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窗
loading...

杨湛德 情感万事屋,2020年审通过

CAPA/NCP候选精神分析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在壹心理温暖过

4381

收到感谢信

552

所在地

深圳市

  • 感谢信
  • 文章
  • 回答
返回咨询师主页
匿名
2025-04-10
或许只有能真正做自己的时候,才不会这么容易感到委屈了。 感谢杨老师一直以来的陪伴!
匿名
2024-08-26
感觉没什么效果,却又不舍放弃,也没有精力再去找换别的咨询师,什么办法都用了,花了那么多钱,还是那个样
匿名
2024-07-22
咨询效果不稳定,时好时坏。让我非常没有安全感。做了那么多次咨询,依然看不到大的变化,很失望,很绝望。我觉得我已经把能想到的办法都用了,可我依然还是没有变好,我很痛苦,很绝望。
匿名
2024-07-03
感觉本次咨询没有什么收获,老师一直在问我的工作经历和近几年发生的事情,咨询浮于表面,问这些也没什么大的用处,白白浪费时间,最后也没讨论出来什么
匿名
2024-06-25
杨老师看问题很透彻,还是很有实力的
匿名
2024-06-16
没有什么收获,对于未来一片迷茫,多说无益,很失望
匿名
2024-06-06
我明白我是被动的与别人打招呼,我心里其实不想,那是因为我有病耻感,所以我觉得只有把内心里的病耻感消除了,我才会愿意主动与别人打招呼,不应该直接让我不跟人打招呼,而是要先让我改变自己的病耻感,这个地球不是我的,不是我想干嘛就干嘛,为什么我一直都没有改变害怕见人,因为你说的我一直都不认同啊,你让我不想打招呼就不打了,我不认同你的观点我也做不到啊,真到现实生活里,你在门口碰见婆婆了,你能装看不见,头扭向一边回家去嘛,人家的唾沫能淹死你。这根本就做不到!我做不到你明白吗!你别让我这么做我根本也做不到。你说的这些说实话因为我不认同,好像在你看来我就是油盐不进的状态。我认为改变羞耻心我才有选择。
匿名
2024-06-02
依旧很失望,不能带来一丝改变
匿名
2024-05-17
终于…….
匿名
2024-05-14
有什么用呢,我甚至都恨你
加载更多

对“镜映”的一知半解

对“镜映”的一知半解I said that the healthy child of healthy parents enters the oedipal phase joyfully. The joy he experiences is due not only to the fact that he himself responds with pride to a developmental achievement, that is, to a new and expanding capacity for affection and assertiveness, but also to the fact that this achievement elicits a glow of empathic joy and pride from the side of the oedipal-phase selfobjects. Owing to this joy and pride of achievement, the boy's affectionate attitude does not disintegrate into fragmented sexual impulses, his assertiveness is not transformed into destructive hostility, and he is not intensely afraid of his parents. Only if his parents do not function appropriately as oedipal selfobjects will the child experience high degrees of anxiety. (How Does Analysis Cure?, pp.14, Kohut)我认为健康父母的健康孩子可以愉悦地进入俄底浦斯期。他体验到的愉悦不仅是由于他以对发展性成就的自豪来回应自身的事实,这种发展性成就会是一种可以爱和自信的新的和不断拓展的能力。但同样也是由于这个成就引出了来自俄底浦斯期自体客体们的微弱而稳定的共情性愉快和骄傲的事实。因为有着对成就的愉快和骄傲,男孩的爱意态度并不会崩解为破碎的性欲冲动,他的自信不会转化成为毁灭性敌意,而他也不会强烈害怕其父母。只有在他父母无法做为俄底浦斯的自体客体们合适地发挥作用,孩子将会体验到强烈的焦虑。我在读到了这一段的时候,我对人总会质疑自身存在有更深的理解。什么叫存在?这是很虚的东西,并不只是身体的存在,而是还有我们的所有感受体验,包括喜怒哀恐,都是我们存在的组成。科胡特认为我们不仅需要对感受体验有自己的体验,同样也更需要获得来自重要他人的看到和合适回应。比如孩子在玩得很开心,除了自己是感受到开心之外,更需要获得来自父母同样开心的回应,才能确认快乐开心感受是真实存在的。否则孩子无法确认自己的开心是不是真的,总会感觉不真实、不踏实。同样,孩子的负面感受和想法,不仅需要自己感受到,也需要得到重要他人的看到和合适回应,否则,孩子只会对自己的负面感受很忐忑纠结,这也会让孩子感受不到自身的存在。比如我们在发文章发视频等等,也是期待获得共鸣,以确认我们的理解和感受的存在。所以在孩子看来,自己的快乐无法通过平常方式获得,那就只能通过性欲方式唤起自身和对方的愉悦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快乐的存在;自己的自信无法通过平常方式获得,那就只能通过愤怒和攻击来感受到自身的力量与合理,和获得对方的认可与理解,才能真切地体验到自信的存在。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在咨询当中,来访者想获得咨询师的建议和看法。因为来访在成长经历当中,内心会有很多负面感受和疑问都得不到父母的回应和安抚,所以来访只能通过获得建议的方式,或者不断去否认别人的帮助和建议,才能得到他人的回应和重视,最终才能确认自己困惑的感受是真实存在的。来访不断地询问咨询师的建议和看法,这背后是反复想确认自己的问题和感受是否得到关注回应而不会再次被忽视,并不是想得到任何建议和看法,所以咨询师真实想法远不及态度重要。这或许就是科胡特强调镜映对凝聚稳固自体的重要性吧。

在恋爱中总是“作”,不是因为没有安全感,而是……

你恋爱时“作”(过)吗?相信很多人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在恋爱中“作”的人,不仅有女生,也会有男生。

