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2022 年 04 月 29 日在壹心理收到第 1 封感谢信
至 2025 年 02 月 20 日共收到 22 封
匿名
2025-02-20
谢谢老师的耐心倾听和建议,分析全面且中肯,感谢。
匿名
2025-01-05
专业的无可挑剔
匿名
2024-06-30
陪伴成长的感觉非常美好,值得体验!
匿名
2024-06-09
感觉很好
匿名
2024-05-07
非常非常专业
匿名
2024-02-07
很ok
匿名
2023-12-09
体验到了人本主义取向风格咨询的真诚,共情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接纳,很棒,谢谢
匿名
2023-11-01
非常感谢吴老师的陪伴,体验到了很多的理解和支持,第一次做咨询就遇到这么专业的咨询师,感觉自己很幸运!
匿名
2023-07-31
柔和,同理心很强,能够一针见血提出建设性建议,引领方向。
2023-06-26
第一次视频咨询,吴老师很耐心得倾听,尽管我很急迫想要得到答案,但咨询需要循序渐进,给自己点时间慢慢来,勇敢尝试吴老师给的建议。
加载更多
已全部显示
于 2022 年 03 月 07 日在壹心理回答第 1 个问题
至 2022 年 04 月 13 日共回答 10 个
39岁,宝宝8个月,职场如战场么?我却连连想逃亡
2022-04-13 回答
答
查看全部
你现在是不是感觉很挫败?好像都没有自信了? 你已经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的选择? 你感觉很焦虑,也很迷茫? 你的宝宝八个月,可能刚刚开始认生,也是特别需要妈妈的时候,估计你的育儿压力也不小吧?有家人来帮忙吗? 你当了代班小组长,你在工作上一定也是很认真负责的,所以才得到领导的认可。只是现在,每次分配任务你已经去查了资料做了准备,“但是每次讲的时候领导不满意 总打断安排另一个人来讲”——那时候你是不是感觉特别挫败、感觉不被认可?同时感觉没面子,有种羞耻的感觉? 你手下的人“大部分只有领导在的时候才都把自己藏的东西表现出来”,是不是感觉自己管理能力不够,没有得到手下的人的认可,也有一种无力的感觉?已经开始怀疑自己适不适合干这行了? 而且,我注意到,你标题里写的是39岁,正文里写的是30岁,是不是30岁的你,现在已经有了39岁的心态了?
现在回家要做一个好妈妈,在工作上又要做一个好员工、好组长,真的是很不容易! 那么现在,回到30岁的你,从现在开始,可否给自己“允许”? 允许自己慢慢学习,允许自己慢慢成长,允许自己休息,允许自己放松地玩…… 同时,在工作上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到成人状态,如果再遇到领导“安排另一个人来讲”,你可以允许自己带着挫败感,带着焦虑,接纳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同时就事论事——好,既然领导安排另一个人来讲我准备过的同一个内容,提供了一个榜样?这不就是学习的好机会?! 你可以认真地听这个人讲,看看ta是否真的讲得比自己好?怎么好?好在哪里?你可以向ta学习的是什么?在哪方面,你可以改进并超过ta? 每一个挫折,都是一次学习和改进的机会;如果没有失败和犯错的机会,一个人是无法成长的。 “所有打不死你的东西,都会使你更加强大!” 同时告诉自己:我可以慢慢来!我允许我自己慢慢来!
一个人在外地又没有朋友,工作做的很煎熬怎么办?
2022-04-13 回答
答
查看全部
你被派到外地工作,没有朋友,工作做的很煎熬,是不是有种“无依无靠”的感觉?
