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边缘型人格障碍(BPD)要以「自我毁灭」的方式表达攻击性?
BPD的攻击性向内模式,其根源无一不是源自环境的压抑。
BPD的攻击性向内模式,其根源无一不是源自环境的压抑。
如何才能找回自己的“攻击性”,找回自己的活力与生命力?
我们好像习惯了把语言当作获取利益的工具,却忘了在最初学说话时,只是为了叫一声“爸爸妈妈”。
每次生活中遇到蛮不讲理的人都会特别生气,难以释怀,反复吐槽,情绪很难平复,比起别人遇到同样情况反应要大的多,这是什么原因?
无论主动攻击或被动攻击,攻击都是攻击,都会让我们难受。
一个从未展现过攻击性的人,自然会成长为一个好欺负的人。
在大部分情况里,为什么我们生气时都不愿意明说呢?
对攻击者来说,当隐藏的伤害性动机和敌对意图变得公开时,后果可能会反弹到攻击者身上,导致社会声誉的损失。
一项研究发现,微攻击会导致少数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创伤和抑郁。
被动攻击者多是从环境中习得这种互动模式,即便被动攻击者似乎在“和全世界闹别扭”,其实自己的内心是痛苦的,保持觉察,让自己和周围人在光明的地方沟通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