​观影《和莎莫的500天》|命中注定的恋君思君不见君

你是否在感情中有体验过那种你拥有对方就像拥有了全世界,你拥有了对方的笑容就像拥有了全世界的赞美;在你拥抱着对方时,你会感受到自己每一个细胞都在兴奋狂欢,每一寸肌肤都在欢呼雀跃。在《和莎莫的500天》里的男主角汤姆就是体验到了这种最美好、最让人狂喜的快乐,但同时他也经历了面对突如其来的分手时心情跌落谷底的痛苦、茫然和遗憾。很多时候,我们在渴望真爱能出现,但我们知道爱究竟是什么吗?在我们认为生命中那个真命天子或者灵魂伴侣的出现时,谁又知道这会是命中注定的在一起,还是命中注定的错过呢?影片《和莎莫的500天》尝试不规则地通过日期将男女主角相处的500天中一些特殊的日子跳跃式地串连在一起,描述着男女之间的关系和对爱情的真实感受。(以下内容涉及剧透,介意者慎入。)这部影片拍摄得挺具有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范式的,特别是在前面两分多钟里通过讲述汤姆(Tom·Hansen)和莎莫.芬(Summer·Fin)在相遇之前的成长经历,已经在暗示了这段感情的发展。所以我尝试从精神分析角度来分析男女主角的情感,让命中注定的爱情变得不再这么捉摸不透了。1、成长经历:在精神分析工作当中,对成长经历的梳理是必不可少的任务。我们认为了解一个人成长经历才能更好地理解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在感情当中发生的种种,才有可能让自己找到解决现实和期待之间差距的办法。名字是父母给起的,寄托着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同时名字的含义也会给孩子带来很多的心理暗示。汤姆·汉森(Tom·Hansen)中的Tom是男孩当中很常见的名字,就连猫和老鼠的英文名都是Tom&Jerry。而Hansen是一个来自荷兰语的名字,意思是这个名字的人为人内向,内心深处渴望有一个稳定、充满爱的家庭或社区,需要与他人一起工作,并得到他人的欣赏。从汤姆·汉森(Tom·Hansen)这个名字可以看出,他的性格会是内向和被动,内心会很渴望良好人际关系。莎莫.芬(Summer·Fin)中的Summer本意是夏天,也是一个活力四射、热情洋溢的季节。而Fin在法语里是代表着结束。从莎莫.芬(Summer·Fin)这个名字可以看出,她的性格会是阳光和热情,但结束会是她的宿命。从两个人成长经历来看,汤姆·汉森(Tom·Hansen)在生活当中更多的是受到悲情的英伦歌曲影响,其内心很空虚孤独,无法相信有人能够愿意陪伴自己。这就像汤姆小时玩的那些泡泡一样,一切皆如幻影,很容易就破灭了。汤姆小时候喜欢的运动是足球,这暗示着他是在意人际的连接和对抗,渴望有归属感。汤姆小时候喜欢的艺术是弹吉他,其实也是在渴望能够演奏出自己的心声,能够在别人面前所展示和被别人所欣赏。而莎莫.芬(Summer·Fin)经历了父母的离异,她能够在乎的就只有自己的又长又黑头发,以及随时可以剪掉那黑发而没有任何感受。莎莫内心容易对情感关系产生悲观和痛苦的体验,也会因为她对关系的失望特别敏感,以至于最终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结束关系。这才会让莎莫能够获得对情感乃至对痛苦和失望的控制。这就像莎莫自称是“肛门女孩(Anal Girl)”,在精神分析当中,存在一个阶段叫肛欲期(Anal Stage),在这阶段个体很需要获得自主性和控制感。莎莫对感情的态度就像她在小时玩的蒲公英一样,轻轻一吹就会随风四处飘散。莎莫小时喜欢的运动是骑马,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这是个体尝试驾御和获得着在生理层面的愉悦感的象征。莎莫小时候喜欢的艺术是跳舞,更多是通过展示自己的活力来获得别人的关注和欣赏。2、对爱情的期待:很多时候决定了两人能否一见钟情,或者说在遇到彼此时能看对眼,这些都和彼此对爱情的期待是有很密切关系的。这一切的发生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只是我们很多时候会选择把这些过程给忽略了。从影片当中我们能发现,莎莫和汤姆在刚开始遇到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对彼此立即产生感觉,只是两人慢慢接触了之后,才逐渐发现彼此的期待和愿望能够在两人关系当中得到满足,这才让这两人越走越近。因为成长经历的影响,汤姆对感情的渴望是找到一个能够对自己主动,积极关注和包容自己的另一半。所以在莎莫不断在两人关系当中主动,表达了对汤姆才华的欣赏和鼓励,以及很愿意敞开自己的欲望,这让汤姆找到了爱的感觉。而莎莫对渴望的是感情能够为自己所掌控,和按自己节奏和意愿来开始和结束的一段感情,以及能够让自己体验到激动愉悦。汤姆在感情当中是相当被动的,很多事情都愿意听从莎莫的安排,所以这也让莎莫在感情当中获得很强烈的掌控感。同时汤姆愿意和莎莫来尝试很多释放欲望的途径和方式,莎莫也在情感当中感受到越来越多强烈的激情。3、爱情模式:所谓的爱情模式,不仅包括两人相处的模式,也包括两人磨合和解决冲突的模式。而这些爱情模式会是我们随着成长与重要他人(特别是父母或者重要养育者)的互动当中慢慢地形成的。从两人成长经历中,我们能看到汤姆在感情当中是一种被动内向状态的,习惯压抑自己内心的感受,甚至是不懂得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怒、委屈和难过。在关系当中,汤姆也会更倾向于展示自己,渴望得到别人认可,并不是主动去关心对方的喜好,和对方去交流沟通自己的想法和期待。这就是像汤姆喜欢的踢足球和弹吉他一样,重在关系当中的输赢和表现。而莎莫在感情当中,更多是处于一种主动的状态。但她内心对于感情是很容易失望的,对于感情的痛苦和失望很敏感。她更愿意让自己去享受在感情当中那种激情,而害怕去承认自己的情感卷入。莎莫在遇到感情冲突和问题的时候,一方面是倾向于用激情来回应对方对自己的在意,其实这就像莎莫善于骑马和跳舞。另一方面她在面对情感当中的痛苦和失望时,她更倾向于决绝地结束关系。她只在乎自己想怎么做,而无法顾及这对别人会造成什么影响。这就像莎莫对待自己那头黑发,剪掉了而没任何感受。一个在感情当中更多是压抑,不懂得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另一个更加倾向于逃避和远离感情当中的矛盾冲突。这就导致了两人无法真正地在感情中去磨合,最终两人渐行渐远。4、命中注定的真爱:其实汤姆跟莎莫是否命中注定的真爱?我会觉得他们有着命中注定的缘分,因为他们彼此的合拍;但是他们又是命中注定的错过,因为他们彼此维系关系的模式没有机会磨合。但是他们都成就了彼此,汤姆让莎莫在感情当中慢慢地消融了自己内心那堵墙,莎莫最终愿意接受婚姻;而莎莫让汤姆学会了在感情当中更加会主动的敞开自己和接纳感情,汤姆最终愿意主动邀请对自己有意思的女孩Autumn。所以他们的爱情是在夏天里一起生长,在秋天里分别收获。虽然有悲伤和遗憾,但也有美好和充实。你觉得呢?