同时,是不是感觉到焦虑、抑郁,甚至是害怕? 首先,从你的工作来说,做监管的工作,你和被监管的单位,也许是即对抗又合作的关系。 对抗的意思是,你监管他们,他们是被监管的对象,这是工作性质决定的。你需要表现出你的“强势”和“理性”,敢于“得罪人”:一方面要表现出控制型父母状态,要表现出自己的权威感;一方面又要就事论事,想办法解决问题,遇事沉着冷静,想办法得到自己工作必须得到的资料。 合作的意义在于,你的监管的目的,也是要帮助被监管的单位提高(产品或工作)质量吧?并不是硬要挑错,也不是要把他们的事情砸。你是要用监管的方式来帮助他们的,你是来和他们合作的。同时,你的监管也需要他们提供相应的资料,需要他们的合作,才能完成。所以这需要更多的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成人状态。 似乎你在和他们合作的过程中,更多表现出了儿童状态(“拿他们也没办法”“他们在后面说你坏话然后再领导面前抹黑你”):无力、挫败、愤怒……你是不是感觉自己是个无力的受害者? 现在你感觉“难熬和无聊”,已经有想辞职的想法了,内心是不是都感觉很煎熬? 你可能要好好思考一下,或者调整自己的状态,调动自己的父母状态和成人状态,和对方负责人多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摆明你的立场:你是来帮助他们提高质量的,不是来拆台的。用各种办法,该要的资料一定要到,该检查的项目一定要检查到。 或者你需要考虑一下,这个工作是否真的适合自己,自己的通常表现出的心理状态,是否适合这种需要表现强势的工作。如果是这样,30多岁了,换工作的确需要很多的考虑,也慢慢来思考这个问题了 第二点,特别重要的是,没有朋友的问题,会让你在任何工作压力下得不到支持。 没有朋友,是没有当地的朋友吧? 原来的朋友呢?可不可以不时打电话吐吐槽? 家人呢?可以向他们倾述或求助吗? 但从你的描述中,似乎你内心的感觉是,既没有朋友,家人也无法提供任何帮助。 朋友和家人,是我们的“社会支持系统”。没有人可以作为一个孤岛,还能轻松的活在世界上的。这可能是你要发展的地方。
一定要发展自己的亲密关系,找到足够多足够好的朋友,甚至更亲密的关系,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才行啊!
注:以上“心理状态”理论,来自人际沟通分析学,可参考《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我好,你好》《今日TA》等书
你对我百般注解和解读都不构成万分之一的我
2022-04-11 回答
答
查看全部
题主你要问的问题是什么?
以上的文字,通篇一个问号都没有。标题“你对我百般注解和解读都不构成万分之一的我”也像是“观点”,而不是问题。
这篇文字,你是不是想要表达你的愤怒?
我不知道在情绪中的你,有没有耐心看看以下的分析?===============================================如果从文字本身来看,似乎你在这里的沟通方式,和你同前男友的沟通方式是一样的——如果你没有说清楚,对方当然不知道你在表达什么!
比如片段一
你说“你最近怎么工作这么忙了”,这句话至少有三种可能的语气,一种是质疑,一种是简单的疑问,一种是埋怨——那么你当时的语气究竟是什么呢?
似乎从后面一句“那你就歇歇跟我聊会天呗”,才能看出,你的语气中,以上三者都不是,而是“渴望”——当你说“你最近怎么工作这么忙了”你的意义其实是“我想和你聊天,你能陪陪我吗”——是这样的吗?
可是这个语气在文字聊天时,没有人能准确看出来的。
这个对话里存在着一种隐藏沟通,而且这里“心理层面”的信息——“渴望的语气”——完全没有传递出来,所以对方get不到。
片段二
你问“你们那一天做几次核酸”,你的语气是什么呢,是关心?是简单询问?或者想核对“有的地方一天两次”的传闻?还是其他……
你前男友的回复“一天一次还不行”,这里最后似乎少了一个字“吗?”似乎是在反问你。
后面一句“一天两次脱了裤子放屁多次一举有毛病”,你感觉是在贬低你吗?你把这段文字贴上来的目的,是前男友的回复,你看着很不舒服?
