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窗
loading...

古典:我很怕听到年轻人说要“做自己”

发布时间:2018-01-19 13评论 16581阅读
古典:我很怕听到年轻人说要“做自己”-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本文节选自第7届「做自己论坛」演讲


“做自己”这个词,熟悉得谁都听过,可又陌生得谁也说不清确切含义。人们对它有太多误读,导致我开始害怕听到年轻人兴冲冲的说要做自己,担心反而“误入了歧途”。今天正好借「做自己论坛」的机会,和大家聊聊到底什么叫做“做自己”。


我是从2007年开始进入生涯这个行业的。当时我在新东方做老师做得好好的,为什么突然去做生涯规划?其实我是被刺激到了。


有一天上完GRE课下来,有一个北大的小姑娘问了我一个问题:古典老师,你说我是考硕士好,还是出国读博好?


我说:你可能需要思考一下你要读什么专业。


这个小姑娘一看就是好学生,马上把这句话记在那个本子上。记完以后,她接着问:那你觉得我读什么专业比较好呢? 


我说:姑娘,你可能需要搞清楚,未来毕业做什么工作,这样倒过来看专业是对的。


那姑娘想了想,说:对喔,那老师你看我适合什么工作?


我说:这个不知道,但做什么工作其实取决于你要过怎样的人生,不同的人肯定要过不同的人生。


她说:哎呀,有道理,老师你觉得我能过什么样的人生呢?


……


那一瞬间,其实我是还蛮悲凉的。在中国一个受过几乎最好教育的人,竟然问我这样一个陌生人,她要过怎样的人生?


我发现,我们这个时代大部分人都在过一种“三随”的生活——随便、随大流和随惯性;只有很少的人,真的知道自己想干什么。


所以,2007年那年,我突然觉得与其教英语,不如出来普及职业生涯规划。到现在已经有十年。


以下是这十年时间,我观察到的中国社会、国人对于“做自己”这个事情的观念有什么改变,以及我们自己都踩过哪些坑。



最早提出“做自己”这个话题的,是李开复老师。他写了本书叫《做最好的自己》。


请注意这个年份:2005年到2010年,整个中国就是这一类职场励志书流行的时候。


比如,《杜拉拉升职记》、《圈子圈套》、《输赢》、《我的成功可以复制》……这些书都是在那时爆发的。



如果你跟我年龄差不多大的话,一定都经历过这个阶段。


你去拆解这些书,会发现,这个所谓的“好”,背后的价值观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在职场,或者再狭隘一点——外企中中间,获得一个顶级的职位。并不是说这不叫成功,但是,全世界都这样讲也太无趣了吧?


我想,这可能是我们关于“做自己”的第一个结论:“做最好的自己”,就等于很成功。


但显然不是。


因为这个世界上,成功是小概率事件。




估计国家当时也有这个感觉。


2007年的时候,教育部明确要求大学开设以“特质论”为核心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什么叫特质论?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去评测你有什么样的天赋、能力、兴趣、价值观,然后就可以推荐一个合适的工作给你。


也是这一年,我们开始做“新精英”。


原来我的梦想很简单,也很高:我要做全世界最好的量表,只要一测就知道自己该干嘛;再做一个最大的职业数据库,定期更新。这样,人们很轻松地就能找到一个和他匹配的工作,而不会花很多时间,去考一个5000人报名最终只录取3个人的公务员岗位。


但是,后来我发现搞不定。


那段时间,我们认为做自己就等于Find Myself,发现自我、找到自我。可是,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的测评:MBTI、9型人格、霍兰德还有星座……



你有没有意识到,在那个年代第一次接触评测,我们并不是在测量自己,而是给自己贴一个让自己舒服的标签。很多时候,星座、性格都变成这个设想。


有一次,我遇到“壹心理”的老大,他说,朋友圈里面传播的那些根本就不是测评,它们真正目的是让你可以大胆地、以一种伪科学的姿态告诉你的朋友们“我是什么样的人”。


——说白了,那时我们也不是在找自己,而是在找一个自己喜欢的标签,贴到上面去,为自己背书。


为什么会有这种需求呢?因为大部分中国学生,并没有真实和成熟的自我。


小的时候你妈妈跟你说,孩子你要考一个好中学;然后,考个好大学;然后,找个好工作;再找个好媳妇;生个好孩子…… 然后呢,让你的孩子上个好幼儿园,上个好小学,好中学,好大学……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就是这么一个链条。所以,很多人都是千人一面。


这种情况下,你会发现真的是很难会有一个清楚到可测量,或者仅通过测量就能达成的事。


于是,我的公司从一个测量公司变成一个帮助人成长的公司,这同样也是“做自己论坛”的来历。




我们第一届论坛的主题叫做“做自己,与众不同”。


看看我们当时的宣传词:


在我们今天这个功利世俗的灰暗年代,不拼爹、无背景、非名校、没有钱,我们的生活是否还有精彩的可能?


