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可期——致心理学

发布时间:2020-11-02 1评论 1892阅读
未来可期——致心理学-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说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是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因为多年以来人类一直在以各种无标准非正规的方式对自身和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试图积累有效的经验,又试图从哲学的角度加以解释。但除了实用的生存技能,其他很多有关心灵和精神的经验无法复制,而哲学,又给人传递出似懂非懂的神秘高深。


说到心理学的诞生,不得不感激于“心理学之父”冯特,1879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首个心理实验室。也是首有人用定量的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关注人类意识活动的基本过程,使当时处于神学的奴婢、哲学的附庸位置的思辨心理学正式入了科学实验的轨道,从而使心理学从近代的哲学、生理学、神学中挣脱而出,认真的成为一门正式独立的科学。

 

可时至如今,在茫茫多的科学体系中,心理学仍然只是初生牛犊,有时莽撞,有时怯懦。虽然这匹牛犊已然奔跑穿梭在社会现实生活中,但又因其总是来去无痕,以致很多时候成了一种捕风捉影的弥漫式谣传。有人将之神化,如“你是学心理学的,你该知道我在想什么”,有人将之妖魔化并发出鄙夷的挑衅,如“精神病才看心理医生”。


遗憾的是,无论是将心理学推向神坛还是拽进地狱,这两种极端的意见都大大折损了心理学本身的现实价值,将其置于不可靠的不利地位。

 

此时此刻,我想从一个极其普通的门外汉角度来谈谈我对未来心理学最最朴素和简单的期望。

 

● 基础知识的普及。


从小,我们就被灌输得做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关于人生的畅想,有很多个版本,有很多种愿望,有不计其数个哈姆雷特。而关于像心理学这样一个学科一个行业,大众却难以从普通的视角给出一个切实的回答,非专业人群即使愿意相信其理论和能力,也会因为缺乏基础认知,大多时候只能对“某某专家说过”的话言听计从。


所以,我的希望是将心理学标准的框架知识能落实到基础教育中,像历史、政治和地理,从中低年级就开始让年轻人有所涉猎,使他们在生命早期就正确认识心理学科的内核,而不是到某个抑郁或焦虑时刻,才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求助心理学人士。都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在如今温饱可以得到很好保障的时代,心理教育又何尝不值得被重点关注,让年轻一代从小就能有一些基础的自我障碍调整能力。

 

社会应用的正确。


为什么说要正确,而且是要一定正确、绝对正确,因为这是大面积的风向标,容不得不可逆的失误。


这里特指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现今的心理学宣传透着一些不正之风,如“上班苦上班累,不如学心理学个心理咨询师,一小时轻松额外收入五六百”之类的宣传,如此明目张胆还比比皆是,听着真是不寒而栗;二是入学门槛极高,先不说时间,学习的经济成本屈指一算,很多培训机构动不动一节两小时的课要超两百,一个学习疗程给安排上三四十节课,还分不同门派,从不同门派中分出初中高级,想要全面完整的学有所成,可想而知这投入有多巨大。当商业成为知识的主要载体,普通人有多少承受得起,知识虽然无价,但真不希望被如此被黑心利用。


给老百姓留出涉足的空间,才是知识正常的社会利用,才能承担起一门学科的时代责任。

 

欧文亚隆在《当尼采哭泣》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人的行为上有一种基本的区分,那些希望灵魂安宁与快乐的人,必定相信,并拥抱信仰;反之,那些希望追求真理的人,必定背弃心灵的安宁,并奉献他们的生命于疑惑。 我在21岁就知道这点,在半辈子以前。现在,是你了解它的时候了:它必须是你的初始起点。你必须在慰藉与真理的探究之间做出抉择!如果你选择了科学,如果你选择从超自然的慰藉锁链中获得获得自由,如果你就像你所声称的那样选择了避开信仰并拥抱无神论,那么你不能在弹指之间又同时渴望于那些信仰的小小慰藉! 如果你杀掉了上帝,你必须同时脱离那神的庇荫。

    

所以,我所理解的心理学的终极意义,是奉献疑惑追求真理,是选择科学获得自由,是脱离神性助人助己。


不需要追求多么花里胡哨的标签,也不需要能上天的绚烂,最终能跟百年大计的教育一样,回归到以人为本,就是它合理存在的最大诚意。


希望心理学这门学科未来的样子,是能坚定的占住自己该有的立场,稳中求进融会贯通,不取悦、不冒失,最重要的是,有万变不离其宗的良心使命。

 

原创:小東老师
责任编辑:一只梨
0

回复

未来可期——致心理学-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小東老师

TA在等你的回复~

(不超过200字)

提交回复
向下加载更多

私信

小東老师一条私信

取消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