这里又是隐藏沟通,问题和片段一 一样。
片段三
我:你想找个哄着你的嘛?(这里语气,又是不明确的。而且你问这句话时,是不是又隐藏着一个心理层面的信息?——这个隐藏信息,就相当于挖了一个坑)
前男友:谁不想,谁会想找个母老虎(前男友是按字面意义来理解的——掉坑里了)
我:你是说我是母老虎?(你在这时是不是感觉到愤怒了?——这里开始离题的交流了,隐藏信息似乎显露出来,当你问“你想找个哄着你的嘛?”你真正的意思是不是在问“我没有哄着你,你还要我吗?”,是在问这个问题吗?还是另有含义?)
前男友:你不是母老虎你是精神病,你问的问题也是有意思就跟问1加1等于几一样,那都知道等于而。(前男友似乎愤怒了,他意识掉到你挖的坑里了)
我:..... 那你找个母老虎去啊(这里又是离题的交流,你开始感觉到更加愤怒了是吗?)
大致就分析到这里。
●一点建议非常建议楼主好好学一下人际沟通,同时进行心理成长。要跳出“你为什么不理解我”的基于幻想的愤怒。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母婴关系中,就算是特别好情商特别高的妈妈,也会错失婴儿70%的信息。所以,如果我们没有清楚明白表达我们的意思,就会在“隐藏沟通”中,产生一个又一个误会,错失得到真爱的机会。
要想让别人懂你,你得先懂自己;而一个人想要懂自己,了解自己想要什么,又的确需要另一个人的帮助。孩子是在母亲的共情调谐的反应里,了解自己的感受是什么,自己想要什么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需要心理咨询的原因:心理咨询师所受的专业训练,使得他能够充当一个更明亮的镜子(但绝对不是完美的镜子),让来访者照见自己,搞清楚自己内心究竟有什么感受、想法、需要。
慢慢来,搞清楚自己此时此刻想要的是什么,并且清楚明白的表达出来。真爱不是“碰”到的,灵魂伴侣也不能靠虚无缥缈的缘分,相互的理解是在天长日久的相处中,在“恰到好处的的挫败”中慢慢磨合出来的。
注:以上沟通分析部分的主要依据是人际沟通分析学,后面部分引用了自体心理学的理论,有兴趣可以搜索相关书籍。
他对我冷暴力时间越来越长,我们这样是不是分手了?
2022-04-10 回答
答
查看全部
你内心现在是不是非常迷茫?同时对男友很愤怒?
你问“我们这样是不是分手了?”——你是在问“我们这样是不是算已经分手了”?还是问“我们这样,他是不是要(或已经)和我分手了”?还是问“我们这样,我是不是应该和他分手”?……
从你最后的问题“我该怎么办?”来看,你似乎是在问第三个问题“我是不是应该和他分手”,是这样吗?
其实,如果要回答以上所有问题,首先我们都要分析一下情况,同时要看看你内心的想法和感受、渴望。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你们的情况。
你和男友是如何交往的呢?从你的描述来看,你的男友“每次吵架都冷暴力”,也就是说,他在用回避的方式应对你们的情感问题,惯于“降低活性,自我调节”,他的依恋风格似乎是回避型依恋。
而你“动不动提分手叫他滚”,你是不是常常会有很多情绪反应?你常常感觉,只有他人才能帮助自己调节情绪?如果是这样,你可能是焦虑型依恋。
●各种情况下,你内心的想法和感受、渴望是什么呢?
1.男友“说是故意冷落我,想着要过一辈子,想让我心智成熟点。”——这就像当孩子难过得哭的时候,父母说:“你哭就让你哭个够,等你哭累了,你就会变得懂事听话了。”(这一种非常错误的养育方式,只会造成更大的伤害)——请你回想一下,你自己有这样的父母吗?
当你听到这句话时——“说是故意冷落我,想着要过一辈子,想让我心智成熟点。”——你有什么感觉?当听到“要过一辈子”,你是不是有点开心?但看到“故意冷落”,你是不是感觉更害怕了?或者更难过了?
