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心理健康,谁来守护?

发布时间:2021-11-19 9评论 2041阅读
学生的心理健康,谁来守护?-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近日,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对《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进行了答复,明确提出: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



从任何角度看,这都是一个利好消息,但作为临床咨询师,我陷入一种担忧中,而且我的这种担忧相信不是个例,我就来讲讲刚刚发生的一件事:

 

周日中午,我接到一名来访者母亲的电话,说儿子所在学校的辅导员找他谈话。这位妈妈很惶恐,因为他的孩子在我这里治疗有一段时间了,是抑郁症。


妈妈说,辅导员希望知道孩子的真实情况,并且已经找了孩子的几名同学去了解情况。她不知道该不该把孩子是抑郁症的事情告诉这位辅导员。


这名学生九月份刚刚上大学,他因为家庭等各种复杂原因,抑郁症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持续的治疗,这几个月他已经慢慢开始适应大学的生活,比之前好很多。


但他非常害怕同学们知道他是一个抑郁症患者,他正在服药,正在接受心理治疗。他小心翼翼的去维护这个事实,所以当时我劝妈妈还是先不要告诉辅导员。因为一旦这个学生小心翼翼维护的秘密被辅导员打破的话,我不敢想象会是什么样的后果。



很可能会退学,但也许这就是学校想要的效果吧。因为这位学校辅导员跟妈妈说,根据他的判断,这个孩子性格孤僻,只有一个较好的朋友,他已经跟其他同学求证了,所以他告诉妈妈,这名学生有可能是抑郁人群,希望妈妈承认。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更让人惊愕,这名学生被辅导员叫到办公室,签下了一份保证书,保证书的内容就是类似于因为我是性格孤僻的人群,不和别人来往交往,所以一旦我发生任何的事情问题和学校无关,一份这样的保证书,在拿到了这样的保证书之后,辅导员甚至都懒得和妈妈见面,取消了他们的会面!


联想到近期教育部关于青少年抑郁症防治的提案,以及抑郁症要纳入学生健康体检项目的事实,对照我的这名来访者,如果是这样的预防、这样的筛查……我不禁不寒而栗!那真是太可怕了!



我们国家的心理学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就拿量表来说,教育部只是提倡预防儿童青少年抑郁症。


怎样预防?


难道就只有量表的筛查吗?


量表又是用用什么样的量表?


量表的制定,量表的使用又该用什么样的依据?


还有,在心理诊断中,量表从来都只是辅助的工具,对于一个抑郁症的诊断,需要心理医生丰富的经验,量表从来只是一个参考,对儿童青少年的抑郁的诊断就更是复杂,他们比成人的情况更加复杂,需要临床的医生有更多的经验,更多的训练,而这些,我们的教育部门具备吗?


在目前中小学生以及大学生自杀率居高不下的现状下,我们的教育部门到底应该怎样守护这些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呢?


教育的土壤早已经毫无营养且板结,让这些长出的禾苗难以茁壮成长,难道不应该给予营养、给予好的环境,改善土质?


要从根儿上去着手,仅仅通过所谓的筛查,拔出那些枯萎的缺少营养的幼苗,就能解决根本的问题吗?


这简直是本末倒置。



几年前,我曾经到陕西陇县教育局给当地的中小学生、教师进行心理培训,这样的培训对他们县教育局是第一次,这次培训也是在一个基金会的。引荐下进行的,因为他们是贫困县。但让我没有想到的是,200多名中小学教师基本上没有一个接受过心理学的培训。


他们所有的心理学的知识,只是在考教师证的时候接触过教育心理学,所以如果当他们班上有一个孩子的心理出现一些偏差的时候,他们根本是不知道该怎么应对的。


接下来几天的培训,我安排了了满满的内容,尽量想多一点给这些老师支持,并且承诺他们有任何对学生的问题不了解的地方,都可以来找我。



对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筛查,每一家心理机构、每一位临床咨询师,甚至连三甲医院都小心翼翼、严格谨慎,因为这关系到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这种标签是不能随便贴的。


从严格意义上讲,教育部具备这样的条件去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状况进行筛查吗?


现代社会固步自封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的观念早就该抛弃!也许联合才是王道,专业的问题就该专业的人去解决,只有这样才会避免更多的悲剧发生!


守护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需要我们各行各业各种角色身份的人一起努力,学校、心理机构、医院联合起来,家长、老师、治疗师沟通合作,放下偏见,优势互补,制定科学严谨的方案,儿童青少年需要的是更加专业的守护,希望这不止是一个愿景。




文:金瑜
责任编辑:殷水
0

回复

学生的心理健康,谁来守护?-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金瑜

TA在等你的回复~

(不超过200字)

提交回复
向下加载更多

私信

金瑜一条私信

取消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