希望每一个无背景、非名校、无钱无缘海外镀金的如你我的“平凡人”,都能学习到如何成为改变自己生命的英雄,以及找到让平凡的生活不平凡的勇气与智慧。


然后开始做些什么。如果有一天,有人开始打击你、嘲讽你、告诉你那不行,那正是因为,你走在了自己的路上。


……


我现在回头看,觉得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屌丝心态。


有那么几年时间,我们,其实不仅是我们,整个社会都陷入到一种特别努力想证明自己在“做自己”的动作里面。


我自己是作者,所以我特别关注什么书会火。出版的时间不重要,关键是火的时间,因为这意味着社会的整体意识在转变。


我研究了一下,2012年的时候,整个图书出版行业里面最火的几本书《背包十年》、《分开旅行》……全是“说走就走的旅行”。


那时,我们特别想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去证明自己。这可能是另外一种走偏吧。


到这个阶段“做自己”成为一种自己的壳:如果谁说你不好,你就说我在做自己。 有的时候明明做不到,但你说:我不想要,我在做自己。


——这是我们中国人”做自己“的第三个阶段。



刘慈欣在小说《三体》里面写了一个地方,叫做“红岸基地”。其实红岸基地真实存在,就在北京不老屯,开车大概两三个小时就能到。


我们在做《超级个体》专栏的时候,有一天晚上跑去那里看星星。当我在北京第一次看到银河,才知道:真的是有银河,有Milky Way的。但平时因为城市灯光太亮,我们看不到。


灯光是我们发明的,城市也是我们发明的,但是,这种东西很多时候让我们就失去了对于更宏大的坐标的标识。就像目标是我们自己定的,“做自己”的形态也是我们自己定的,但是这些“灯光”障碍了你把你自己放在一个更大的人生维度和坐标里去想,到底什么是做自己?


仅追求与众不同,是最廉价和偷懒的“做自己”。




“做自己”的理念继续在往前推进。


大概是在2014-2015年,慢慢地这个话题就回到“找回真我”里面去了。你会注意到有大量的关于科学和心理学的书出现。——“自我”应该放在一个比较大的空间里,才有可能找准,而不仅是你的自我感觉。


下边这个故事,我印象特别深。巴菲特有个飞机师,叫做弗林。他为巴菲特开了十多年飞机。有一次,他问巴菲特:怎么才能像你一样获得成功呢?


巴菲特说:第一步,你要圈出25件你特别想要的东西。如果你想不明白,你可以用“有趣”和“有用”做一个评分。第二步,圈出5个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然后怎么办?


有人说,我懂,然后就集中全力马上开始做这5个,有机会再去做那20个。


完全错了。


巴菲特说,接下来,你这一辈子要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另外那20个目标。因为人这一辈子做好5件事,已经非常非常难。这些有点儿希望,又不可能穷尽的事情,才是最恐怖的。你要集中你所有的精力去躲避那20个,它们只是幻觉;那5个勾勒出来的才是真正的你。



在这个时代我们开始思考:什么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我们的特质只是帮助我们找到需要的方式而已。我特别欣赏罗丹的观点:有人问他,雕刻是怎么回事?罗丹说,雕刻就是把一坨石头中间不属于它的部分给去掉,剩下的其实就是雕塑本身。


人生也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是一个从社会的我、虚假的我、想象的我到内在的我,慢慢地去找到一个真正的我的过程。——这是这个阶段,我学到的最好的想法和结论。这种自我雕刻是非常痛苦的,但也是非常值得的。


要多么的努力才会毫不费力?我给你举一个真实的例子。 有个人问过我:古典,有什么方法可以轻松的赚100万?