2.你说“因为平时他对我冷暴力习惯了”——你真的习惯了吗?我们如何能习惯被人冷暴力对待呢?还是说,你对此感觉非常无力,对他的冷暴力,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3.你说“我以为自己想着他总总不好,可是现在却每天都开始伤心了,不舍了,每天熬夜,感觉好孤独。”——是不是面对可能的分手,你马上的感觉是:一方面有不舍,一方面觉得孤独,一方面又感觉到难过、伤心,甚至感觉到害怕和恐惧?
你内心还是渴望和他在一起的,是吧?
你不想被这样冷暴力的对待,是吧?
你内心里更加渴望的是:你想和一个真正温暖的爱你的人在一起,是吧?
●几点建议。
如果你还想和他在一起,建议你们一起接受伴侣咨询,找个婚姻咨询师好好谈谈。这一方面我推荐EFT婚姻治疗,因为EFT是聚焦于情绪、以依恋理论为基础的婚姻治疗法,也是目前最有效率的婚姻治疗方法。
如果他不愿意,你们分手了,你重新找一个安全型依恋的男友,当然更直接。只是这需要机会和缘分,而且焦虑型依恋常常会和回避型依恋相互吸引。
再一个就是自我成长,通过学习心理学和做心理咨询,改变自己的依恋模式,让自己的依恋模式改为安全型,这样你自然就会吸引也是安全型的伴侣到身边来。
慢慢来,有希望,有行动,生活就会改变
哭是来源于什么,我发现我很想哭但是哭不出来?
2022-04-10 回答
答
查看全部
题主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是不是又难过又困惑?
题主知道自己“心情很差很难过”,但困惑于自己哭不出来。
哭,一般就是来源于难过、悲伤的情绪(哭得好伤心),有时恐惧也会导致人哭(吓哭了),有时人快乐时也会哭(喜极而泣),还有其他的可能性。
从题主的情况来看,似乎是你“想哭却哭不出来”——你的眼泪没有得到“允许”。
你说“小时候哭太多次了大了就没感觉了”,小时候,是不是时常哭?
你哭的时候,你的养育者有什么反应?你主要和谁一起长大?你哭的时候,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虽然你说“自己很难过很伤心了但是自己脸上还是没有什么”,但是“别人说我眼睛很悲伤很抑郁,然后走近别人别人就说我一走过去就有很大的抑郁感氛围”——也就是说,你的悲伤、难过和抑郁,已经在你脸上表现出来了——你的脸上是有些什么的!你是有情绪的!你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情绪,只是这个情绪不允许用“哭”来表现。
是你小时候的养育者不准你哭吗?比如,直接说“不准哭”。或者,你哭的时候,他们没有任何反应,只有你不哭的时候,他们才会给你一些安抚?
你说“就是哭不出来了,那种感觉找不到”——这里指的是什么感觉?是不是一种“渴望”的感觉,渴望被看到,被安抚的感觉?
也许,你曾经做过一个决定:我再也不哭了!以后遇到再难过的事情,我也不会哭!
如果你能找回“渴望”的感觉,你可能就会允许自己哭了。或者你找到你在什么时候,做了不哭的决定,你也就可以做一个“再决定”,允许自己哭。
也许你也可以直接在镜子里对自己说:你可以哭,你可以让你的难过你的悲伤让别人看到,你可以渴望一个人来安抚你。
注:以上分析来源于人际沟通分析学,特别是人生脚本理论。
无法认清人的行为是善意恶意,如何确定自己的三观呢?
2022-04-10 回答
答
查看全部
遇到类似人际关系的事情,题主是不是总是感觉到又愤怒,又困惑?