转身面对痛苦,自在拥抱快乐

不管如何,我们所做的一切最终是让自己承受得住痛苦,能有足够精力去享受弗洛依德所说的“好好地爱和工作”。

聊聊斋,谈自我之《犬奸》

 聊聊斋,谈自我之《犬奸》——精神分析视角下的《聊斋志异》原  文青州贾某,客于外,恒经岁不归。家蓄一白犬,妻引与交,习为常。一日,夫至,与妻共卧。犬突入,登榻啮贾人竟死。后,里舍稍闻之,共为不平,鸣于官。官械妇,妇不肯伏,收之。命缚犬来,始取妇出。犬急见妇,直前啐衣作交状,妇始无词。使两役解部院。一解人,而一解犬。有欲观其合者,共敛钱赂役,役乃牵聚令交。所止处,观者常百人。役以此网利焉。后,人、犬俱寸磔以死。呜呼!天地之大,真无所不有矣!然人面而兽交者,独一妇也乎哉!异史氏为之判曰:“会于濮上,古所交讥;约于桑中,人且不齿。乃某者,不堪雌守之苦,浪思苟合之欢。夜叉伏床,竟是家中牝兽;捷卿入窦,遂为被底情郎。云雨台前,乱摇续貂之尾;温柔乡里,频款曳象之腰。锐锥处于皮囊,一纵股而脱颖;留情结于镞项,复饮羽而生根。忽思异类之交,直属匪夷之想。尨吠奸而为奸。妒残凶杀,律难治以萧曹;人非兽而实兽,奸秽淫腥,肉不食于豺虎。呜呼!人奸杀,则女拟以剐;至于犬奸杀,阳世遂无其刑。人不良,则罚人作犬;至于犬不良,阴曹应穷于法。宜肢解以追魂魄,请押赴以问阎罗。”。蒲松龄《聊斋志异·犬奸》解   析这故事说的是商人贾某常年在外,妻子就经常找家里的白狗满足某方面欲望。没想到这只白狗的领地意识太强了,看到商人贾某和妻子同床,就把贾某咬死。官判把狗与女人游街示众,只要给钱,都可以看人嗯兽嗯嗯。最后人与狗都被酷刑处死了。弗洛伊德在他的1923年 The Ego and the Id (1923b)专著里正式提出了结构理论Structural Theory。在该专著中,弗洛伊德详细地描述了三个心理功能机构:超我Superego,自我Ego和本我Id。当时,弗洛伊德对自我Ego的功能描述是,一边要满足超我的严苛要求,如道德、规则等,一边又要满足本我的本能冲动,听起来就像一个三明治的受气包。不过,以安娜弗洛伊德为主要代表的自我心理学家认为,自我不仅仅是为超我和本我的冲突找到折衷的解决办法,还对个体的健康心理发展和心理问题发展是有很重大意义的,一方面自我的发展是涉及了防御机制的发展,一方面自我的功能是帮助我们去适应环境和关系,一方面自我功能和我们的认知功能是有很大关系,帮助我们去处理外界刺激。这些都很大地扩展了我们对自我Ego的认识和理解。我们知道在古代,社会对于女性有诸多严苛要求,比如三从四德,这都给女性带来了很沉重的枷锁。女性不可能像男性那样有机会出去浪,要守贞洁要重名誉。即使嫁给了不喜欢的人也无法离开,除非被夫家休了,那也会落下很不好名声。如果古时女性很勇敢地选择离开了,回到娘家还很有可能受到周围邻居的冷眼。与此同时,我们作为个体是有自己的欲望和本能冲动的,这势必会和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有很大的冲突。但一直压着自己的欲望和本能冲动也不是办法,这就像火山要爆发一样,洪水要泛滥一样,不能通过正常渠道宣泄,势必会通过别的方式,甚至不为常人所理解的方式曲线救国般地宣泄或者满足。在这个故事中,商人贾某的妻子的所作所为反映了自我的一个很重要功能——发展防御方式,为超我和本我的冲突找到合适的释放途径。我们能看到这商人贾某的妻子面对社会要求,和因为丈夫长期不在身边导致自己本能冲动无法很好释放的冲突。贾某的妻子很可能一方面因为周围邻居大多是歪冬瓜劣枣,没有合适的选择,一方面担心会被别人风言风语,一方面一直在家里深居简出的,一方面自家的经济情况和社会地位比较优越,不能让别人知道自己这种不能外传的无奈。所以她的自我Ego选择了白狗,这是在超我求下,为本我找到的一条释放途径,好歹那白狗也不可能和别人到处宣扬这事,而且大家都以为只是普通玩玩狗,还几乎想不到会有她的这样玩法。在现实当中,我们会看到很多不可思议的言行,其背后都体现了很正当合理的心理逻辑或者功能。比如妻子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情和丈夫吵起来。这有可能是妻子自我Ego在面对内心渴望得到关注,但直接说出来让自己觉得是件很羞耻的事情,这样的内心冲突,而选择因为一些琐碎事情和丈夫吵起来,一方面会因为妻子可以在这些琐碎事情上找到合适理由,一方面吵架时丈夫的注意是在不断应对妻子,让妻子能感受到了关注和在意。又比如,我们明知道感情到了无法挽回的时候,长痛不如短痛,拖着只会让自己损失更大,但是我们依然会选择拖着不愿意离开。这有可能是我们的自我Ego在面对内心想远离在这段感情给自己带来伤害的痛苦,但是分离会对自己意味着会重复体验幼年时面对父母和自己分离时的痛苦,这样的内心冲突,而选择了拖着不去面对感情的结束,一方面不管这事情,自己就不会再次体验到分离的痛苦,一方面似断未断的关系也是远离感情给自己带来伤害。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去习得更多的合适的防御方式,也就是找到更多合解决问题的合适办法,为自己的内心冲突找到更多的健康或者大众接受的释放途径,比如升华——把自己在家里的无聊用艺术、写作等创造方式表达出来、转移——把自己的痛苦用打布偶娃娃的方式宣泄出来等等。

读书笔记 |《梦的解析》—第五章(2)

读书笔记《梦的解析—弗洛依德》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第五章:梦的材料与来源(2)在这一部分当中,弗洛伊德通过他的来访者和自己的梦重点讲述了,在梦的隐意里,童年时期的经验和想法会是构成梦境的来源之一。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当中观察到小孩子的自由联想是非常丰富的,一个谐音字都可以让孩子联想到千奇百怪的好玩东西,这当中很难有成人所谓的逻辑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说成人很难懂得小孩子世界。但正是这种联想有可能会给孩子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过随着我们的成长,这种印象并不完全消失,反而是潜入了我们潜意识当中,并默默地影响着我们。直到有一天,这印象能重见天日,回到我们的意识层面,这影响才算是真正告一段落。我带过意象对话的团体沙龙也验证了弗洛伊德这一想法。意象对话,是一种类似浅度催眠,让人进入了放松和毫无约束的状态当中,就像在做“白日梦”一样“胡思乱想”。在意象对话刚开始,大家会觉得自己在意象当中所看的东西应该是自己现在能够想象得到的东西。但是在大家从意象当中退出来后,有些人会发现自己在意象中所看到的东西却是自己在小时候的念想和记忆,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这些念想和记忆正是影响自己当下状态的心结。特别是在一些看起来很写实的梦境里,也就是梦的显意是在述说着最近经历事情的梦,那这就可能意味着这个梦的隐意会和我们在童年时期的经验和想法有很强烈的关系,需要梦者对于梦进行更多的自由联想,这才能找到其背后的逻辑性

