攻击性行为的第一、第二组的孩子们正常玩耍,完全忽视了一旁的波波玩偶。第三组却会很猛烈地攻击波比玩偶。另一个10分钟之后,孩子们被带进另一个房间,那里摆放着一套洋娃娃,消防车模型和飞机模型等玩具。但是孩子们却被告知,不允许去玩这些有人的玩具,目的是让其产生挫折感。


最后,所有的孩子都被分别带进最后一个实验室。这间房子里有一把锤子,一个用链子吊起来的球(球面被涂成脸庞形状),还有标枪,以及波波玩偶等带有攻击性意味的玩具。房间里也有蜡笔、纸张、洋娃娃、塑料动物和卡车模型等非攻击性意味的玩具。孩子们被允许在这个房间里玩20分钟,实验员从镜子里观察每个孩子的行为,并给每个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进行评级。


这一实验证实了班杜拉的大部分预言,即


1、成人榜样不在场的时候,观察暴力行为的第三组的孩子们的倾向是模仿他们所看到的行为。


2、班杜拉和他的同事们也预言观察非暴力行为一组的孩子们会比对照组的攻击行为弱一些。结果显示无论性别,这一组的孩子们都展现出比对照组的孩子的攻击级别低一点。其中观察异性榜样的男孩的攻击行为似乎比对照组稍微强一点。


3、无论被观察的榜样是同行还是异性,孩子们的攻击性行为在性别上的差异是有的。男孩确实比女孩的攻击性要强,其攻击性要高出一倍。观察到成人榜样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即便没有成人榜样在场,也会出现攻击性行为。


总结起来就是,波波玩偶实验的结果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一致的。该实验证明了特定的行为是如何通过观察和模仿而形成的。


实验人员还指出“社会行为的模仿可能是在模仿中简化或走捷径,没有按照斯金纳的逐次逼近法则去做。”成人的暴力行为会被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而习得,这一点是可以采纳的。儿童更倾向于对未来的攻击性受到挫败而做出反应。


在此后1965年所作的2.0版本的实验中,班杜拉发现,当成人榜样对他们的攻击行为表示赞赏时,儿童会更喜欢模仿攻击行为,而当他们看到成人榜样因他们的疯狂行为受到惩罚或谴责时,儿童的模仿就会少一些。


05

个人见解


如果我们每个人想好好地爱身边的重要他人,是很需要学习怎么去爱的。不然,我们很可能会把身体或者语言上的伤害,当成爱。即使你看见对方很受伤、很痛苦,也不会承认自己是在伤害他们的,而是误以为自己是在爱他们。


直到有一天,孩子变得和曾经的你一样,然后反过来,以同样的方式“爱你”,即伤害你,攻击你。


更甚至是,以同样的行为方式“爱自己的孩子”。于是,孩子们的新一轮的观察、模仿就犹如一场接力棒,伤害也将会延续下去。


曾看到过一位心理老师这么说:


处无恶之事,行不言之教。一束赞许的目光,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允许的点头,都能调动起孩子们的积极性。我们将天使引入人间,莫要将之带向地狱。


我对此,深以为然。


参考资料
[1]阿尔伯特·班杜拉, Ross, D., & Ross, S. A. (1961). Transmission of aggressions through imitation of aggressive models.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3, 575-582.
[2]阿尔伯特·班杜拉, Ross, D., & Ross, S. A. (1963). Imitation of film-mediated aggressive models.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6, 3-11
[3]Kosslyn, Stephen M. and Robin S. Rosenberg. Psychology: The Brain, The Person, The World. 2nd ed. Boston: Pearson, 2004. 246-248
[4](美)阿尔伯特·班杜拉著.社会学习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胡巴+_+
责任编辑:一只梨

0

回复

波波玩偶实验:你也曾经被伤害过吗?|心理词条-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胡巴+_+

TA在等你的回复~

(不超过200字)

提交回复
向下加载更多

私信

胡巴+_+一条私信

取消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