愤怒的是,自己的确感觉到不舒服,感觉到被侵犯,或者被欺骗、被利用;困惑的是,内心里总有另一个声音,“可能……”“我不应该……”
“内心的声音”来源是我们内心不同的自我心理状态,其实我们内心里都有至少三个自我或者说自我心理状态,一个是儿童自我,一个是成人自我,一个是父母自我。
儿童自我心理状态,是我们表现得像我们小时候一样时。
父母自我心理状态,是我们表现得像我们的父母或父母形象的人那样时。
成人自我心理状态,是我们的表现是此时此地的,可以很好的应对现实的一种状态。
每一种自我心理状态都包括一套相关的认知、行为和感受,比如当我表现出儿童自我心理状态时,我会像自己小时候那样思考,也像同样小时候的那个时刻那样去感受,像那样去行动。
回到你的问题,当你觉得“他这样让我很不舒服,我很讨厌他的这种行为,他很烦之类”,这似乎是你的儿童自我或成人自我的声音——你感觉到不舒服,这时似乎是你的儿童自我在起作用。你能感受到自己的感觉是不舒服的,这是你的成人自我。
判断某个具体的时刻,我们究竟是表现出哪种自我或自我心理状态,需要和我们内心的具体感受去核对,所以我也一直用“似乎”“可能”。
你内心的另一个声音“他人的:可能他有隐情,他不知道我现在不舒服,他是无意识的,我不应该责怪他之类的。”——小孩子是很难换位思考的,所以这个声音,也许是父母自我的声音,同时又有点像成人自我的。
像“应该”这样的词,是典型的父母自我的用语,因为我们小的时候(长大以后也是),父母常常对我们说: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
“可能他有隐情,他不知道我现在不舒服,他是无意识的”——这种可能性当然是有,这有点像成人自我的声音,但成人自我是一个此时此地能够解决问题的自我,如果的确是成人自我的声音,就会去观察和核对自己的想法或猜测是不是对的,也就是,具备实现检验的功能。如果只是想“可能他有隐情,他不知道我现在不舒服,他是无意识的”,而没有去做任何核对的工作,我猜测,这可能是你的父母自我的声音。
所以,你困惑的来源是,你的成人自我似乎被你的父母自我污染了。
因为那个“可能他有隐情,他不知道我现在不舒服,他是无意识的,我不应该责怪他之类的。”既像父母自我的声音,同时又像成人自我的声音,这使得你的判断力受到了污染和损害。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去污染”首先,确定这个声音的来源,——“……我不应该责怪他”这句话,究竟是哪个父母自我的声音呢?是你爸爸常常会这样对你说?还是你妈妈?还是你小时候的哪个养育者?
恢复成人自我,如果我有这样的想法“可能他有隐情,他不知道我现在不舒服,他是无意识的”,我能否直接或间接的去核对?比如,一个人A让你觉得不舒服,你可以直接问A:你为什么这样对待我?如果有旁观者B在场,你也可以问问B:A这样对待我,我觉得不舒服,你觉得他是在侵犯我吗?你也可以问问认识A的其他朋友:A这样对待过他们吗?他们有什么感受,是怎样认为的。……等等,各种方式来进行现实检验
还有一种可能是,“可能他有隐情,他不知道我现在不舒服,他是无意识的,我不应该责怪他之类的。”是你的“适应型儿童状态”的声音。“适应型儿童状态”,是我们小时候面对父母形象的人的时候,形成的一种儿童自我心理状态(还有一个对应的自我是:自由型儿童状态)——如果是这样,就是你的“适应型儿童状态”污染了你的成人状态。
总之,一个是追溯声音的来源,一个是保持成人自我,进行现实检验,慢慢你就能确立自己的三观,知识怎么去评判事情。
如果这样还是不行,说明你现在的人生脚本,决定了你的朋友圈和父母都会用相似的方式对待你,你需要找个专业的局外人,比如心理咨询师来好好谈谈了。
注:关于“内心声音”的理论来源是人际沟通分析学,是由创始人埃瑞克•伯恩提出的。最近有本书讲的就是这个,可以看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抑郁多年现在痊愈,不太相信自己,如何走上生活正轨?