读书笔记 ||《妈妈的心灵课》—第三篇/第二十六章

读书笔记《妈妈的心灵课——孩子、家庭与外面世界》THE CHILD THE FAMILY AND THE OUTSIDE WORLD第三篇:外部世界与小孩/第二十六章:五岁以下幼儿的需求  这一章主要讲的是五岁以下的孩子最需要的其实就是爱——心灵的滋养。老温认为爱主要是体现在:一方面满足孩子对于身体接触、肌肤之亲的渴望和需求。大量的婴儿研究表明,婴儿的健康心理发展是从接受到数量和种类足够多的外界刺激开始的,而皮肤、肢体和器官是我们接触外界刺激的媒介。如果母婴之间缺乏足够的肌肤接触,母婴之间是缺乏情感交流,婴儿的心理发育会延迟,更容易生病甚至死亡。一方面是在于养育者对于孩子需求的适应。我们经常会说,你要让对方觉得你爱着对方,你就需要用对方期待方式爱着对方,而并非你以为的方式。所以要让孩子觉得家长是爱着他的,家长需要从小时能够为孩子的需求去调整自己去满足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随着孩子成长,再根据情况去合适调整孩子习得合适的规矩。一方面是周围环境,包括家庭关系当中,家里应该是充满稳定的照顾和关爱,父母之间是真正的相亲相爱,而不是貌合神离。孩子因为成长需要,对于周围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关系的变化,特别敏感。如果夫妻之间不能很好地相爱相处,不管家长如何掩饰,孩子都能有所感觉当中的动荡不安。一方面是父母能够包容孩子对爱与恨的表达。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慢慢识别和整合自己的爱与恨,再慢慢能够承受住自己对于同一件事或者同一个人有着不同感受。在这一个过程,就需要父母能够允许孩子的各种表达,孩子没有经历过各种感受,就不可能有所了解,同时孩子也是从父母对待自己情绪的态度上去习得如何对待自己的情绪。当然父母不可能给到孩子百分百完美的满足,这就意味着父母需要能够有足够的觉察力和反思力去让我们从一些失误当中去觉察和调整自己。父母在这么几次做不好的,不一定就会招致孩子的恨,给孩子留下很受伤的痕迹的永远都是那些重复很多次的事情或者感受。认真去对待孩子在五岁之前的需求都是帮助孩子去更好发展出健康的心理,为孩子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All the very early details of care are psychological matters for the infant.……Also by expressing love in terms of physical management and in the giving of physical satisfactions she enables the infant psyche to begin to live in the infant body.我们把孩子养大,并不是只是让他在生理层面的长大,更多还有关系到了心理层面的成长和发育。一切对于孩子生理层面的照料其实都会影射到心理层面的发展,因为正是通过这些照料的互动,孩子的想法和思维在其中慢慢的培养出来。养育者对于孩子能否用心地去照料,能否把孩子当成一个人去照料,这都会影响到孩子如何去认识自己,去认识这个世界。有研究表明,婴儿从小刚开始就有了很准确的感知觉了,但是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或者成熟,这取决于他如何去解读和处理其所收集的信息。很多时候孩子是通过养育者如何去处理自己的需求,从而习得面对自己需求和感受的态度,然后明了如何去面对他人需求的态度。特别是现在随着物质生活的越来越丰富,心理层面的发展对于个人的发展和成就也越来越重要,这些无法在长大后靠物质,靠金钱所能购买到的。这是需要父母在孩子成长之初就要开始关心和努力的事情,这也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点的方法。We sometimes say the infant needs love, but we mean that only someone who loves the infant can make the necessary adaptation to need, and only someone who loves the infant can graduate a failure of adaptation to follow the growth of the individual child's capacity and make positive use of failure.什么叫爱一个人,爱一个人并不是说按你自己所想的方式去给予对方。而是在狮子想吃肉的时候,你给他吃肉,在兔子想吃萝卜的时候你给他吃萝卜,这才能叫做真正地用心地爱与付出。按自己的想法去给予爱是很容易很简单的事情,但是要按照对方想要的方式去给予,适应对方的需求,这才是真正的难。我们经常会说要培养孩子面对挫折时候的能力,我们不要将孩子培养成温室里的花朵等等,但却忽略一个大前提,只有父母与孩子之间是相爱的,亲子关系是良好的,父母给孩子带来的挫折对于孩子而言才是一种成长的养分,否则挫折对于孩子而言就是一种严重伤害。这就好比一个平易近人、温柔善良的护士拿着针筒要给我们打针和一个凶神恶煞、满脸刀疤的男子拿针筒给我们打针一样,前者会让我们觉得这会是为了我们好,而后者更多地会让我们觉得这是危险。父母也只有对孩子真正地用心去爱与付出,才能够让孩子接受父母给他带来的种种挫折练习。Parents are willing to study the needs of their children, and this helps; it must be remembered, however, that if things go wrong between them, parents cannot love each other just because the children need them to be in stable relationship.在一个家庭里面,父母除非是真心的相亲相爱,否则父母觉得为了孩子的需要两人勉强在一起或者夫妻关系会变得稳定和亲近,这都只是父母满足自己的需要,并不是孩子的需要。父母不要因为自己觉得可以为孩子牺牲一切,就能够给孩子提供到很好的成长需要了,因为孩子需要的并不是貌合貌合神离的家庭,而是真正的相亲相爱。父母都无法做到内心和行为一致,不能好好学会爱还要为了孩子假装在一起,那又如何能够让孩子去学会言行一致呢?夫妻也不可能单纯地靠孩子来将对方的心给挽回,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对方充其量只是在乎孩子罢了。如果没有解决夫妻两个人之间的问题,两个人不可能真正的相爱,也不可能给到孩子一个真正充满爱的成长环境。What parents need all along is enlightenment about underlying causes, not advice, and not instruction as to procedure. Parents must also be given room for experiment and for making mistakes, so that they can learn.在战后,很多心理学家在对孤儿院里的婴儿进行观察研究发现,因为护士们无法给予所有婴儿合适的情感交流和照顾,这些婴儿的生病率和死亡率大为增加。这也就意味着照顾婴儿并不是可单靠建议或者固定的程序模板就能养好孩子了,这是需要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给到孩子照料,和孩子进行情感的互动。当然,只要是人做的事情都肯定会犯错误,所以父母在照顾孩子当中肯定会有一些对于孩子不好的事情发生。毕竟父母自身都会受到自己的过去和种种其它因素的影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就无法去改变了,父母也需要对自己的行为和想法有足够的觉察反思能力,这样子才能够让父母思考如何去调整改善,而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才能帮助孩子塑造出健康的人格。现代理论家通过大量婴儿研究发现总结出来,真正影响孩子的特定性格形成的因素或者事件都不同,在婴儿在进行的某些行为正好触及到养育者自身一直没有解决的冲突或者问题,这些就会放大了某些问题或者事件对孩子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了孩子某些特定性格的形成。比如说,父母本身从小到大在面就对别人生气发火会变得很害怕、手足无措,甚至会是讨好对方,那面对孩子刚开始因为需求得不满足而撒泼发怒,大喊大叫时,很有可能也是不知所措,甚至有可能会为了平息孩子的不满和生气而满足孩子一切要求包括不合理要求来讨好孩子。这就可能是塑造了孩子的目中无人或者自以为是的性格。Parents can use the nursery to give themselves a break; to enlarge the range of the infant's relationships both with adults and with other small children, and to enlarge the scope of playing.孩子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去认识自己、去了解这个世界、去思考、去创新,所以游戏对于孩子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其实孩子一开始并不是喜欢电子产品,可以的话,孩子其实还是希望和周围的人特别是父母有所交流,进行游戏互动。但是因为现在随着社会发展,电子产品越来越丰富,网络越来越发达,而父母很多时候图省事会把孩子交付给了电子产品,孩子缺少了和周围人真正的交流和互动,这才导致了孩子越来越沉浸于各种电子产品当中,只能通过这些电子产品来获得和父母或者周围人的链接和内心期待的满足。在这种情况慢慢成为了一个固定的模式之后,家长更加无法让孩子一下就脱离电子产品而去面对现实世界,所以网瘾的孩子并不是一下子出现的,而是日积月累在家庭特殊环境当中慢慢地培养出来的。