有吗?真有,而且不犯法。 轻松能赚到一百万是有办法的就是——往银行一年存1000万。


他接着问,那有什么办法赚到1000万? 我说蛮简单,就是一年往银行存一个亿。


……


我想讲的是什么呢?——那些看起来轻松、愉悦、不难的东西,其实背后都有巨大的积累。当你看到人们在轻松地讲着他们经历的时候,他们可能已经拼命为自己存了“一百万”;当他轻松赚一百万的时候,其实背后是一千万甚至是一个亿的努力。

 



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说,自我这个东西,其实你是看不见的,没有什么所谓的自我,它是流动的,冲撞的。你只有真真正正地撞上了些什么,才知道边界在哪儿。


那么,撞上什么东西会让你知道边界呢?往下是没边界的,只有往上走。所以,山本耀司说,你要终身跟那些很强的东西,很可怕的东西和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自我是不断地在自我升级中间碰撞而产生的。


山本耀司把自我又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自我”不是在寻找所谓的真我;根本没有什么真我,自我是一个持续的自我塑造的过程。


也就是说,不会有什么Be Myself,只会有Make Myself,Create Myself;不会有什么回到内心,你需要持续地回去,同时持续地升级。


这样就像每隔一段时间,登上一座新的高山,看到全然不同的格局和风景。



所以,一个自我塑造的过程,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个是持续的“自我超越”。


但是,只要自我超越,就会不断地失手。如果一个人都没有受过伤,说明这个家伙做得不够努力。 当你在做自我超越的时候,你很有可能会做对,也很有可能做错。


第二个很重要的事叫“自我负责”。


什么叫自我负责?


我举个例子。比如,你怎么面对一个糟糕上司,或者一个贱人?


A选项是你自己牛X,能改变它; 


B选项是虽然改变不了,但你可以选择不在这上班——我能力够强,不给你打工总可以吧。 

还是搞不定,退一步选择C选项:尝试让自己成长,成为一个能改变的人,或者能够做选择的人。

还做不到的话,D选项,你至少有能力让自己爽一点,不要那么纠结,去接纳这个事情。


——以上四种都是自我负责。都比E选项,留在原地抱怨,既改变不了现状,自己也不爽好。


第三个叫“自我接纳”。


当一个人实现自我负责后,他可能需要做第三个功课,就是自我接纳。  


什么叫自我接纳?就是承认这个世界上的确有我hold不住的事情。自我负责不是自我掌控,而是知道自己的能力圈,什么要做,什么不要做。


前段时间冯唐老师写了一篇“中年油腻男”的文章,对此,俞敏洪老师的反应很有趣。他说:我就是中年了,怎么着吧?中年男人是一个国家的栋梁,是一个社会的基础。我作为这个中年男人,今天能有这么多人听我讲话,我觉得是中年男人的胜利。


——俞老师讲得特别好。这就是自我接纳。我们没有必要缅怀青春,因为中年其实也很好,老年也挺好,将死的时候如果你平静也非常棒。


有人可能特别适合创业,有人就是喜欢稳稳当当地过自己的小日子,那么只要你能做到自我接纳,也很好。不过,自我接纳是以自我超越和自我负责为前提的。否则,那就是你的“龟壳”。


讲到这里很清楚了——到今天,我认为做自己,其实是持续地自我超越,对结果负责,并通过这个过程,不断了解自己的边界。正是因为你知道有些东西做不到,所以你会知黑守白,守正出奇。正因为有自我接纳,所以你反而可以很好地去欣赏每一个人,然后进入下一轮的自我超越。


这就是一个人Make Myself、自我塑造的过程。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话题是,每一个走在做自己路上的人总免不了被人问:你这么努力不累吗?


我一直都找不到好的理由来反驳,直到前段时间在看了一本叫《坚毅》的书。作者特别清晰的回答了这个问题。


这么努力不累吗?



真的不累。


坚毅是什么?坚毅等于激情加上毅力,也就是说一个人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和一个持续的动力。


激情和生活满意度是什么关系?坚毅和生活满意度是高度相关的。


简单来说,你越是专注一个宏大的激情和方向,并且持续地去自我提升、刻意练习,你就会感觉到越多的幸福感。短期的随心所欲,也会获得明显的生活幸福感的快速上升,但是它上升一点点就到头了。所以只有选择真真正正的持续的自我塑造,人才可以获得持续长久的幸福。


这是非常好的回答。


我现在要反问:


你过得这么丧,不累吗?——每天关心着别人的想法,犹豫着房子买还是不买的,成天看老板的眼色,然后回家刷剧,别人笑你也笑,别人不笑你也不笑……不累吗?