2022-04-06 回答
答
查看全部
题主似乎一方面很高兴,因为多年的抑郁现在已经痊愈了,一方面又不太相信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是不是对于以后的生活感觉很迷茫?同时也感觉到无力?
抑郁一方面有症状层面的,一方面还有人格和人生脚本层面的。两个方面也会相互影响。
题主所述抑郁的痊愈似乎是症状方面的痊愈。人际沟通分析学认为,人的改变有四个阶段:社会控制、症状缓解、移情治愈、脚本治愈。
能够实现症状缓解已经是很不容易了,相信题主已经走过了一段艰难的治疗经历。
移情治愈是指,来访者对咨询师的正向移情,使得来访者把咨询师“放在心里”,遇到什么疑难问题,就会想“××老师会什么说”,就好像有一个随身的心灵导师,随时随地的给予所需要的指导。这个阶段好的一面是来访者觉得生活有支持了,恐惧和无力感减少了。不好的一面是,来访者觉得自己还是需要另一个人的帮助,即使这个人是在他的脑子里说话——所以成功、功劳不全然是自己的。
脚本治愈就是走出原来抑郁、焦虑、痛苦……的人生脚本,过上彻底新的生活。这时候来访者内心里已经没有咨询师了,因为他可以做自己的“父母”,可以自我指导,自我安抚。来访者已经意识到,自己小的时候,如何在父母的影响下做了一些影响自己一生的早期决定,比如不能高兴,事情一定要从负面来看,不能成功,不能亲近别人,不能有任何感觉。当来访者做出真正的“再决定”之后,他就能打破脚本,以自己的成人状态来面对整个世界。
实现脚本治愈也就实现了人格的改变,同时还能预防抑郁症的复发,因为来访者已经能够以成人状态来应对生活的压力。
要实现移情治愈和脚本治愈,需要在关系中得到专业的帮助,可以参加心理成长小组(团体心理治疗),或者一对一心理咨询。
自己读书成长也有一定的帮助,比如最近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就是用与脚本理论相关的人际沟通分析学理论写成的。
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吗?
2022-04-06 回答
答
查看全部
题主是不是对这两个问题感觉非常困惑?
这两个问题的确是困扰了很多女性和男性的问题。
首先,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吗?——我们可以从人生脚本的角度来理解一下这个问题。
在1岁前,我们还不会说话的时候,我们就在父母的影响下形成了我们的脚本草案,比如依恋脚本。人生脚本理论的创始人伯恩认为,孩子常常在3到6岁的时候,在一个故事,比如神话故事或者童话故事中,找到自己脚本的原型。
也就是说,而当我们开始学会说话并能够听故事以后,我们会找到或想像出一个故事,以之编制我们的人生脚本。
如果一个女孩有一个美女与野兽的脚本,她一定会找一个野兽一样的男友或老公来伤害自己,而她自己一直期待着这个野兽能变成王子(优质女性也常会爱上渣男有时就是这种脚本)。如果一个男孩有青蛙王子的脚本,他可能会找一个女孩来把自己扔到墙上(比如情感虐待、抛弃),然后他就可以变成王子了。如果一个女孩的脚本是白雪公主,她会一直保持性冷淡,直到一个愿意吻躺在棺材里的女人的王子到来。 如果一个女孩有灰姑娘的脚本,她一定让自己一直扮演受害者。但如果她是一个赢家脚本,她最终会赢,会摆脱受害者的角色;而如果她是一个输家脚本,她会一辈子幻想遇到一个王子来拯救自己,但这个王子是一个笨蛋,连只穿了一只鞋的女孩都追不上。
所以“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可以理解为,你有什么样的人生脚本,你的脚本角色是什么,你就会吸引相应的角色作为伴侣。