读书笔记 ||《妈妈的心灵课》—第二篇/第二十五章

读书笔记《妈妈的心灵课——孩子、家庭与外面世界》THE CHILD THE FAMILY AND THE OUTSIDE WORLD第二篇:家庭与小孩/第二十五章:宝宝由过渡物构建的世界老温会认为小孩子长大成人,由内在世界开始关注到外在世界,由在家里关系到外界关系这些过程当中,是需要一定的过渡。而这一过渡就会由温尼科特所认为的过渡性客体所替代了,所以这过渡性客体的性质是很难去明确的,无法具体说明它究竟替代的是什么,或许是什么都有,过渡性客体对于孩子心理世界而言,是一种很模糊的存在,但却是对于孩子而言很重要存在,因为这就相当于是一块白板,能够有孩子在当中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实现自己的感受。其实孩子需要过渡性质的东西存在,并不只是存在于在孩子三四岁之后,其实婴儿就开始尝试了一些东西能够作为一种过渡,比如说婴儿会吮吸手指,作为想喝奶没法喝奶时的过渡。孩子在三四岁左右的时候,孩子会特别喜欢某一些物件或某一类型的东西,例如高铁、汽车洋娃娃,甚至是毛毯之类的,这对于孩子就是具有一种过渡性的性质,他能够在这当中去感受他曾经感受到的一切依然都在,同样也借此来面对和想象他即将要面对的一切,就是培养他未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但最重要是这一切都是能够由孩子自己去选择的,所以家长在面对孩子一些特殊喜好的时候,不需要感觉到大惊小怪,不要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孩子正在选择他所认可的过渡性客体。当然这过渡性客体并不能替代任何所有东西的存在,所以它的存在也是有一定时效性的。重点还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要维护好,毕竟任何过渡性客体并不能替代真实的关系或者人所存在,只有亲子关系维护好了,过渡性客体才能更好帮助孩子的心理成长。They are evidence that things are going well in the child's 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that memories of relationships are beginning to be built up. These can be made use of again in this new relationship to the object, which I myself like to call a transitional object.……it represents the infant's transition from a state of being merged with the mother to a state of being in relation to the mother as something outside and separate.在这一章里,温尼科特提出了他的客体关系理论当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过渡性客体。温尼科特会认为过渡性客体的存在对于儿童心理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过渡性客体的属性是很模糊的,混沌的,不明确的。但是过渡性客体能够帮助儿童面对从内心世界转向外在客观世界,梦与现实的过渡,学会和外界建立起关系,面对和接受与重要客体的分离 ,理清自己内心感受特别是爱与毁灭冲动,尝试去适应社会文化的休憩地。过渡性客体会因人而异,每个小孩的选择都会不一样,有可能是玩具,有可能是衣物,有可能是被子毛毯,有可能是不起眼的小物件等等。如果缺少了过渡性客体,就好像把一个还不会游泳的人直接推进危机四伏的大海里,不带任何救生器材,也许有些人能够活下来,但是活下来的孩子内心却是伤痕累累了,会在成人之后遇到很多心理问题。From the infant's point of view this first object was indeed created out of his or her imagination. It was the beginning of the infant's creation of the world, and it seems that we have to admit that in the case of every infant the world has to be created anew.婴儿面对妈妈并不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幻灭之后,依然会努力去想满足自己全能感,这也是婴儿的安全感和掌控感的来源。而在过渡性客体身上,孩子可以随意地幻想和创造自己想要的东西,和满足自己内心的安全感和掌控感。因为过渡性客体的属性是很模糊的,所以在和过渡性客体的相处过程当中,孩子也是开始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婴儿能否拥有自己的过渡性客体决定了个体能否通过各种方式来活出自己的活力,因为过渡性客体能够允许婴儿去重新找回在妈妈身上失去的全能感,这会让婴儿内在活力重新活现。如果婴儿从小就是死气沉沉的,长大是不可能成为一个有活力的人。The stealing of deprived children who are recovering can be said to he part of the search for the transitional object, which had been lost through the death or fading of the internalized version of the mother.上一章提到儿童偷窃也是在为了寻找爱,确切来说,儿童是在寻找过渡性客体来替代内心已经消亡或者淡化的内心妈妈形象。其实对于儿童而言,儿童只是尝试在从属父母身上的东西来寻找内心妈妈存在的痕迹,只是这些行为从成人思维逻辑来看“不问自取为偷”罢了。这也就意味着父母现实生活在儿童身边并不代表着真正保存在儿童内心世界里,因为儿童的记忆需要有和父母互动时种种情感体验,这才会让儿童真实感受到父母的存在。所以儿童在感受不到父母真实存在时,儿童就会尝试拿走一些父母比较看重的物件做为过渡客体,从而能够重新创造自己和父母链接的体验。所以在看到儿童偷东西时,父母需要开始反省下自己是不是和孩子链接得太少了,还是什么事情让孩子有这样行为出现了,更好帮助孩子渡过当下内心困境。My hope is that if parents understand that these transitional objects are normal, and indeed signs of healthy growth, they will not feel ashamed when they find themselves carrying curious things about with them whenever they travel with their child.家长了解过渡性客体对孩子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帮助家长理解和包容孩子总会要求带一些匪夷所思的物件出门,家长不再是觉得莫名其妙了,而是能够正常对待孩子想带出门的东西。因为外界真的很复杂,孩子本来就很难应付得了,所以孩子是很需要过渡性客体来帮助孩子去练习如何面对外界,同时也是一个恢复自己精力的休息地。这也说明了,物件对每个人的意义不同,我们对待某物件对孩子的意义不理解时,我们需要先做到理解和包容,而不是按自己想法去要求孩子,或者剥夺属于孩子的成长。It can readily be seen that to present an object in this way has its dangers, since, in a sense, it robs the new infant of the opportunity for creating.过渡性客体对孩子有很重大意义,但具有重大意义前提是这是由孩子自己选择的,而并不是由家长硬塞指定的。因为孩子选择属于自己过渡性客体时,就是在给物件赋予自己认可的意义,这就是在创造了。物件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有没这种主动权去为自己的选择赋意。其实,这和我们对待人生态度是一样的,人生本来就是没意义的,意义本该由我们自己去赋予。如果孩子的过渡性客体只能由家长指定,那孩子的创造力就会被剥夺,同时可能会让孩子在未来生活中无法发挥创造力,更不可能对自己未来能有多美好的想象,有可能只能啃老了。