就像研究完很多人工智能以后,你会发现最吓人的不是人工智能越来越像人,而是人越来越像人工智能。


“丧”才是真正的累。


这么多年,我深刻的意识到一点:如果你不去花时间去创造一个未来,迟早你会花更多时间去应付生活给你的shit。


生活把屎盆子扣你脸上的时候,你花的功夫一点都不比你去创造未来少。


但是前者处于快乐和幸福,后者则完全处于恐惧和焦虑。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你的自我去碰撞一些更高、更强、更厉害的东西,让自己不断的启动,不断自我突破。



总结一下,“做自己”这十年分了五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我们争取的是主流的成功。


第二个时期,我们开始探讨特质,比如《现在发现你的优势》。


第三个时期,我们都刻意去与众不同,像一个逆反的孩子。


第四个时期,我们开始去思考,什么是真正的自我?


到了第五个时期,我们从狭隘的个人心理学中走出来,把自己放在历史和生物中间,重新理解世界。



我们意识到:生命的本质就是生生不息,持续地自我塑造与创造。


这就是我们中国这十年来走过的关于”做自己“的路。


从这个角度往前看,你会很清晰地看到未来十年什么叫做真正的做自己。它一定是更多元,更理性,以及更强调内在性格的。  


所以从今天开始,从这一届开始,我们的做自己论坛不再叫Be Myself,而是改为Make Myself。


我们公司的slogan,原来是“成长,长成为自己的样子”。后来我也去掉了“为”,变成“成长,长成自己的样子”。因为成长没有终点,不存在一个“为”的状态——自我是持续不断延续的一个过程。




最后,我讲一个关于我和我妈妈的故事。


今年上半年的一天,我正在家里写东西,我妈给我打电话。


她说:跟你说个事呗。
我说:什么啊。


她说:我昨天去医院里面做检查,医生呢可能不知道我有什么过敏体质,给我打了一个麻醉剂,我当场就因为过敏,昏迷了五分钟,而且是失去呼吸了。整个医务室都吓坏了,不断抽我的脸,掐我的人中,我才慢慢恢复过来。我就跟你说一声,现在没事了。
我吓坏了,我说:你这太吓人了。


——因为我意识到说一疏忽,马上就会失去她了。


我跟他讲:那我回去陪陪你。
我妈说了一句话:不用陪,首先这种事呢你根本就防不了,对吧?它是不确定的,根本就防不了——你天天在这看着我,我一点都没事;第二个,你就好好做你的事。做什么事呢?做有一天你真的遇到这样的事情,会觉得你做的事是值得的就可以。


这个事情给我很大的反思。


其实,父母亲的离开,就是我们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当我们面对不确定性的时候,我们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应对呢?


我有了一个定见:人要做一些有价值的事,并且持续地把它做得越做越好,只问耕耘很难问结果。它有可能爆,也有可能做不下去。


但是:


第一要面向未来,

第二要做有价值的事,

第三你要持续的自我塑造,把它做得越来越好。


面对不确定性,最好的心态就是当不确定来临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件事情依然值得。


所以,回到这一届“向未来进化”这个主题,我想我表达得很清楚了。


希望各位,每个人都面向未来做有价值的事,感动你的事,并且持续地做得越来越好。当不确定性来临的时候,可能是好,可能是坏,可能是倍增,可能是失败,但是你会觉得心里特别宁静和安静,这就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姿态。


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古典,生涯规划师,国家认证生涯规划师导师 新精英生涯创始人,橙子学院创始人 著有《拆掉思维里的墙》《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销量超过300万册 微信公众号「古典古少侠」(ID:gudian515) 微博@古典 欢迎交流 陪你一起——成长,长成自己的样子!


责任编辑:Spencer 林立洲
0

回复

古典:我很怕听到年轻人说要“做自己”-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顾常伟

TA在等你的回复~

(不超过200字)

提交回复
古典:我很怕听到年轻人说要“做自己”-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顾常伟

生涯规划师,国家认证生涯规划师导师 新精英生涯创始人,橙子学院创始人 著有《拆掉思维里的墙》《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销量超过300万册 微信公众号「古典古少侠」(ID:gudian515) 微博@古典 欢迎交流 陪你一起——成长,长成自己的样子!

私信

顾常伟一条私信

取消

问题反馈

Error: Network Error
每一种付出,都值得被鼓励
  • 1元
  • 2元
  • 5元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
打赏是什么?如何开通
请根据你的付款情况点击以下按钮
已付款未付款