大致上说,脚本角色也可以分为受害者(比如有受害者情结的人,下同)、拯救者、迫害者
内心里觉得自己是受害者的(受害者情结),就会吸引拯救者或者迫害者到身边。或者或者外表是拯救者,内心是受害者的,就会吸引外表是受害者,内心是迫害者的人到身边来。反之亦然。
另:优质女性也常会爱上渣男还有几个可能的原因
可能性一:既然是优质女性,她在某些方面一定是比较成功的,比如学业、事业上,因此“无所不能”的全能自恋幻想就会更严重。优质女性爱上渣男可能有一个征服动机:如果我能征服这个渣男,那不就显得我更优秀?也可能有拯救动机:我要把这个男人变成好男人。——这个两个都是美女与野兽脚本
可能性二:有些外表优秀的女性,内心其实非常自卑,所以遇到一个甜言蜜语的男人,不管渣不渣,只要有人爱,自己就会陷入爱河。—— 这可能是灰姑姑脚本。
可能性三:优质女性之前把精力都放在如何让自己更优秀上了,情感经历比较少,比较容易受骗,这也是一种可能。
当然还有其他可能性,这些可能性也可能同时产生影响。
判断是不是脚本的一个最硬的标准是,有没有重复发生。如果这个优质女性,总是爱上渣男——这就一定是她的脚本导致的了,换句话说,这也就是“强迫性重复”。
注1:人生脚本理论是人际沟通分析学的核心概念之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就是根据人际沟通分析学写的。注2:伯恩对人生脚本定义是“人生脚本是童年时针对一生的计划,被父母亲所强化,从生活的经验得到证明,经过选择而达到结局。”
工作中,总会遇到一些冒犯我的人,该怎么办?
2022-03-09 回答
答
查看全部
你觉得对方冒犯了你,你是不是感觉很愤怒?还是觉得委屈、难过?
当你感觉到“总会遇到一些冒犯我的人”时,你可能需要做一下区分,这是现实的被冒犯,还是感觉上的被冒犯。
如果你在一个崇尚狼性文化的企业里,或者企业内部、外部都是竞争性很强的氛围,这时,相互的冒犯可能会是常态。这种情况下,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绪、需要,适当的反击,回怼回去,维护好自己的边界,让那些冒犯你的人知道,你不是好欺负的;或者让那些情商低的人知道,和你交往,得放聪明点。如果你目前做不到反击,你就需要想一下,这样的企业氛围是否适合自己。
如果环境本身并不是这种竞争性或攻击性的,你就需要核对一下,在相同的情况下,别人会觉得被冒犯吗?你可以问问旁观者,或者拿自己遇到的冒犯的具体事情问一下身边的同事、朋友,看看他们觉不觉得被冒犯。如果他们也觉得,那还是环境的问题,属于现实的被冒犯。应对方式和上面一样。
如果你举的例子,身边大多数人并不觉得被冒犯,几乎只有你自己觉得被冒犯了,这时你需要想想,为什么同样的情况,别人没有觉得被冒犯,而我有这种感觉呢?这种情况属于感觉上的被冒犯。
感觉上的被冒犯,意思是,遇到某种情况,你感觉很愤怒,情绪反应在先。于是你的大脑就为这种情绪反应来找理由:我愤怒,是因为他冒犯我了,他情商很低。——这就是一种所谓“扭曲的感受”。
根据人际沟通分析学,人的感受分三种,真正的感受,扭曲的感受,真实的感受。
你常常会感觉到某种感受,或者是某种情绪,比如愤怒、难过、恐惧、高兴、妒忌……或者是某种身体感觉,比如背痛、头痛、胸闷……你“真实的”感觉到这种感受,这都是真实的感受。
但有些真实的感觉是能解决问题的,是“真正的感受”,有些只是在成长过程中,被原生家庭所强化的,是扭曲的感受。
真正的感受,比如真正的愤怒,是要解决一个正在发生的侵犯;真正的恐惧,是帮助你应对一个将要发生的危险;真正的难过,是帮助你从刚刚发生的创伤中走出来;真正的背痛,是提醒你最近身体姿势已经影响到你的健康了……