聊聊斋,谈中立态度之《斫蟒》

聊聊斋,谈中立态度之《斫蟒》——精神分析视角下的《聊斋志异》原文斫蟒胡田村胡姓者,兄弟采樵;深入幽谷,遇巨蟒。兄在前,为所吞。弟初骇欲奔,见兄被噬,遂忿怒,出樵斧斫蟒首。首伤,而吞不已。然头虽已没,幸肩际不能下。弟急极无计,乃两手持兄足,力与蟒争,竟曳兄出。蟒亦负痛去。视兄,则鼻耳俱化,奄将气尽。肩负以行,途中凡十余息,始至家。医养半年方愈。至今面目皆瘢痕,鼻耳处,惟孔存焉。噫!农人中乃有悌弟如此哉!或言:“蟒不为害,乃德义所感。”信然。蒲松龄《聊斋志异·斫蟒》解析这个故事讲的是胡姓两兄弟到深谷里砍柴,遇到巨蟒。因为哥哥在前面被巨蟒吞了,弟弟见状,赶紧想尽一切办法把哥哥把巨蟒口中抢了出来。不过估计巨蟒的胃酸太强了,哥哥被抢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五官都被腐蚀没了,面目全非,但所幸是活下一条命。 这故事的内容和之前我们读过的《义鼠》可谓有着同工异曲之妙,只不过前者是人讲义气,后者是老鼠讲义气,似乎作者刻章地去拔高了道义的地位,觉得这个结局是道义使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大蟒的天性。这就意味着,我们理解天地万物是会受到我们历史、文化、教育等影响的,作者的见解自然也会存在一定局限性。精神分析会强调心理咨询师需要保持中立态度,所谓的中立态度是指心理咨询师对于来访者的发展可能性抱有一种不评价,不批评的态度,同时持有积极关注、悲悯心和敏感性。在一般情况里,咨询师最明显中立态度就是不对来访者的任何现实问题作出咨询师认为的指导性建议,也不发表咨询师的任何评价和想法。很多第一次进入咨询室的来访者最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期待得到咨询师的指导或者建议,他们认为这是能够帮助自己立即马上脱离当下困境和痛苦。在他们发现咨询师并不能够给出这样的神奇的指导和建议之后,他们就会对咨询师变得失望沮丧,觉得自己花钱不就是为了听专家建议,他们无法理解咨询师为什么要维持中立态度,为什么就不能发表意见和想法,为什么就不能说出个谁对谁错,为什么不能给到建议。但是从精神分析理论角度来看,中立态度却是能够更好帮助到来访者。因为来访者在生活中并不缺乏他人对其困境的评价和建议,那些亲朋好友都会站在各自的角度,发表了各自对于来访者问题的评价和建议。在来访者选择进入咨询室的那一刻起,来访者是已经意识到周围亲朋好友的建议是无法更好帮助到自己解决当下问题了,甚至有可能无法感受到亲朋好友是站在自己角度去理解自己。对于来访者而言,来访者更加需要的是,有人能够站在他的一边,陪伴着他。来访者所需要的建议和指导并不是真的要来自于咨询师本身的经验,更多的是希望自己的想法能够得到咨询师重视,咨询师能支持自己,这也是来访者在自己人生经历当中很难体验到有人真的能完全站在自己立场、理解自己感受和想法。因为来访者受到当下问题的困扰后,内心会很渴望得到别人理解和支持,这有可能会导致了来访者内心一直陷入了这样渴望和期待当中,无法为自己的理智腾出空间。而咨询师的中立态度就是为来访者解决困境提供一种无条件的关注和理解的氛围,这会降低因为内心的渴望所造成冲突的强度压力,来访者从而能够恢复自己的理性一面,找到属于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影响我们能力发挥的永远只可能是我们的情绪和心结。这就好比电脑软件程序或者硬件出现故障,我们再怎么有智慧和能力都无法充分发挥出电脑的性能。所以咨询师的中立态度看起来无所为却是大有作为,是在为来访者内心的冲突进行减压,为来访者内心积压的矛盾和情绪找到了一个宣泄口。

