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一个人也没关系丨治愈孤独的力量

发布时间:2021-11-30 4评论 2514阅读
就算是一个人也没关系丨治愈孤独的力量-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文:阿某
编辑:N
来源: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大家小时候有过这样的经历吗——每当觉得孤单时,都会跟自己的玩具熊唠嗑、做游戏,总会期待它在下一秒突然开口说话,可以“活过来”陪孤独的自己玩游戏。


在最新一期《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一个叫《生日快乐》的喜剧作品里,玩具熊真的开口说话了,并且和匹诺曹、冰箱一起,想为它们的主人过个生日。


然而,「二十六岁,本科毕业」的成年人对此表示:



科学:谢谢你的信任,但如果你不想一个人过生日,最好还是短暂地相信一下你的玩具熊:D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仅不再相信玩具熊会说话,我们也变得越来越形单影只,“一个人吃饭、旅行,到处走走停停。”


然而,就像喜剧的最后,在玩具熊、匹诺曹和冰箱消失之前留下的三句话那样:



就算是…一个人…也没关系。


因为,一个人也可以拥有治愈孤独的力量。


01

孤独究竟是什么?


其实孤独最早是医学中的词汇,是一种个体社会交往技能、语言表达、认知技能发展缓慢的病症[1]。


在1973年被Weiss引入进心理学之后,无数心理学家都试图对“孤独”进行定义,然而始终难以得到一个公认的“正确”答案。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学堂君用「2、3、4」三个数字来介绍几种心理学上对于孤独的理解。


  • 2个主要特征


Weiss将孤独感定义为一种主观的情绪体验或心理觉察,指个体的交往水平未达到预期效果时的不愉快的心理体验[2]。


这表明孤独有两个主要特征:人际关系的缺失,令人不愉快的主观体验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之后,便是对于归属和爱的需要。如果我们与他人的感情连接出现了裂缝,比如当我们缺乏亲密好友,或者被他人疏远、误解或拒绝时,这种归属与爱的需要难以得到满足,就会感觉到孤独。


孤独的体验还是主观的,源于我们对自己人际需要的认知,而非来自他人的客观描述或评价。所以即使朋友再怎么告诉你“一个人真的很自在,完全不会觉得孤独啊”,期待陪伴的你仍然会在独自一人时感觉到孤独。


  • 3种分类


根据孤独的时间特征,Young和Beek将孤独分为了三类:暂时性孤独、情境性孤独和长期性孤独[3]。


暂时性孤独是指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体验到的偶然的孤独感。就像每当学堂君走在路上看到小情侣卿卿我我时,都会在脑海中为自己奏响“孤寡之歌”。


只有我一个人屁事儿一堆又学不好又活不好还没有男朋友吗



是啊


哈哈哈哈哈哈哈


情境性孤独是个体处于陌生、封闭的环境中所感受到的孤单,比如独自在外求学、打拼的人,常常在深夜辗转反侧时感觉到孤独。


长期性孤独则可以看作一种人格特征,也被称作特质孤独,表现为持续、长期的社交不足或缺乏满意的人际关系。


  • 4个维度


然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下,“孤独”的概念也不断延展,诞生了更多的维度。


比如在一项针对当下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里,研究者通过对问题“你在什么情况下感受到孤独?”回答的分析,得到了当代大学生孤独感的四个维度,分别是:人际孤独感、社会孤独感、自我孤独感和发展孤独感[4]。


「人际孤独感」是指,当一个人不被他人关注、接纳、鼓励和支持时产生的孤独感。也就是上文提到的人际关系的缺失。


「社会孤独感」,通俗来讲便是: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往往会遭遇社会现实与个人理想的激烈碰撞,感受到价值观的冲突和裂变,进而产生不被社会理解的孤独感。


第三个维度是「自我孤独感」,指当个体对自我的认识与外界的评价产生矛盾时,感受到的“你们都不懂我”的孤独感。


最后则是「发展孤独感」。发展心理学认为,个体在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如果不能完成相应的发展任务,便会感觉到孤独。


假设你现在大四,身边的同学纷纷有了对未来的规划,而你还不知何去何从,那种被同伴“扔下”的孤独感便会席卷而来。


当然,以上这些只是部分心理学者对于“孤独”的理解,并不是「正确的」答案。至于“孤独到底是什么?”,或许可以问一问你自己——


你所感受到的孤独体验,就是真实的孤独。


02

独处≠孤独


虽然孤独通常发生在我们独自一人时,但“独处未必孤独,孤独未必独处”


孤独是一种主观状态,既可能发生独处的时候,也可能发生在群体中,表现为「群体性孤独」


而独处的内涵比孤独更加丰富和复杂。独处通常被看作独自一人、不与他人交流的客观状态,同时包含情感体验、认知评价和行为表现,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还可以是中性的。


