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刷抖音的时候,偶然刷到一篇关于性单恋的话题。
这个词语对于我来说很新鲜,连忙跑去询问度娘。
性单恋(lithromantic),指对某个人产生爱恋,会因为对方回应了相应的情感而开始抗拒这种情感而停止喜欢对方,甚至厌恶对方。
通常点说,就是我可以喜欢你,但你不能喜欢我,否则我就不再喜欢你。
这在心理学里面,也算是一种回避型的人格。
细细品读解释,发现这真是个奇怪的东西。
但看到最后,竟然有些心疼。
这个群体,好像永远都无法感受爱和给予爱。
唐唐就是性单恋群体中的一个。
我依稀记得,大学四年的时光里,身边的人逐渐成双成对的出入。
只有唐唐,一直孜然一人。
她不是没有心动的对象,但最终都只是相遇一场。
唐唐能对一个人一见钟情,却也能在后一秒视同路人。
她曾热烈的喜欢着比她高一年级的学长,时刻关注他的一举一动。
会因为他不经意间的小动作,而怦怦直跳。
看似和普通的暗恋毫无区别。却在学长向她给予同等回应时,唐唐变得不再向前,一再后退。
甚至后来,学长亲自把唐唐约出来告白,却被唐唐眼中的厌恶与不耐烦,深深的泼了一盆冷水。
炽热的爱恋,能在阳光下瞬间熄灭。
我加有那个学长的微信,只记得后来他好像在朋友圈发了一句【感觉被人当猴耍了】
这样一看,唐唐犹如一个“海王”。
但其实并不是,她们并非爱无能,只是没人教她们如何去爱。
她们并不是在假意暧昧,或玩弄感情。
深入了解后,才得知。
唐唐在知道学长喜欢她时,内心是不相信的,亦或者说是不自信。
“他怎么能喜欢上我这样的人。”言语间透露着怀疑。
怀疑、自卑、胆怯,围绕在身旁。
产生性单恋的原因,实则是缺爱造成的。
她们在幼儿时父母关怀的缺失,导致后来出现的回避型人格,用逃离以此来掩饰自己的需求。
她们从“不接受父母的爱”到成年后“不接受别人的爱”。
唐唐父母在她小时候就离异,并各自新建家庭。
从小游走在不同的家庭,父母从始至终未给予所要的安全感。
害怕受伤,所幸一开始就放手。
未曾拥有,便也不怕失去。
想让你离我近一些,又害怕离我太近,我并不是你所想的模样。
性单恋是病吗?
从心理角度分析,性单恋其实不是病。
甚至连心理障碍都不算,它只是恐惧产生的一种行为模式。
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它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情绪以及身体机能的疼痛。
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但性单恋不具备这些,在你没有心动之前,它都不会冒泡出来。
悄无声息的,不痛不痒没有任何感觉。
结合现实看待,可以拿性单恋和“周一综合症”做比较。
只在特定的场景,出现相应的反应。
性单恋人群只在面对情感时,内心过于纠结与挣扎。
这是一种心情,或是一种表现。
没人会说心情是一种病,同样性单恋也不是。
其实,每个人都带着差异存于世界,如同小怪癖一样。
亦如涮火锅,有人喜欢麻酱,而有的则酷爱辣酱。
我们生长在不同的星球,当然也呈现着不同的自己。
别害怕自己是个性单恋,谁的人生没有些小问题。
或许你曾亲眼目睹父母出轨、吵架、家暴等等,你没有一个说服自己相信爱情的理由。
这并不是你的错,不必因此困惑。
之所以想谈恋爱,是想让1+1大于2,能拥有双倍的快乐与幸福。
反之,若两个人过得没有一个人舒心自在,那就不必勉强自己。
毕竟这只是一种选择,不是必选。
就像有的人跳过幼儿园直接上了小学,而恋爱也是如此。
一个人过的并不差,照样看山见水。
无所顾忌,安闲自得。
活得洒脱,过得安逸。
这是属于你的人生,你才是中心主角。
别人怎么样无所谓,适合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原创:鲸鱼离海
责任编辑:一只梨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独家文章转载,请联系邮箱:content@xinli001.com
举报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