读书笔记 ||《妈妈的心灵课》—第二篇/第二十四章

读书笔记《妈妈的心灵课——孩子、家庭与外面世界》THE CHILD THE FAMILY AND THE OUTSIDE WORLD第二篇:家庭与小孩/第二十四章:偷窃与撒谎父母在面对两三岁小孩子翻妈妈的坤包拿妈妈的钱时,或许会觉得孩子只是顽皮,表示对妈妈的爱。在孩子四五岁的时候,如果孩子还是如此顽皮,甚至偶尔会偷偷拿妈妈的钱去买东西,那或许父母会认为孩子在做贼了,偷东西了,这就会让父母变得很恐慌了,害怕孩子开始学坏了。但这样的行为真的表示孩子内心是想做贼了?其实连孩子自己也说不清楚为什么自己就想偷偷拿钱买东西了。但如果强迫孩子要坦诚,这就会让孩子在父母压力下变成撒谎者了。其实温尼科特会认为,小孩子的偶尔偷东西行为其实是在满足主观全能感,随着孩子成长,孩子需要开始接受客观现实,主观全能感逐渐会有所丧失。而孩子在婴儿时的全能感,认为自己创造了妈妈,也会逐渐因为客观现实,这是母亲给自己的喂养,自己需求的满足需要依赖母亲的配合。如果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给予孩子的关注很少的话,孩子就会尝试重新为自己创造主观全能感的体验,而偷钱买东西就有会是孩子为自己创造想要就能有的满足。这种是由于很原始爱的冲动所驱使的,孩子更不可能详细描述表达出来。孩子其实有很多时候因为内在矛盾冲突或者内在渴望的影响,总会不由自主地采取一些行动来缓解内在给自己造成的压力,但这部分也就更难被孩子言语化。要想到成年人有时都很难很好地描述表达自己内在感受,更何况心智化发展远远比不上成人的小孩子。所以有些家长父母总是急于让孩子解释清楚,这无疑是增加孩子表达的难度和内心的焦虑压力。我会觉得温尼科特从他对孩子以及母婴关系观察和临床实践中,意识到了孩子会用不正常不合理行为来满足内在正常合理的需求,特别是孩子从周围中得不到满足。要知道,没有哪个孩子就是天生坏孩子,骨子里会是坏,而坏只能是学来的。Apart from their having met with thieves, people may find themselves very definitely upset at the very thought of thieving, because of battles they themselves have fought over their own thieving tendencies in their own childhood.小孩子会真的想去做小偷吗?温尼科特会认为,小孩其实最开始会对自己内心想做小偷的想法是很忐忑不安的,因为做贼是会和自己良心产生很强烈冲突,但小孩又不知道自己又能如何去缓解自己内心需求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小孩之所以选择做贼背后的心理动机不是我们大人思维这么简单,小孩不是光为了偷东西满足物质欲望。相反,对于孩子而言,孩子需要的是心理世界的充实和满足,所以孩子小偷行为事实是为了满足更深层的心理需求,这样的心理需求更是指向我们内心都渴望的关系。 这也是老温在这篇文章要去论述的问题,小孩子最开始偷东西真的只是为了寻找爱,寻找“妈妈”。只是在大人一而再再而三地误解了小孩的真实内心动机后,小孩才开始真的觉得自己是天生的小偷,内心对爱深深的需求被埋进潜意识内,这才这么一步步走上“无意识地追寻爱”的犯罪道路。This painful process is what is called disillusionment, and there is no need actively to disillusion a small child; rather can it be said that the ordinary good mother holds back disillusionment, and allows it only in so far as she feels the infant can take it, and welcome it.孩子在出生时就会形成了全能感,觉得是自己的渴望和需求创造了乳房,创造了妈妈。但是随着孩子成长,孩子需要开始面对外部世界,面对自己的全能感只是一种幻想,开始需要接受现实妈妈的局限性,妈妈也有自己的需求,妈妈不可能随时随地地去满足自己全部需要这些现实,这也就意味着孩子在开始接受幻灭过程。这一过程中,孩子会有着很痛苦经历,这却是不可避免的过程。如果缺少了这一痛苦过程,孩子无法合适地去对待外部世界,过度地沉浸在自己的内在心理现实当中。而母亲的作用会是很大,这需要母亲能够提供抱持环境,耐心等待和帮助孩子渡过这一艰难时期。这就好像分娩一样,如果害怕孩子在生产过程会很痛而不让孩子出生,或者想尽快渡过这一时期而让孩子过早地来到这世上,那对孩子只会是弊大于利。A two-year-old child who is stealing pennies from mother's handbag is playing at being a hungry infant who thought he created his mother, and who assumed that he had rights over her and her contents.两岁的小孩从妈妈的坤包里偷零花钱,这就好像饥饿的婴儿觉得是自己的饥饿创造出了自己的妈妈,从而感受到全能感的存在。这对于很多成年人而言很难去理解这一部分,毕竟我们的逻辑思维当中偷盗是一件不好事情,会受到惩罚的。但是我们如果仔细去感受一下自己身上的自信,我们会发现自己身上的自信是起源于这种全能感的,也就是只要我愿意,我想,我都可以达成。这就意味着两岁小孩偷的并不是钱,而是试图通过这样的行为让自己觉得妈妈是属于自己的,自己只要有想法,自己都能够从妈妈那里获得满足的,孩子是通过这样的偷零花钱行为去满足自己的全能感,满足自己依然能拥有妈妈,依然能拥有妈妈对自己的爱和关心。Parents who feel they must get to the bottom of these acts, and who ask children to explain why they have done what they have done, are vastly increasing the children's difficulties, which are already intense enough just then.不仅仅是面对小孩偷东西行为,面对孩子生气之类等等行为,面对很多家长不明白之所以然的孩子行为,家长都会想知道孩子究竟是咋样的,究竟是咋回事,究竟都干了撒,希望孩子对自己坦诚一切。这当中很有意思,做为一个成年的父母很多时候都无法很好完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却要求一个心智化完全比不上自己的孩子来清晰完整地阐述自己,这未免有些强人所难了。这只会增加孩子去表达自己的困难,孩子本来对自己做的一些事情就有很强烈的感受体验了,再加上在父母强烈要求下还表达不出来,自己的负面感受就只会不断被叠加。这也是为什么孩子会选择撒谎,说一些父母期待的答案,因为撒谎能够让父母停止这样的逼问,但却让孩子失去了和自己内在体验更好地链接,成为习惯性的撒谎。而父母能做的是多学习心理学,通过了解自己来了解孩子,不要只看到一种可能性,要看到孩子不合理行为背后肯定会有某些很正常合理的心理动机,我们需要给到孩子宽松抱持的环境去帮助孩子表达探索。One can say that a mother feels no strain when her small child is stealing from her, as she would never dream of calling this stealing, and she easily recognizes that what the child is doing is an expression of love.其实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去翻妈妈的手提包,妈妈也不会觉得那是一种偷东西行为,只会觉得那是孩子对自己好奇,和自己接近,换另外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等等。所以是什么原因让父母在面对孩子大一些的时候偷零花钱的事情,就会觉得很紧张,觉得孩子在犯罪?孩子也许只是在换一种方式来缓解自己思念父母的焦虑,缓解要去面对自己的分离焦虑,父母如果能够尝试给到孩子合适的理解和支持,从合适角度去和孩子互动,这是能够帮助孩子去解决偷东西行为。做到这个前提是父母能够有一颗宽广的心,能去包容孩子的种种折腾,愿意给到孩子帮助去面对真实的自己。
加载更多
高中,想处一个能同生共死的兄弟,他说不会想那么多?
2019-07-18 回答

查看全部

缘起缘灭,不是每段关系都会完全合适自己,不是每段关系都会自始自终的好,不是每段关系都会有happy ending。但每段关系都会是我们成长的课堂,让我们学会如何和别人相处。

从你的描述来看,我会觉得有以下这些方面的问题:

首先,你给了对方你能给的,但这是对方想要的吗?不是付出都是有效付出,对方无法接受的东西,你塞再多只会让对方排斥。而你只是一味地和你想象中的那个人相处,并不是和现实的他互动。

其次,每个人在心理层面都有自己的人际关系距离。很明显,你们彼此对关系距离的定义都不同,你想靠得很近,但对方是想保持一定距离,这只会产生距离。

其三,你要以你想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别人,而不是你对别人如何别人就需要对你如何。要知道,你愿意给予是你的权力,你问心无愧,但对方也有拒绝接受或者不回报的权力。在你的给予是想从对方那得到回报时,你的给予只会成为彼此的压力。

其四,他是这世界独一无二的存在,但这世界只有他才能成为你共患难的兄弟吗?我们最终要面对的是再好关系也有从我们世界离去的那一刻,你不愿意打开你的世界接纳更多善意,你就越无法去面对事实,合适地与对方相处。

收起
明知不合适和前男友分手后一直想去他那里找回安全感?
2019-07-15 回答

查看全部

从小成长的家庭的确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影响,不管是在自己生活,还是在亲密关系里。这有可能会导致我们在亲密关系中会重演曾经在成长中遇到过问题,从而让我们当下陷入了过去泥沼里,或者让我们当下情绪和感受不断叠加把我们困住。

现在的你提到了你面对情感的困境,但给到我的感觉是你都只是在陈述事实,并没有提到你希望解决的问题。这会让我有所猜测。

1,你是否希望通过表达自己当下的痛苦和纠结,只需要得到大家的安慰和包容?
2,你是否希望只需要陈述事情,就能让别人明白和了解你的困惑,从而给到你指引?
3,你是否即使面对自己都怀疑自己当下选择的情况下,你内心仍然害怕去面对这些问题?
4,你是否现在依然不知道自己要解决怎么样的问题?
……

面对你所陈述的事情,从心理层面会有很多的假设,但什么才是你所需要的,才能帮助你去解决你真正想解决的问题?