Larson将独处定义为:个体与外界无互动,或意识上与他人分离,并能够自由选择个人身心活动的状态[5]。该定义强调了,独处不是物理上的远离,而是意识上的远离


在此基础上,Larson和Lee将独处分成非自愿独处(involuntary solitude)和建设性独处(constructed solitude)[6]。


非自愿独处是指虽然渴望有人陪伴,但现实却并不如意的被迫独处。孤独可以被看作非自愿独处时的情绪体验成分之一。


而建设性独处,又被称作积极独处,是个体主动选择的、具有较高自主性的独处状态。


如果是个体自愿选择独处或偏好独处,虽然客观上也处于社交孤立状态,但并不会觉得自己缺乏与人接触。这时的独处非但不会引发孤独感,反而内心会感到满足、惬意,成为人们追求的状态。


03

当我们一个人时


所以,一个人并不一定意味着孤独,如果能拥有积极独处的能力,即使是一个人也没关系。


学堂君想用《生日快乐》这个喜剧作品来谈谈:当我们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可以怎么样去培养自己积极独处的能力。


1、给自己一些仪式感


“吃完蛋糕就算过完生日了吗?”


“没有,还得送礼物,还得点蜡烛,还得许愿,还得吃蛋糕。”


连“小熊”、“匹诺曹”和“冰箱”都知道过生日需要这些“流程”,我们也可以尝试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仪式感


有研究发现,仪式能够激活我们大脑中的多巴胺奖励体系,从而给我们带来情绪抚慰[7]。


仪式的目的也不在于行为本身,而在于仪式背后的意义。当我们给自己唱响生日快乐歌的时候,就是在告诉自己:即使现在只有我一个人,但温暖和爱一直在我身边


所以,即使是一个人,也可以尝试给自己买一点能让自己开心的小礼物、在重要的日子品尝美味的蛋糕,顺便许下对未来的期许。


2、吃一些热腾腾的食物


就算冰箱不会活过来帮我们“卧个荷包蛋”,我们也要吃一些香喷喷、热腾腾的食物。



除了因为食物可以让血糖升高,给我们的身体补充能量外,有研究发现:温暖的温度也可以补偿我们心理上的孤独感[8]。


研究让参与者回忆在生活中交往被拒绝的事件,以唤起参与者交际的需要。然后让参与者随机触摸热的医疗袋或冷的医疗袋,并填写交际需要量表。结果发现,触摸热的医疗袋的参与者在交际需要上量表得分较低。这说明寒冷的温度会使个体更渴望交往,而温暖的感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我们的孤独感。


所以无论是荷包蛋还是长寿面都一定要吃热的哦!


3、抱一只软乎乎的玩具熊


谁不想拥有一个毛茸茸的玩具熊呢!



在往期文章里,我们介绍过,柔软的触感可以让我们心情愉悦,给孤独的我们带来幸福感


除此之外,玩具熊也并不仅仅是一个毛绒玩具,更是我们的好朋友。就像作品主创李栋在节目中所说:


“当我喜欢这些玩具,甚至去收集这些玩具的时候,不是证明我这个人很孤独,或者是很孤僻,而是证明我身边一样有很多陪着我的朋友。”


孤独的时候,至少还有小熊在陪伴,不是吗?


4、用童话去疗愈孤独


整部作品里,最让学堂君破防的,是匹诺曹。


想想,我们有多久没有看过童话故事了呢?



童话故事不仅是送给小孩子的礼物,也是给成年人准备的一颗糖果。它连接着我们的童年,让处于孤独中的我们可以顺着它的牵引回到小时候,在旧时光里寻找温暖与陪伴,治愈当下的孤独。


所以,就算是一个人也没关系,因为我们拥有了积极独处的能力,拥有了可以治愈孤独的力量


学堂君


就算是一个人也没关系,因为一个人的时候还可以去看《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呀!这个宝藏节目真的是学堂君最近的快乐源泉,没看的速速去看!


参考文献:
[1] 大学生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马蔚蔚. 2004.
[2] Weiss. (1973). Loneliness:The Experice of Emotional and socialisolition[M].
[3] 十年来我国大学生孤独感研究综述. 答会明, 李利琴, 李晓红. 2009.
[4] 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研究. 李艺敏, 蒋艳菊, 李新旺.  心理科学. 2006, 29( 2) :465-468.
[5] Larson, R. W. (1990). The solitary side of life: An examination of the time people spends alone from children to old age. Developmental Review, 10(2), 155–183.
[6] Larson, R. W., & Lee, M. (1996). The capacity to be alone as a stress buffer.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6(1), 5–16.
[7] Alcorta, C. S., & Sosis, R. (2005). Ritual, emotion, and  sacred symbols: The evolution of religion as an adaptive  complex. Human Nature, 16, 323–359.
[8] 大学生孤独感的具身认知研究. 赵玉春. 2014.


作者简介:原文作者阿某,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0

回复

就算是一个人也没关系丨治愈孤独的力量-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京师心理大学堂

TA在等你的回复~

(不超过200字)

提交回复
向下加载更多

私信

京师心理大学堂一条私信

取消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