扭曲的感受,却是无法有效解决问题的感受,这是你在成长过程中,在原生家庭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能够获得安抚的感受。
比如有的人容易难过,容易哭,因为她一难过(扮演受害者),就有人来帮她(拯救者上场),难过还能使迫害者感觉到内疚——所以扭曲的“难过”好像也挺有用的哦。如果一个人形成的扭曲的感觉是难过,那么遇到任何事情不顺的时候,她都会真实地感觉到难过,但这是一种扭曲的感受,她某一刻真正的感受,也许是恐惧或者愤怒。
回到感觉上的被冒犯问题。如果同样的事情,你感觉到被冒犯,而其他人并不这样觉得,这有可能是你感觉到愤怒了,这种愤怒的下面,是不是有挫败感,或者无力的感觉,还是恐惧的感觉?也许这才是你真正的感觉。
体会自己真正的感觉,并根据真正的感觉去有所行动,解决问题。
想要了解自己扭曲的感觉是什么,可以问自己“当事情不顺的时候,我常常有什么感受”。我们要接纳的是真正的感受,要觉察和分析扭曲的感受。
判断一段感情能够结婚的标准是什么?
2022-03-07 回答
答
查看全部
似乎你对要不要结婚感觉有些迷茫?
我结婚18年了,也算是一个过来人。现在从事心理咨询,同时关注亲密关系问题,也许可以分享一些经验和知识。
关于时间的长短的问题,长和短都是相对的,有青梅竹马十几年,最后结婚的。现代年轻人恋爱半年一年结婚的也很多。
所以不在乎外在有多少年,在于你内心的感觉。你觉得长了,那就是长了。你内心觉得还很短,相处时间不够长,就不算长。
关于可以结婚的标准问题,结合爱情三元素模型:激情、亲密和承诺,结婚主要和承诺有关——要不要结婚,就是要不要相互给出一个重大的承诺。如此,结婚的标准也就有内在标准和外在标准。
1)内在标准,比如你自己是否爱对方?是否也觉得对方爱自己?觉得这个伴侣是否可靠,是否安全(与对方有稳定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否相信和ta可以长期相处(以年为单位)——你自己是否愿意给出这样的承诺。对是否愿意。——两个人都愿意长久在一起,当然就是结婚的首要标准。
如果双方当中有一方觉得不确定,不确定的一方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你未来5年、10年、20年后还与眼前这个人在一起,你分别有什么感觉。如果你的感觉是正向的,比如亲密、幸福、安全、踏实、温暖……也许可以考虑和ta结婚。
如果没有感觉,或者是负面的感觉,那就得再相处一段时间再说。
2)外在标准主要是和物质条件、家庭关系有关。
比如你对结婚有没有物质方面的要求,是不是一定要买婚房?多大的?谁家出钱?还是各负担一部分?伴侣的父母好不好相处……这些说起来是外在的,似乎是客观的东西。其实也比较主观。因为一个人在意的东西,另一个人可能毫不在意。
而且这些都可能成为“标准”,比如有男孩就觉得自己不挣到100万就不结婚,100万成了标准。女孩觉得没房没车就不能结婚,这时房子车子也成了标准。
还有生孩子的问题。结婚和生孩子绝对不是同义词
我结婚的时候很年轻,还在读研,当然当时就没想过马上要孩子。所以结婚和之前同居,除了有个证,感觉上没有任何区别。但有了孩子之后,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务量增加三倍,支出也成倍增加。
所以一定要把结婚和生孩子作为两件事来考虑。
总之,要不要与对方结婚的标准是:你们两个人都要跟随内心的感受,安全感、笃定感非常重要。而且两个人都是主体,不要把自己,也不要把对方当工具。
已全部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