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赛科桑
来源公众号:心在焉Psy(ID:Psywithyou)
太长不看版:感恩于香港树仁大学心理辅导系林孟仪老师的赏识,赛科桑在这周的图式治疗中与林老师完成了一个辨认图式的技术演练。赛科桑也想借助这次宝贵的机会,把准备过程中自己的一些思考做记录,如果能给各位带来一些启发,那便是意外收获了。
戴的童年经历
在和林老师前期准备的过程中,我们确认基于戴望舒为人物原型,再度加工其个案形象。这就要求我们对戴先生本人的生平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梳理。过程中,我们发现所查询的文献记载,几乎不太提及戴先生的童年经历。
由此,我们决定借助其三段情感经历,尤其是前两段,推测其可能存在的人格特质及相对应的图式,然后再构造出一个我们认为可能恰当的早期经历。
戴望舒童年背景信息:
戴望舒出身于杭州一个职员的家庭。父亲戴立诚早先在北戴河当铁路职工,后回到杭州市政府财政局任职,晚些又转任银行职员。母亲卓文出身书香门第,可以说是儿子的文学启蒙老师。
戴望舒天资聪慧,好学上进,三四岁便开始大量阅读中外童话故事,父母对这个唯一的儿子宠爱有加,姐姐对他也是关怀备至。
戴的童年本应是阳光灿烂的,可惜幼年时不幸患上天花,虽经及时的治疗和护理,然而那时医疗水平有限,最终在他脸上留下了瘢痕。
这一打击对戴望舒来说是终身的甚至是致命的,从容貌被毁的那一天起,他便遭受了来自周围伙伴有意无意的嘲笑挖苦,这让他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经常处于自卑和少言寡语的状态。
成年后的戴望舒一米八几的个子,诗名远扬,却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有时连说话都有点打结。据说,成年后的戴望舒多次质问母亲为什么没有将他的病治好。
1931年12月,戴望舒的中学同学张天翼在《北斗》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小说《猪肠子的悲哀》,小说素材之一就是戴望舒的生理缺陷。
纪弦是比戴晚一辈的诗人,他在纪念戴望舒逝世40周年的文章中写道: 新雅,是上海一家有名的粤菜馆 ….我们吃了满桌子的东西。
结账时,望舒说: 今天我没带钱。谁个子最高谁付账,好不好? 这当然是指我..便更说: 不对。谁脸上有装饰趣味的谁请客。大家都听不懂,就问什么叫做装饰趣味。杜衡抢着说: 不就是麻子吗? ,于是引起哄堂大笑。——摘选自知闲的《戴望舒人生的“雨巷”》
戴的重要事件
戴望舒生平事迹:参考相关记录片和部分文献中的记录,我将与其图式形成有关的重要经历绘制下图:
——《CCTV见证·影像志 那一场风花雪月的往事Ⅱ 06雨中愁侣 戴望舒·穆丽娟》
——参考李洪华《都市中的忧郁与想象——论戴望舒的情感生活与诗歌创作》
戴的来访信息设定
基于上述信息,赛科桑与林老师初步设定戴先生的咨询信息如下:
来访时间:初步设定在戴望舒第二段感情结束后一年,1941年末至1942年。已经与咨询师建立了较为稳固的咨访关系,对意象和图式治疗有了初步的认识。
重要生活事件:此时,戴望舒已经完成了自杀威胁《绝命书》的撰写与寄送,实施自杀尝试(服毒)并被朋友救回。穆丽娟得知相关消息,仍未回心转意,戴望舒已经寄送了两本怀念穆的日记与相册。目前两人情感决裂的事实双方均已确认。
来访目的:戴望舒暂无危机意念及计划,但仍处于悲伤、绝望、自责、缺乏安全依恋的状态中,严重影响到了创作。戴提出希望能从这种悲伤绝望的情绪中走出来,恢复创作状态。
戴的个案概念化
随后,赛科桑开始对戴望舒这一个案形象进行了以4P模型为基础的个案概念化:
Predisposing 易感因素:这些因素并非直接导致现有困扰,而是影响现有困扰发生发展的概率,往往在现有困扰的更早期就已经存在。如遗传、童年经历、童年疾病、家庭环境等。
Percipitating 诱发因素:来自个体内在或/和外在的一些因素,它(们)是现有困扰发生发展直接相关的因素。如近期疾病、失业、失恋、重要他人的丧失、巨大的现实困扰等。
Perpetuating 维持因素:现有困扰已然发生,这些因素维持、助长着困扰的进展。如:图式、核心信念、不良关系的维系、躯体疾病的持续、功能不良的行为模式等等。
Protective 保护因素:与前三者不同的是,保护因素是来访者自身的积极资源。如:高社会经济水平、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宗教信仰、高改变动机、良好的内省与觉察、良好的咨访关系等等。
具体到戴望舒,赛科桑以自身对这个个案的理解,形成的概念化如下(仅代表赛科桑本人观点,以下内容并不等同于戴望舒本人的真实情况):
易感因素:遗传(可能有)对于疾病和心理困扰的敏感性、天花这一疾病留下的面部疤痕(麻子)、童年经历中因疤痕而被多次嘲讽的经历等;
诱发因素:穆丽娟决然的离去(重要关系的丧失)。
维持因素:独自一人客居异乡、可能存在的不良图式见下:
戴望舒可能存在的图式:
分离与拒绝:遗弃/不稳定、缺陷/羞耻、社交孤立;
自主性和能力不足:依赖、对伤害和疾病的易感性;
限制不足:权利/夸张、缺乏自律和自我控制
过于警惕和压抑:消极/悲观;
他人导向:自我牺牲、寻求认可。
适应不良图式的应对:屈从、过度补偿。
保护因素:较高的名声名望、良好的咨访关系、较好的理解力(天资聪颖)等。
戴的早期重要意象
由此,赛科桑编纂戴望舒的早期重要意象:
天花治愈后(定在11岁接近青春期启蒙的年龄),戴望舒的脸上留下了不少疤痕。平日时常被小伙伴嘲弄。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过年前的某个下午,戴望舒在家附近的巷子里,遇到一群年龄相仿的孩童,其中有两位陌生的女生,正和平日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们嬉戏打闹。戴望舒鼓起勇气,请求加入游戏中,被其中一个脾气暴躁、身形健硕的男生拒绝,并嘲讽戴脸上的疤痕。戴望舒看到两位陌生的女生也露出笑意并窃窃私语,感到极度的羞耻和愤怒,边哭边跑回家。向母亲询问,自己是不是真的很丑,以及为何当初不把自己的病治好?母亲被问烦了,只是草草应付两句,便继续干活了。留下戴望舒一个人默默哭泣。
(注意:在描述意象的过程中,可以强化冬日的寒冷的体感、远处的鞭炮声、邻居年夜饭的香气等感官信息。尤其是在湿度大的上海,这种潮湿阴冷的环境氛围,更能强化小伙伴年节欢庆氛围,与自身孤寂的状态的强烈对比。)
正式演练
在我们正式演练的过程中,随着互动的展开,我和林老师也进行了一些临场调整。
结束后,我的感觉是这个人物形象变得更加地立体了,这让我始料未及。
我在讲述本次来访困扰的时候,提到是因重要的人离去而来。此时林老师的回应着实让我吓了一跳,大致是说:戴先生,您是指穆丽娟女士吗?似乎我们之前一直是在讨论施小姐(施绛年,戴的初恋)。
我那一瞬间有点恍惚,以为是我的人物设定出了错误。快速回应后,我开始反应过来,林老师是想用这样的对话形式,从侧面烘托出这样一个情形:戴望舒心中一直挂念不忘的是施绛年,而他对穆丽娟一直是忽略、不重视的。而这一点,戴望舒可能一直都没有觉察。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后,我迅速调整过来,配合着林老师的对话。我随即选择使用更亲昵的“绛年”来指代施绛年,在演练结束后的交流,这一个选择让林老师有了这样的回应“说‘绛年’的时候,我一下子被触动到了…很奇妙的感受。”
我们随即从戴先生当前困惑工作到了早期经历,而后迅速进入到相对应的意象中,较深入地探讨到戴先生在早期因伤痕被同伴拒绝、孤立的感受。
我甚至在当下,真的感受到了戴先生与拒绝他的玩伴在空间距离上越来越远,他们是彩色的,而戴先生和他的周围却是黑白的。
写到这里,这次演练也就完成了,这真的是非常奇妙的一次体验。
标题的由来
在这里,我想“解密”这篇推送标题的由来。我和林老师以及助教辛挺翔老师在探讨戴望舒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思考和讨论。
我在最开始理解戴望舒这个人物,尤其是他的两次自杀尝试的时候,更多是从边缘型人格特质的角度出发。就像林老师所说,戴望舒的人生经历,很难不往边缘去考量。
随着我们三位老师不断地补充和探究,尤其是对穆丽娟在婚姻后期,被戴望舒的忽视及拒绝回沪奔丧的举动的讨论,我们的关注点从边缘转移到了自恋型人格特质。
我们的推测:
他的三段感情,有哪一位他是真心喜欢的呢?
亦或者是说,戴望舒喜欢的只是这些女性身上的一些特质,施绛年有他不具备的活泼好动,年轻的穆丽娟和杨静则给了他可控感。
因此,戴望舒毕生追求的,似乎一直是自我,一个缥缈的自我。三段感情都以失败告终,而他本人也因病逝去。
终其一生,他似乎都受困于家门前那个烟雨弥漫的小巷中,永永不得出。
不可否认,戴望舒在文学和爱国抗战中,做出了伟大卓越的贡献。赛科桑在此处,仅仅是讨论其情感经历与个人特质的部分。中间有许多内容,来自于主观臆测和“设计”,目的在于对图式及意象做探讨。
因而,以上内容,未必对应戴望舒本人的真实情况。
这仅是,我心中的,戴望舒。
- END -
鸣谢:
林孟仪 博士(香港树仁大学心理辅导学系硕士课程副总监)
辛挺翔老师(天津心帆心理辅导中心)
韩婧老师
补充:
更多资料可以点击公众号文章的原文链接,即可转到文中提到的纪录片链接。
在公众号中回复“戴望舒重要经历”,即可获取文中插入的高清生平事迹(pdf版本)。
作者:赛科桑。来源公众号:心在焉Psy(ID:Psywithyou),心在此处似汝乡。
排版:小鲸鱼 郭锅锅锅
原作者名: 赛科桑
转载来源: 心在焉Psy(ID:Psywithyou)
转载原标题: 困在雨巷中的戴望舒
授权说明: 口头授予转载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独家文章转载,请联系邮箱:content@xinli001.com
举报
作者未开启鲸币认证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