如果这些问题没能帮你去理清自己在情感中的困境,或许你需要进入咨询中在咨询师帮助下更好地去探索问题和解决方法。

收起
是否每个人内心都会有一部分是没有完全长大的?
2019-04-17 回答

查看全部

首先很肯定的是,每个人都有没有长大的那一部分,因为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总会留下很多岁月的痕迹,我们会把有些保留称之为童真,这是难得可贵的保留。但不同的人保留的未长大部分都会不一样,有可能是我们小时候未满足的心结。
毕竟我们内心的成熟只是相对而言,这不像是煎牛排那样有技术指标来区分几成熟,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成熟是指我们社会化程度比较高,能够更好地去适应生活和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我们的内心发展就如同我们机体一样,不是同步成熟,损耗也不是同步的,有可能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很成熟,但有可能在别的方面我们就很不成熟,任何一部分出问题了都可能会导致我们整体出问题。所以内心完全成熟的人,那只有在宗教里才能寻觅得到了。
同时一个成熟的人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可以处于成熟状态,因为我们情绪和感受都是有起伏的,我们每天遇到的问题都是不同,对我们的刺激影响程度也都不一样的。有时我们在大悲大喜的场景下,我们就可能退行,变得很不成熟了。

所以追求成熟究竟有没意义,就在于你个人的想法。我个人觉得如果能帮助你更好享受生活,那未尝不可。但如果追求成熟给你生活带来了负担,甚至出现负面影响,那或许不要也罢了。

收起
25歲男生,我們這個社會病的很嚴重吧?
2019-04-17 回答

查看全部

你的困惑没有错,你说的现象也是事实。但是问题是现在我们当下更应该先关注些什么问题才能更好地有利于自己走出困境?
首先,看到当今社会的问题的重点是让我们看到,一是我们自己能够如何去改变现状,并不是期待别人来为自己去改变社会现状;二是在当下的大环境当中,我们能做些什么或者能寻求到怎么样资源来帮助自己改变自己的生活。
其次,你现在的关注点如果全放在社会问题,会不会让你所有不满和怨恨都归结在社会问题上,最终导致了你的无力感会不断被叠加?因为改变大环境比起改变自己更是一个漫长过程,而你的不满又不会如此迅速改变现状。
其三,你即使是要改变这些社会问题,前提是你有足够能力,你自己有办法让自己过得好了,你才能更有力有办法地去改变这个社会。
其四,从你的叙述来看,你内心对自己当下的状态是有很多不满和愤怒的,而我们也需要对这些情绪进行处理,需要找到合适的社会关系,比如亲朋好友,心理咨询等,来支持着自己更有力地去面对未来生活的困难。
毕竟25岁的你的未来是有无限可能的,相信现在处于困境中的你可以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合适的帮助支持下,你一定会拥有自己更广阔的生活。

收起
有男友准备结婚了,但感觉自己太滥情了怎么办?
2019-04-17 回答

查看全部

首先,你对男生有好感,这说明了你是一位正常女性,各方面功能都正常的女性,这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其次,单纯的内心喜欢和真的去和别人暧昧是两回事的,如果想想都不允许了,是不是得把人逼着去做了呢?所以单纯的内心喜欢是件很正常的内心活动,重要的是你愿意真心和男友在一起。
其三,你对待网友的态度和对待物件的态度,和你对待感情的事情可以是两回事的,并不用混在一起做对比,我觉得你男友也不会去吃那辆自行车的醋。重要的是你能划清爱情和别的关系的界限,和别的男性相处能保持合适的交际距离。
其四,你和妈妈的关系的确是存在问题,但是这问题又怎么会影响到你对你和男友关系的态度呢?这或许需要进入咨询当中,深入地去探究才能更好地帮助你。
其五,从你所描述状态来看,似乎你对于婚姻有很多的顾虑和担心,似乎还在自我怀疑着,才会让你在准备结婚时有这么多思虑。尝试去寻求一些合适的帮助,比如亲朋好友,咨询师等,来帮助你去面对自己内心的担忧。
不管怎么样,现在当下的问题正是帮助你做好准备去面对接下的婚姻生活,也是你内心成长的机遇。相信你能行的!

收起
同父异母的小20岁的妹妹,毫无感情
2019-02-27 回答

查看全部

在你谈及自己和家里人关系不好,难以沟通时,你为什么会提及比你小20岁同父异母的妹妹呢?这两者之间有怎么样的关系?我的猜测是因为这个妹妹让你觉得更加得不到父母的关心,让你觉得更难过,更孤独了。或许你可以尝试和你的生父母去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让他们知道你内心的渴望和想法。

不管如何,什么事情或者想法让你无法开心,你需要的是解决这样的事情或者想法,这样你才能变得开心起来,否则问题没有解决,你心里就一直有一块大石头。

收起
36岁的孕妇,又一次从梦中惊醒,因为梦到逝去的父亲
2019-02-27 回答

查看全部

爸爸虽然在你生命中留下很多不好的记忆,让你内心对于爸爸是充满了恐惧和害怕。但是你依然在心里是期待着爸爸好好爱你的。再加上爸爸的去世,这更加让爸爸成为了你内心的很大一个心结。
从你的梦里也同样能反应出你内心对于爸爸是有很多话或者感受想去表达的,但是说不出来,这同样也会给你带来影响。
现在的你正处于怀孕这个节骨眼上,忧思是避免不了,但是过于忧思又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所以建议你尝试找一个合适你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这是确保你在心理上是能找到安定感,先放松地有信心地渡过孕期和围产期。在咨询中,等时机合适了再去处理爸爸在你心中的那个心结。

收起
大学专业没学好,毕业后学习也学不进去?
2019-01-27 回答

查看全部

你不喜欢的东西,又没有目标的事情,你又怎么可能有动力去学习呢?与其花时间在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上,你为什么不尝试多花点时间和精力去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呢?

收起
错失了改变命运的机会,父亲的付出也白费了,后悔莫及
2019-01-27 回答

查看全部

你对自己的未来都没有想法,你只是随心而去生活,你又怎么会想明白自己是否要把握好每个选择机会呢。所以现在的你同样也是在面临一个选择,是继续懊悔自责,还是去努力尝试在生活工作中寻找自己的理想目标?

收起
结婚前应该做的事有哪些?
2019-01-27 回答

查看全部

考察的前提是你必须找到一个男友,而且你也接触过男友的家人。而且生活就是会遇到很多问题,只有夫妻二人齐心协力才能更好面对解决问题。

收起
加载更多
语音咨询 暂不提供
视频咨询 ¥800/次
面对面咨询 ¥800/次
立即预约
来访者隐私安全
支持取消预约并退款 
咨询师资料100%真实
咨询师入驻 5 轮考核

查看可预约时段

回应时长

我将在收到预约订单后12小时内的工作时间里通过私信和您沟通确认咨询安排事宜,包括但不限于咨询知情、时间设置要求、咨询方式、地点等,请您注意私信回复和查看。

可预约时间

北京时间周一到周六10:00-22:00,可在主页上选择合适时间段。新来访者首次预约需提前24小时,新来访想预约当天咨询或有特殊要求需先在私信上和我协商确认。

若变更预约

若因为不可抗力需要变更/取消已协商好的咨询预约,请务必提前24小时通过私信或者以文字形式联系我协调调整时间。否则咨询将如期开始,并正常支付咨询费用。

爽约/迟到

若没有提前24小时以文字形式与我协商时间调整,并爽约/迟到30分钟以上,则默认此次咨询已经完成,并正常支付咨询费用。

私信

杨湛德一条私信

取消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